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的历史唯一:群雄尽没之时,幸好最后还有他兜底华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7:25 2

摘要:看到这个言论我深感咱们的义务教育确实还是任重而道远,并在此呼吁要不就让历史取代英语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地位吧,毕竟不会说外国话也没什么羞耻的,可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能无知成这样可真算是丢人现眼到家了!

现在有些人真是变着法贬低洪武大帝朱元璋,这几天我看到这么个说法,说是当年元朝气数已尽,就算没有朱元璋,依旧会有其他人站出来重建华夏!

看到这个言论我深感咱们的义务教育确实还是任重而道远,并在此呼吁要不就让历史取代英语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地位吧,毕竟不会说外国话也没什么羞耻的,可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能无知成这样可真算是丢人现眼到家了!

就说当初元朝哪来的气数已尽?当时蒙元的统治时间还没到100年,正处于正常王朝的中期,军队也没有完全腐化堕落,元朝军阀的野战能力实际上还是挺强的,远不是明末那些军阀之流能比的!

1351年,黄河水患导致数百万流民产生,朝廷强征15万民夫修河,最终引爆了红巾军起义。当时起义领袖们纷纷揭竿而起: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芝麻李、郭子兴等人。然而元朝实力依然强大,几乎消灭了所有的起义军。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河北永年县白鹿庄的开阔场地上,韩山童正在主持起义誓师仪式。数月前,他们在黄河黄陵冈埋下独眼石人,背后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谶语。当治河民工挖出石人时,这句谶语已随着民谣传遍中原,为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然而,这场蓄谋已久的起义尚未正式爆发便遭遇重创。元朝枢密院同知赫斯率领的精骑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出,韩山童在混乱中被捕。至正十一年八月,他在械押大都途中被秘密处决于真定府境,尸身弃置荒野。元廷随后焚毁其故居,捕杀宗族八十余人,永年白鹿庄遗址至清初仍被禁止耕种。这位四十一岁的起义领袖,终究未能看到红巾军的燎原之势。

当韩山童的死讯传到刘福通耳中时,这位颍州豪杰正在集结三万流民。他咬碎钢牙,带着残部于五月初三攻克颍州城,正式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这场仓促起事虽打乱了原定计划,却意外激发出了民众的反抗情绪,短短三个月内,从淮河流域到荆楚大地,红巾军连克十二座城池,形成“众至十余万,皆以红巾为号”的燎原之势。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徐寿辉却嗝屁着凉了。这位布贩子出身的领袖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于蕲州起义,短短两年间便占据湖广、江西大片土地。但他的信任部下陈友谅却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发动政变,用铁挝击碎了他的脑瓜子,自立为大汉皇帝。鄱阳湖之战前,陈友谅的60万水师曾让朱元璋夜不能寐,但这位枭雄终究败在战术僵化上——他的楼船舰队在狭窄水域无法机动,被朱元璋的火攻战术烧得灰飞烟灭。

而张士诚的投降堪称元末起义军最不要脸的事件。这位盐贩子出身的领袖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民间传说他曾以十八条扁担攻下泰州。至正十四年(1354年)高邮保卫战中,他以三万守军击溃脱脱的百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奇迹。但仅仅两年后,面对朱元璋的围城大军,他却选择向元朝投降,被封为太尉。更讽刺的是,这位东吴王最终在平江(今苏州)城破时自缢未遂,被朱元璋用弓弦勒死。

明玉珍的大夏国则呈现出另一种完犊子状态。这位随州土豪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入蜀,凭借三峡天险建立割据政权。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史称“境内不见兵革”,但临终前却留下“固守川渝,万不可进攻中原”的遗言。其子明升在洪武四年(1371年)向朱元璋投降时,大夏国的十万精兵竟无一人战死沙场,可以说这种毫无进取心的政权在华夏历史上都只能被淘汰!

还有方国珍的三降三叛更暴露了他的投机本质。这位台州盐枭在至正八年(1348年)首举义旗,却在元朝招安时接受官职,在朱元璋崛起后又反复摇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他向朱元璋投降时,麾下五万水师竟无一人愿为他战死,最终他只能带着家族老小在南京度过余生。这种缺乏政治理想的流寇思维,也注定了他无法承担重建华夏的历史使命。

而最后‬只剩下‬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从底层一步步崛起。1356年,他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南京为根据地,专注经营江东。

他推行屯田制,使军粮自给率超过70%。他重建科举与礼乐,吸引刘基、宋濂等士人归附。他暂时奉红巾军小明王韩林儿为帝,避免过早成为元朝集中剿灭的目标。

1372年,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里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虽然最终止步于土拉河畔,但展示了朱元璋对抗元朝的决心。

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附近大败元军,俘虏天元帝次子地保奴等7万余人。此战使拥有‬成吉思汗‬血脉‬的‬黄金家族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多数蒙古部落开始宣布独立。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当时的华夏大地已是满目疮痍:北方人口不足千万,江淮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位出身赤贫的皇帝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以雷霆手段开启重建工程。他先后组织18次大规模移民,将山西、江西的千万百姓迁往中原荒芜之地;在南京修建周长35公里的都城城墙,其坚固程度令后世惊叹;更制定《大明律》整顿吏治,将贪腐官员剥皮实草悬挂公堂。

面对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朱元璋做出了与历代王朝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和亲,不纳贡。他八次派遣徐达、蓝玉等将领北伐,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击溃北元主力,俘获皇子、嫔妃、王公贵族三千余人,彻底摧毁了蒙古人的复国希望。这种以攻为守的战略,让明朝在立国之初就将势力范围扩展至漠南,为后世永乐北伐、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近百年统治,他收复了丢失430年的燕云十六州,这是自后晋割让(938年)后首次重归汉人政权。

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发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宣言,标志着他‬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恢复汉统”为旗帜的王朝革命。

如果没有朱元璋,北方察罕帖木儿和王保保父子可能继续统治中原300年,彻底改变汉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再加上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大清王朝,恐怕连汉字能不能存在都不一定了。

朱元璋废除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恢复了汉族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他复兴儒家文化,恢复中华传统道统与礼仪,重新将科举考试作为取仕的主要途径,终于‬接上‬了华夏文明‬差点‬断了‬的传承‬!

历史上很多人认为“时势造英雄”,但元末的历史表明,朱元璋这个英雄是无可替代的。其他起义领袖要么缺乏战略眼光,要么缺乏政治智慧,要么缺乏人格魅力。

到了‬1393年,明朝‬全国耕地面积‬达850万顷,较元末(1351)暴增240%。这种经济恢复能力也‬是其他起义领袖难以企及的。

朱元璋还进行了制度创新,奠定了明清五百年的政治框架。他废除了行省制度,在地方实行“军、政、法”三权分立的管理模式。他推行黄册里甲制,每110户编里甲,十年一造人口土地档案,成为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源头。

有人说当初刘福通虽然失败,但也消耗了元朝大量的有生力量,拖住了元朝的主力军,朱元璋这才有机会发展壮大,1362年,以刘福通率领的起义军被彻底剿灭,1368年,朱元璋冲上去摘桃子!

可是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导出虽然崇祯在1644年自杀,但是此前明朝也消耗了满清大量的有生力量,拖住了清军的主力军,据满文老档记载清军入关时满洲男丁不过5万,比满清努尔哈赤黄台吉时期已大大削弱,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张献忠怎么不摘桃子?片汤话谁特么不会说啊?所以说朱元璋就是那个历史不可替代的唯一!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