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对孩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7:14 3

摘要:"爸,下个月学校要交学费了。"十六岁的高雪夹了口菜,小心翼翼地说道。

"爸,下个月学校要交学费了。"十六岁的高雪夹了口菜,小心翼翼地说道。

"多少钱?"环卫工人高松放下碗筷。

"两千五。"

"没问题,爸这个月接了好几个活,钱够的。"高松温和地笑着,"女儿的学费再贵也要交。"

然而在另一个家庭里,同样的对话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妈妈,我可以学钢琴吗?"八岁的苏梓涵怯生生地问道。

陈慧敏立刻沉下脸:"你知道学钢琴要多少钱吗?一节课一百块,一个月八百,还要买钢琴!咱们家一个月才挣三千多,哪有钱让你学这种有钱人的东西?"

苏文博也跟着点头:"梓涵,咱们家真的很穷,你要懂事。"

从八岁到十四岁,梓涵在父母无数次的"咱们家穷""没钱"中长大,她学会了压抑一切欲望,不敢要任何东西。

直到那个改变一切的下午,她无意中打开了妈妈忘记锁上的抽屉......

2008年春天,苏梓涵刚满八岁。

那时候她还不懂什么叫贫穷,只是单纯地想要一个芭比娃娃。

商场里,小梓涵拽着妈妈陈慧敏的衣角,眼巴巴地望着那个粉红色的娃娃。

娃娃穿着蓬蓬裙,金色的卷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妈妈,我想要。"梓涵的声音很小,带着小孩子特有的期待。

陈慧敏看了看价签,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她蹲下身,语气变得沉重:"梓涵,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咱们家没有钱。你爸的超市生意不好,妈妈在银行的工资也不高,哪里买得起这么贵的玩具。"

"可是我真的很喜欢。"梓涵还想争取一下。

"喜欢有什么用?没钱就是没钱!"陈慧敏站起身,拉着女儿就往外走,"走吧,别在这里丢人了。"

梓涵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娃娃,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她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芭比娃娃,而她就不能有。

晚上回到家,苏文博正在算账。

看到妻子和女儿回来,他抬起头问:"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还不是梓涵,看到什么都想要,一点也不懂事。"陈慧敏把包扔在沙发上,语气里带着疲惫和不耐烦。

苏文博看了看缩在角落里的女儿,叹了口气:"梓涵,过来,爸爸跟你说话。"

小梓涵慢慢走过去,低着头不敢看父亲。

"你要明白,咱们家真的很穷。"苏文博的声音很轻,但是每个字都像锤子一样敲在梓涵心上,"爸爸的超市每天都在亏钱,妈妈那点工资根本不够花。你如果真的爱爸爸妈妈,就要学会懂事,不能什么都要。"

梓涵点点头,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很严重的事情。

从那以后,梓涵变得很乖很乖。

她再也不敢要任何东西,甚至连看都不敢看。

2009年,梓涵九岁了。

班里很多同学都开始学钢琴,梓涵也很想学。

"妈妈,我可以学钢琴吗?"吃晚饭的时候,梓涵小心翼翼地问。

陈慧敏放下筷子,看着女儿:"你知道学钢琴要多少钱吗?"

"不知道。"梓涵摇摇头。

"一节课就要一百块,一个月至少要八百块,还要买钢琴,最便宜的也要一万多。"陈慧敏掰着指头算给女儿听,"咱们家一个月总共才挣三千多,你说哪里有钱给你学钢琴?"

苏文博也跟着点头:"是啊,梓涵,钢琴是有钱人学的,咱们这种普通家庭,就别想这些了。"

梓涵的眼神暗淡下来。

她想起同桌李雅琪每天都在炫耀她的钢琴课,说老师夸她有天赋,将来可能成为钢琴家。

"那我能学别的吗?比如画画?"梓涵还想争取一下。

"画画也要钱,彩笔、画纸、学费,哪样不要钱?"陈慧敏摆摆手,"别想这些有的没的,好好读书就行了。"

梓涵低下头,默默吃完了剩下的饭。

02

那天晚上,她趴在窗台上看着对面楼上的小女孩在练钢琴,琴声飘过来,很美很美。

她想象着自己也能坐在钢琴前,手指在黑白键上跳舞,但是很快就摇摇头,把这个想法赶走了。

2010年,梓涵十岁。

班里的同学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生日聚会,但是梓涵从来不参加。

"梓涵,周六是我生日,你来我家吃蛋糕吧。"同学周雨桐邀请她。

梓涵摇摇头:"我不能去。"

"为什么?"雨桐很困惑。

"我们家穷,我不能去参加生日聚会。"梓涵的声音很小,脸红得像苹果。

雨桐愣了一下:"可是只是吃个蛋糕啊,又不用你花钱。"

"不行的,我妈妈说了,穷人家的孩子不能参加这种活动。"梓涵坚决地摇头。

其实梓涵很想去,她想吃蛋糕,想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想感受生日聚会的快乐。

但是她不敢说出口,因为妈妈说过,穷人就要有穷人的样子。

周雨桐看着梓涵,眼中闪过一丝不解。

她的家庭也很普通,爸爸是工人,妈妈是售货员,但是父母从来没有说过家里穷。

"你们家真的很穷吗?"雨桐问。

梓涵点点头:"很穷很穷,我爸爸的超市都快倒闭了,我妈妈的工资也很少。"

可是雨桐觉得奇怪,梓涵的爸爸开超市,妈妈在银行上班,怎么会穷呢?她的疑惑没有说出口,只是默默地看着梓涵走远。

那天晚上,雨桐跟妈妈说起了这件事。

"妈妈,梓涵说她们家很穷,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雨桐的妈妈皱起眉头:"她爸爸不是开超市的吗?生意看起来挺好的啊。"

"她说快倒闭了。"

"那就奇怪了。"雨桐妈妈摇摇头,"算了,每家有每家的情况,咱们也别多管。"

但是雨桐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

她开始观察梓涵,发现这个女孩总是穿得很朴素,从来不买零食,也不参加任何需要花钱的活动。

可是她的父母看起来并不像很穷的样子,特别是她妈妈,总是穿着得体的职业装,手提包也看起来挺贵的。

2011年,梓涵十一岁。

这一年,她开始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那天放学回家,她听到父母在房间里说话。

"孩子她爸,咱们是不是该换车了?这辆开了五年了,总是出毛病。"陈慧敏说。

"是该换了。我今天看了一辆,十五万左右,配置不错。"苏文博回答。

梓涵愣在门外。十五万?这个数字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如果家里真的很穷,怎么可能买得起十五万的车?

她轻轻推开门缝往里看,只见父母正在翻看一本汽车宣传册,脸上是兴奋的表情,完全不像是穷人该有的样子。

"超市这个月的营业额怎么样?"陈慧敏问。

"不错,比上个月多了两万多。看来位置选得对,人流量确实大。"苏文博很满意地说。

梓涵更困惑了。

如果超市生意这么好,为什么爸爸总是说亏钱呢?

03

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梓涵鼓起勇气问:"爸爸,我能买一本课外书吗?"

苏文博立刻沉下脸:"又要花钱?家里哪有钱给你买课外书?课本还没学好,看什么课外书?"

"可是老师说多看课外书对学习有帮助。"梓涵小声说。

"老师说什么都对吗?老师家有钱,咱们家没钱!"陈慧敏也跟着训斥,"整天想着花钱,一点也不为家里着想。"

梓涵低下头,不敢再说话。但是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大。

2012年,梓涵十二岁。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她更加困惑的事情。

那天她生病了,发高烧,需要去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建议做一个全面检查,费用大概要两千多。

"两千多?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陈慧敏跟医生讨价还价。

"妈妈,这是必要的检查,不能省。"医生解释。

"咱们家没那么多钱。"陈慧敏为难地看着苏文博。

苏文博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那就做吧,孩子的身体重要。"

但是缴费的时候,梓涵看到爸爸从钱包里轻松地掏出了厚厚一叠钱,一点也不像拿不出两千块的样子。

更让她困惑的是,回家路上,爸爸还顺便买了一些很贵的补品,说是给她补身体用的。

那些补品加起来也要好几百块钱。

"爸爸,咱们家不是很穷吗?为什么能买这么贵的补品?"梓涵忍不住问。

苏文博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这是特殊情况,你生病了嘛。"

"那平时为什么不能买其他东西?"

"平时不一样。"苏文博显然不想多解释,"总之你记住,咱们家就是穷,没钱买那些没用的东西。"

梓涵不明白什么叫"没用的东西"。在她看来,芭比娃娃、钢琴课、课外书,这些都是她很需要的啊。

这一年,她开始留意父母的一举一动。

她发现妈妈的化妆品都挺贵的,一支口红就要几百块。

爸爸抽的烟也不便宜,一包要三十多。

家里的家具、电器看起来也都不错,不像穷人家应该有的。

最让她困惑的是超市的生意。

她有时候会去超市帮忙,发现每天都有很多顾客,收银机响个不停。

这样的生意怎么能说是不好呢?

2013年,梓涵十三岁,进入了青春期。

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渴望更多的社交活动。

班里组织春游,需要交两百块钱。

梓涵拿着通知单回家,忐忑不安地交给妈妈。

"两百块?这么贵?"陈慧敏看了看通知单,皱起眉头,"不去了。"

"可是全班同学都去。"梓涵哀求道。

"别人去是别人的事,咱们家没钱。"陈慧敏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妈妈,求求你了,我真的很想去。"梓涵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想去也没用,没钱就是没钱!"陈慧敏看到女儿要哭的样子,心里也有些不忍,但还是坚持,"你要学会理解父母的难处。"

04

那次春游,全班四十二个同学,只有梓涵一个人没去。

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听着窗外的鸟叫声,心里空空的。

何老师发现了她,走过来问:"梓涵,你怎么没去春游?"

"我们家没钱。"梓涵低着头说。

何老师愣了一下。

她知道梓涵的家庭情况,父亲开超市,母亲在银行工作,按理说不应该连两百块钱都出不起。

"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何老师关心地问。

梓涵摇摇头:"没有特殊情况,就是穷。"

何老师想说什么,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说。

她不好直接质疑学生父母的说法,但是心里觉得很奇怪。

春游回来后,同学们兴奋地分享着游玩的经历,梓涵只能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她感到自己和大家越来越远了。

周雨桐看出了她的失落,走过来安慰她:"梓涵,没关系,下次有机会我们一起玩。"

"不会有下次的。"梓涵苦笑道,"我们家永远不会有钱的。"

雨桐看着梓涵,心里很难受。

她想起自己的父母,虽然家里条件也不富裕,但是从来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让她错过这种集体活动。

"梓涵,你父母真的跟你说家里很穷吗?"雨桐忍不住问。

"是的,从小就这样说。"梓涵点点头,"他们说我爸的超市快倒闭了,我妈的工资也很低。"

雨桐皱起眉头。她路过梓涵爸爸的超市时,总是看到生意很好的样子,顾客络绎不绝。

而且梓涵的妈妈在银行工作,工资应该不会低到哪里去。

"可是我觉得..."雨桐想说什么,但是看到梓涵那么确信的样子,又把话咽了回去。

那天晚上,梓涵躺在床上想了很多。

她开始回忆这些年父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越想越觉得矛盾。

如果家里真的很穷,为什么妈妈的包包、衣服都看起来很贵?如果超市真的要倒闭,为什么爸爸还要雇两个员工?

如果真的没钱,为什么每次她生病的时候,父母都能立刻拿出钱来看病买药?

这些疑问在她心里越积越多,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楚。

2014年,梓涵十四岁。

这一年,她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让她更加痛苦。

那天妈妈出门忘了锁抽屉,梓涵在找橡皮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本银行存折。

她好奇地翻开看了看,立刻愣住了。

存折上的数字让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三十八万五千六百二十元。

三十八万!这个数字对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她数了好几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原来家里并不穷!原来父母一直在撒谎!

梓涵的手开始发抖,心跳得厉害。

她想起这些年来父母对她说过的那些话:"咱们家穷"、"没钱"、"买不起",原来都是假的!

她继续翻看抽屉,又发现了其他一些东西:超市的营业报表,显示每个月的纯利润都有两万多;爸爸的新车购买合同,价格十六万八千;妈妈的信用卡账单,上面有各种高消费记录。

05

梓涵觉得头晕目眩,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她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小心翼翼地不敢要任何东西,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而压抑着自己所有的欲望。

可是现在她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

她想起那个芭比娃娃,想起学钢琴的梦想,想起错过的春游,想起无数次因为"没钱"而被拒绝的要求。

原来那些都不是因为真的没钱,而是因为父母不愿意给她花钱!

梓涵感到一种被背叛的愤怒和痛苦。

她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一样被欺骗了这么多年。

梓涵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家并不穷,但这个发现让我更痛苦了。"

何老师找家长谈话,梓涵突然崩溃大哭:"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了!"

这时候,三个难以弥补的创伤开始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她的眼神变得空洞而绝望,仿佛失去了对世界的信任。

她开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深夜失眠、食欲不振、成绩下滑。

三个创伤正在她的内心深处扎根,将会伴随她一生。

从那天开始,梓涵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创伤是极度的自卑。

即使知道家里有钱,梓涵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任何好东西。

这种想法已经深深地刻在她的骨子里,成为了她的一部分。

"梓涵,你想吃什么?"有一天陈慧敏难得主动问女儿的意见。

"什么都不想吃。"梓涵面无表情地回答。

"那买点你喜欢的零食吧。"

"我不喜欢任何零食。"

陈慧敏觉得奇怪:"你以前不是很想吃巧克力吗?"

"我不配吃巧克力。"梓涵的声音很平静,但是这种平静让人感到可怕。

在学校里,梓涵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同学们邀请她参加活动,她总是拒绝。

"梓涵,周末我们去看电影,你来吗?"雨桐邀请她。

"不去。"

"为什么?"

"我不配去看电影。"

雨桐愣住了:"什么叫不配?"

梓涵看着她,眼神里没有任何光芒:"像我这种人,就是不配享受快乐。"

雨桐被她的话吓到了,想说什么,但是梓涵已经走远了。

第二个创伤是严重的金钱焦虑。

梓涵开始对金钱产生一种病态的恐惧和渴望。

看到任何有价格标签的东西,她都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在超市里,她看到一包薯片标价五块钱,立刻感到窒息般的恐惧。

五块钱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她开始偷偷存钱,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藏起来,一分钱都不舍得花。

"梓涵,你怎么不买文具了?铅笔都用完了。"陈慧敏发现女儿的文具盒里只有一支用得很短的铅笔。

"还能用。"梓涵紧紧握着那支短得几乎握不住的铅笔。

"买一支新的吧,才一块钱。"

"一块钱太贵了。"梓涵的声音在发抖,"我不能花钱。"

陈慧敏觉得女儿很奇怪,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06

她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会对花钱这么恐惧。

在学校里,梓涵看到同学们买零食、买文具,都会感到一阵阵的恐慌。

她觉得任何消费行为都是一种罪过,都会给家里带来负担。

"梓涵,你要不要买一本练习册?"老师推荐了一本辅导书。

梓涵立刻摇头:"不要,太贵了。"

"才十五块钱,对学习有帮助。"

"十五块钱太多了,我买不起。"梓涵的脸色发白,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老师看着她的反应,感到很困惑。

十五块钱对一个银行职员的孩子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大数目啊。

第三个创伤是对所有人的信任危机。

梓涵觉得父母欺骗了她这么多年,从此再也不相信任何人说的话。

"梓涵,这道题你不懂可以问我。"老师想帮助她。

"我不相信你。"梓涵冷冷地说。

老师愣住了:"为什么不相信我?"

"因为大人都会撒谎。"梓涵看着老师,眼神里满是怀疑,"我妈妈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家长,但是她骗了我十几年。"

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想解释什么,但是看到梓涵那种绝望的眼神,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

对朋友,梓涵也失去了信任。

"梓涵,我真的关心你,你到底怎么了?"雨桐想帮助她。

"你也会骗我的。"梓涵摇摇头,"所有人都会骗我。"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现在还没有,但是总会有一天的。"梓涵的声音很冷漠,"我不想再被任何人欺骗了。"

雨桐看着曾经活泼可爱的好朋友变成这个样子,心里很难受,但是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2015年,梓涵十五岁。她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她开始经常失眠,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食欲也变得很差,一天只吃很少的东西。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班级前十名掉到了倒数。

何老师发现了她的异常,决定找家长谈话。

"苏先生,苏太太,梓涵最近的状况很不好。"何老师担心地说。

"怎么了?"陈慧敏问。

"她变得很抑郁,不和同学交流,成绩也下降得厉害。"何老师说,"我觉得她需要心理辅导。"

苏文博和陈慧敏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担心。

"老师,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对?"陈慧敏小心地问。

"你们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何老师问。

"我们一直教她要节俭,要懂事,不能乱花钱。"苏文博说,"现在的孩子都太娇惯了,我们不想让她变成那样。"

何老师皱起眉头:"但是过度的节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我们也是为了她好。"陈慧敏辩解。

正在这时,梓涵走进了办公室。看到父母和老师在一起,她立刻明白了什么。

"你们在讨论我吗?"梓涵问。

"梓涵,老师说你最近状态不好,我们很担心你。"陈慧敏想走过去抱抱女儿。

"担心?"梓涵冷笑了一声,"如果你们真的担心我,为什么要骗我这么多年?"

07

"什么骗你?"苏文博不明白。

"你们一直说家里穷,但是银行存折上有三十八万!"梓涵的声音在发抖,"你们说超市要倒闭,但是每个月都有两万多的利润!你们说买不起这个买不起那个,但是你们买车买房都不眨眼!"

苏文博和陈慧敏愣住了。

他们没想到女儿会发现这些。

"梓涵,我们..."陈慧敏想解释。

"你们什么都别说了!"梓涵突然崩溃大哭,"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了!我不知道该相信谁!"

何老师看着这个场面,心里很难受。

她终于明白了梓涵心理问题的根源。

"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了!"梓涵抱着何老师哭得像个孩子,"他们骗了我这么多年,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假的!"

何老师轻拍着梓涵的后背,心里很心疼。

她看向苏文博和陈慧敏,眼中带着责备。

"你们知道吗?孩子的心理创伤可能比你们想象的更严重。"何老师沉重地说。

从那以后,苏文博和陈慧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他们试图跟女儿解释,说当初"哭穷"是为了让她学会珍惜,学会节俭。

"梓涵,爸爸妈妈不是故意要骗你的。"陈慧敏试图修复和女儿的关系,"我们只是想让你懂得钱来之不易。"

"所以你们就可以撒谎?"梓涵看着母亲,眼神里没有任何温度,"你们让我觉得自己是个负担,让我不敢要任何东西,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我们真的不知道会这样。"苏文博也很后悔。

"现在知道了又有什么用?"梓涵冷冷地说,"伤害已经造成了,不可能修复了。"

她说的是对的。这种伤害确实难以修复。

梓涵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是效果很有限。

心理医生说,这种从小就形成的心理创伤很难完全治愈,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

"医生,我女儿还能恢复正常吗?"陈慧敏焦急地问。

心理医生摇摇头:"这种创伤已经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想要完全恢复很难。她需要很长时间,也许是一辈子去学习如何与这些创伤共处。"

"都是我们的错。"苏文博痛苦地说。

"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医生说,"你们能做的就是给她更多的耐心和理解,不要再给她任何心理压力。"

但是梓涵已经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

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任何人走进她的内心。

晚上,她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

镜子里的女孩瘦瘦的,脸色苍白,眼中没有任何光芒。

"这就是我。"她对着镜子说,"一个被父母欺骗了十几年的傻瓜。"

她想起小时候对芭比娃娃的渴望,想起想学钢琴的梦想,想起错过的那些快乐时光。

这些本来可以成为她美好的回忆,但是现在想起来只有痛苦。

"梓涵,吃饭了。"妈妈在外面叫她。

"我不饿。"她回答。

"你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我不想吃。"

梓涵知道妈妈还站在门外,但是她不想开门。

她不想看到任何人,包括那些曾经欺骗过她的人。

心理医生对父母说过的那句话一直在她脑海里回响:"这种创伤可能需要一生去修复。"

梓涵闭上眼睛,感受着内心深处那三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极度的自卑、严重的金钱焦虑、对所有人的不信任。

这些创伤就像三条毒蛇,在她的心里蜷缩着,时刻准备着咬她一口。

她知道,从今以后,她再也不会是那个天真快乐的小女孩了。

那个女孩已经死了,死在了父母无数次的"咱们家穷"里,死在了那些虚假的"没钱"里,死在了被欺骗的十几年岁月里。

而现在活着的这个梓涵,是一个心理残缺的女孩,是一个对世界失去信任的女孩,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心理创伤的女孩。

这就是父母"哭穷"的代价,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来源:清风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