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百村行 | 高峰村:“穷山沟”蜕变为“桃花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7:28 1

摘要:在水城区南部的营盘乡,有一个叫高峰的村庄。它位乌蒙山麓与北盘江交汇之处、贵州第二高峰——牛棚梁子山脚下;这里曾经是“玉米土豆填肚,桃李自开自落”,是典型的穷山沟。如今,每到春天,这里的几千亩桃花竞相开放,漫山桃林映霞,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治理井然,俨然成为人人向

依山傍水,春暖花开。

在水城区南部的营盘乡,有一个叫高峰的村庄。它位乌蒙山麓与北盘江交汇之处、贵州第二高峰——牛棚梁子山脚下;这里曾经是“玉米土豆填肚,桃李自开自落”,是典型的穷山沟。如今,每到春天,这里的几千亩桃花竞相开放,漫山桃林映霞,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治理井然,俨然成为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高峰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乡村发展史诗歌。

前世:历史深处的文化印记

高峰村国土总面积11.39平方公里;最高的红梁子组海拔1860米,最低的北盘江高家渡口海拔只有840米,海拔高差1000多米;辖21个村民小组,有汉、苗、彝、白等民族人口1117户3847人。

北盘江风光。聂康 摄

“高峰”村名源于境内海拔最高的红梁子顶峰,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地理上的高度,更象征着这片土地在岁月长河中不断追求发展的精神。高峰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早期它是鮓希黑营地,乾隆年间正式划入水城厅版图。

高家渡。聂康 摄

迄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古老传说,其中“九子十状元”的故事最广为人知。相传一户人家养育了九儿一女,儿女长大成人后,九子和一女婿皆成为当朝状元,其中一状元后代迁至高峰村,在这里开枝散叶。他们团结邻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这些美好的品质深深扎根于高峰村的文化土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成为高峰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走进高峰村,古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墓,碑文简洁凝练,记录着高峰村早期当地人士对家族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关注与重视,也成为高峰村彝族同胞记忆里世代相承的乡愁。

高家渡铁索桥。

高家渡铁索桥是谈及高峰村时绕不开的话题,这座横卧北盘江之上、历经百年风雨的铁索桥,不仅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高峰村从闭塞走向开放的“见证者”,它用百年铁链串联起村落的过往与今朝,成为高峰村历史脉络中不可或缺的印记。

高家渡铁索桥的诞生,源于北盘江的“天堑之困”。清末时期,高家渡是水城与盘州两岸往来的重要渡口,民众全靠渡船通行。但北盘江水流湍急,翻船事故频发。清光绪年间,在普安知府段永浚倡议下,官府与民众合力筹资,千余人历时两年,于1908年建成此桥。桥长79.6米、宽3米,由17根平列铁链、2根护链与54块铁拉板构成,建成后成为川黔滇交通要道,获“黔省第一铁索桥”美誉。

路网在高峰村交汇。聂康 摄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国民党军拆毁桥面木板设防,红军果断改道下游虎跳石,并以佯攻策略掩护主力过江。悠悠铁索桥也见证了革命征程的峥嵘岁月。

美丽高峰村路网。聂康 摄

随着时代发展,1998年水盘中线公路桥建成,铁索桥便退出交通舞台。2012年善泥坡水电站建设期间,当地政府投入130万元将桥原位抬升10米,保护了这一历史遗迹。如今,铁索桥虽不再通行,却成为高峰村的文化地标,与北盘江大峡谷资源整合,在乡村旅游中焕发新活力,静静“讲述”高峰村的过往与未来。

北盘江大峡谷上纵横交错的交通。聂康 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高峰村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饱受贫穷困扰,所在的营盘乡,曾经是省级极贫乡。曾经,交通极为不便,从村里到最近的集市,村民也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翻山越岭。村里土地几乎只种玉米和土豆,即便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点特色果树,也无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财富,只能任由其自生自落。“玉米土豆填肚,桃李自开自落”,正是当时高峰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02年,水柏铁路通车,这成为高峰村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水柏铁路在营盘乡地界内总里程达32公里,其中三家寨站、渡船寨站2个站设在高峰村内。火车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开始把自己家的蔬菜水果背到车站,坐火车到邻乡或县城售卖,“铁路果蔬大军”应运而生,村民的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013年水盘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出口直抵村头。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彻底激活了高峰村的发展潜力:货车可以直接开进村子收购果蔬,村民卖农特产品变得更加便捷,高峰村的特色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村民先后种植脆桃2300亩,独特的地理气候、良好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精心管护,造就了高峰村脆桃个大味甜、皮嫩果脆、桃香浓郁的特点 。

高峰村果农采收脆桃。

高峰村脆桃丰收。

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下,高峰村又发展了地瓜、枇杷、甘蔗、樱桃、生姜、花生等特色产业种植,产品远销水城、盘州、贵阳乃至周边省份,村民收入年年攀升。

“村委会还在水盘高速营盘收费站出口打造了桃源美食广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农特产品,生意好得很。”高峰村党支部书记谢兴学表示。

高峰村山林组村民邱光文一家,每年售卖各类应季农产品,收入就达两三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欢庆桃花节。

交通“瓶颈”打通后,高峰村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启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以桃为媒,借桃发展”,高峰村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春季举办“桃花节”,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拍照,感受春天的浪漫与生机;夏季举办“蟠桃节”,游客可以走进果园,体验采摘脆桃的乐趣,品尝新鲜甜美的果实;依托北盘江大峡谷高家渡码头、乌蒙大草原等周边景点,打造峡谷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区,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

高峰村垃圾分类。

2020年,高峰村创新实行“乡风文明诚信积分治理”新模式 ,将涉及乡村治理的环境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回收、道德行为规范、陈规陋习整治等方面纳入村规民约诚信积分管理内容,诚信积分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和作为评先选优依据,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峰村还实行“片管委”治理新模式,根据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划分出5个片区,从原来的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群众公认度高、品行端正、作风正派的优秀村民中推选产生“片管委”委员,增强基层治理力量......这些举措实现了全村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

因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等方面表现突出,这些年来,高峰村被有关部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村庄整洁美丽,村民生活富足,乡村文明蔚然成风,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未来:续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如今的高峰村,早已不是当年的穷山村,但它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高峰村正规划着更美好的未来。

桃源广场果农生意火爆。

在产业发展上,高峰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桃树品种,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脆桃深加工产业,开发脆桃罐头、果脯、果酒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加大对特色种植产业的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不仅要巩固传统的线下市场,还要进一步开拓线上市场,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让全村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高峰村航拍北盘江大峡谷云海。聂康 摄

在乡村旅游方面,依托高家渡红色旅游资源和峡谷风光,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游客游览体验;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更多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等,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乐趣。

在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积分制”和“片管委”治理模式,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高峰村桃花绽放。

从“穷山沟”到“桃花源”,高峰村的转变,是交通破局的奇迹,是产业扎根的成果,更是村民同心奋斗的见证。

“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用好‘桃文化’,讲好‘桃故事’,做好‘桃产业’,写好‘桃文章’,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展望未来,高峰村党支部书记谢兴学信心满满。

六盘水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彭绍良 颜春匀 郭坤 彭忠朝 报道

总监制:杜薇 奚宽军

终审 :曾杰

编审 :范青

编辑 :欧阳丹丹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