敢于“刺痛”别人,是关系变好的开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6:52 1

摘要:若一味追求表面的和顺,彼此都戴着假面交际,看似和谐,实则无法实现真正的交心。

处世的“二八定律”:待人八分善良,别忘二分锋芒。

——“言论”,《读者》2022年第08期

《灵魂的黑夜》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观点:

“建议大家和那些敢于和你发脾气的人做朋友。”

乍听之下有些意外,细想之后却觉得颇有道理。

生活中,许多人觉得亲密无间、从不红脸的才是好的关系。

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集就会有摩擦。

若一味追求表面的和顺,彼此都戴着假面交际,看似和谐,实则无法实现真正的交心。

只有敢于适时地“刺痛”对方,彼此深度看见,才是一段关系变好的开始。

过度顺和,是对自我的消耗

电视剧《我们的当打之年》中,女主谷峤是个特别“随和”的人。

本以为这样的性格,定会人缘极佳,可她为此吃尽了苦头。

在与人打交道时,她总是能忍则忍,有时甚至委屈自己来迁就旁人。

有一次,有个舍友因长期开着所有电源,让电费一下子比平时高出了好几倍,面对高昂的电费,其他室友纷纷表达不满。

可为了平息争吵,谷峤竟主动揽下那部分多余的电费。

事后,其他舍友也劝她别让自己吃亏,但谷峤认为大家住在一起,没必要针尖对麦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然而谷峤的好说话没能换来对方的感激,接下来的日子,舍友反而愈加变本加厉。

不仅随意借走谷峤的首饰、化妆品,还擅自拆掉她的快递。

谷峤心里其实也有情绪,但过于和顺的性子,让她只能把这些事情憋在心里。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候?

面对朋友的要求,总是说不出拒绝的话语。

有时自己明明也有棘手的事待处理,也想好了推脱的理由,可话到嘴边却又散在了风里,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应对难题。

长此以往,非但没有换来同等的回应,反而让对方越发得寸进尺,也给自己徒增压力,身心俱疲。

哲学家阿德勒曾说:

“当一个人一味迎合他人期望时,就会迷失自己。”

要知道,你的过分顺和,其实就是在给别人伤害你的权利;你的每一分妥协隐忍,也是在变相地对自己施暴。

当我们能坦诚地袒露自己的脆弱与需求,不再过度顺和地压抑自己,才能在关系中收获真实的回应。

敢于刺痛别人,是关系变好的开始

综艺《明日之子》中,有这样一幕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

一位学员向导师宋丹丹发问:

“丹丹老师,生活里难免磕磕绊绊,与人相处时,要是有人的行为让您心里不舒坦了,您一般会怎么处理?”

宋丹丹没有丝毫犹豫,直截了当地回答:

“我从不控制啊。现在好多人都喜欢把事儿憋在心里,压抑自己。但我不会这样,要是有人伤害到我,我肯定当场就说出来,哪怕这可能会影响彼此的感情,我也不愿意憋在心里委屈自己。”

此言一出,评论区里满是羡慕的声音。

大家纷纷感慨,好希望能像宋丹丹这么洒脱,无需刻意讨好谁,可以保留身上的锋芒,感到不适时便表明态度,有力回击。

反观生活中的我们,却很难如此率性而为。

面对别人越界的请求或举动,明明心里也不情愿,但怕拒绝又显得自己不近人情,只好违背心意地答应,到头来让自己心力交瘁。

被人冒犯时,心中其实也有怒意,但生怕一旦表达不满,就会破坏好不容易维持的关系,只能将委屈默默咽下。

可很多时候,息事并不能宁人,反而会助长别人嚣张的气焰,甚至是让自己陷入困境。

那些被藏起来的情绪也从未消失,只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一点点侵蚀着感情。

心理学家武志红有句话说得好:

“在一段关系中对方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你没有表达,而是隐忍,委屈自己,那不仅没有尊重自己,也没有尊重对方,更没有尊重这一段关系。”

相较于将话语深埋心底,不如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感到不舒服或被冒犯时,及时亮出自己身上的“刺”,是在保护自己,亦是在守护这段关系。

当一段关系褪去伪装和光环,容得下缝隙和摩擦,才是真正深交的开始。

好的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深度看见彼此

曾看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调查:

一个总是满脸笑容、对万事皆点头称是的人,和一个个性鲜明、直言不讳的人,你更愿意和哪种人交往?

很多人以为,前者更受欢迎,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后者的人更多。

因为一段关系中,需要有直言带来的轻微刺痛感,才能让彼此更清醒地看见对方。

真正好的关系并非毫无冲突,而是借由这些摩擦深度看见和包容彼此。

(1)真实地表达需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就因怕给人添堵,总把需求藏着掖着,结果就是被朋友忽视,社交圈子也冷冷清清。

直到他开始为自己发声,真实地表达需求时,和朋友们的感情反而越发融洽了。

总把自己的需求当秘密,把情绪藏得严严实实,永远也无法和别人真正交心。

倒不如坦诚地表露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让对方更进一步了解你。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都不必刻意伪装自己,勇敢地做自己,才能收获优质的人际关系。

(2)敢于释放攻击性

有句话说得好:

“如果你做不到对别人残忍,那你就会沦为残忍者的受害对象。”

倘若为了维系一段关系,一味地压抑或委屈自己,就等于给了别人伤害你的权利。

有时候,活得有棱有角一些,敢于释放身上的攻击性,反而会让我们在关系中更轻松惬意。

所谓的“攻击”,并非要与人为敌,而是既怀揣着不伤害他人的教养,又能散发出不容他人侵犯的气场。

当感到不舒服时,永远有拒绝的权利,也敢于用愤怒去守护好自己。

当你活成一个不太好相处的人,身边留下的便是那些同频且高质量的人。

(3)接纳彼此的阴影面

每段关系在相识之初,都盼着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

哪怕正为经济困境愁眉不展,却仍然在朋友跟前展现得潇洒自在;

哪怕已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依旧在朋友面前表现得坚强无畏。

殊不知,一段关系中,只有彼此极致坦诚,关系才能无坚不摧。

想要情谊历久弥新,就要能接受彼此的每一面,既能欣赏他身上闪耀的光芒,也能理解他的脆弱和黯淡。

最好的关系不是两个完美之人同行,而是明知彼此并不完美,依然选择并肩走下去。

董宇辉曾在一次直播中提到,他想做一个拥有“榴莲型人格”的人。

一个外表充满尖刺,内里却甜如蜜的人。

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但只要真实接触过,就会被深深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是如此。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你大可不必那么懂事和顺,允许关系有冲突,允许彼此有摩擦,才是一段关系长久的前提。

不必非要委屈自己粉饰太平,在感到不适的时候,请勇敢亮出身上的“刺”。

愿我们都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身边留下的尽是真情实意。

作者:见清,付出99%的汗水,定能收获1%的回报。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