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总人口已经降到14.0828亿,比上年少139万,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负增长了。出生人口954万,死亡人口1093万,出生率6.77‰,死亡率7.76‰,自然增长率-0.99‰。这数字一摆出来,就知道问题不小。
说起中国人口这事儿,现在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真要细聊未来26年,从2025年到2050年,总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还是挺让人捏把汗的。
咱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总人口已经降到14.0828亿,比上年少139万,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负增长了。出生人口954万,死亡人口1093万,出生率6.77‰,死亡率7.76‰,自然增长率-0.99‰。这数字一摆出来,就知道问题不小。
联合国人口司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报告也直言,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二大国,但从2024到2054年,会损失2.04亿人,降幅最大。育娲人口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更直接,低生育情景下,到2050年总人口就剩11.72亿。
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生育率低迷,老龄化加速,这些年积累的问题现在全冒出来了。
先看当前基数吧。2023年,总人口14.11亿,出生902万,死亡1110万,净减208万。2024年虽说出生人口小反弹到954万,但死亡人口还是超了139万。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刚公布的这份数据,让人看到一丝希望,但专家们都说,这反弹不稳,2025年很可能又往下掉。为什么?因为结婚登记数从2021年的763万对降到2023年的768万对,2024年估计也就那样,疫情后遗症加上经济压力,年轻人结婚生娃的劲头儿不足。联合国预测,2025年中国生育率从2023年的1.19小幅升到1.20左右,但远低于更替水平2.1,到2050年也只到1.39。世界银行的数据更保守,2025年总人口1.4058亿,2026年1.4028亿,一年少300万左右。这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基于普查和模型算出来的。
这些预测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用Leslie模型或队列成分法,基于第七次普查数据和生育、死亡率参数。生育率为什么这么低?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遗留影响深远,虽然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但执行起来阻力大。年轻人房价高、工作压力大、养老负担重,谁敢多生?2023年总和生育率1.05,远低于日本的1.3。另一方面,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晚婚晚育成常态,2024年结婚对数刚回暖,但生娃意愿低。死亡率升的主要是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2024年已2.1亿,占15%,到2050年预计占30%以上。联合国说,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1949-1976年出生高峰那代人,现在正陆续走,推高死亡峰值。
这下降趋势对经济影响大着呢。先说劳动力,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约9.8亿,到2050年降到7.5亿,缩水2.3亿。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面对招工难,工资上涨,生产成本高。麦肯锡报告指出,人口红利没了,转向“银发经济”,但养老支出会从GDP的4%飙到10%以上。社保基金压力山大,现在每100个年轻人养20个老人,到2050年可能1个年轻人养2个。医疗资源也得倾斜,医院老年科扩建,但年轻人少,税收基数小,财政吃紧。教育方面,学校生源减少,小学初中合并班,大学招生难,创新人才池子浅了。房地产市场更惨,需求降,房价稳不住,库存积压。国际上,中国从人口大国变老龄大国,出口竞争力弱,内需拉不动增长。CSIS分析说,到204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从5%降到3%以下。
社会层面也得直面。家庭结构变小,独生子女养老成难题,空巢老人多,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年轻人外流,老龄村多,土地撂荒。移民政策若不松绑,外来人口补不上窟窿。联合国强调,人口下降不全是坏事,如果技术进步快,AI和自动化能顶上部分劳动力,但前提是教育投资跟上。现实中,日本德国都经历过,靠机器人和移民缓口气,但中国体量大,挑战更重。
那怎么应对?专家们建议多管齐下。先是生育支持,延长产假、补贴托儿、降房价、税惠多孩家庭。育娲报告说,若生育率升到1.5,2050年人口能稳在12.5亿。延迟退休到65岁,释放劳动力,但得配技能培训。其次,养老体系建全,社区护理普及,鼓励商业保险。移民开放点,吸引海外华人或技术人才,但文化融合难。技术上,推5G、AI填补空缺,农业机械化减农村劳动力需求。最关键,政策要连贯,别三令五申,得真金白银投进去。陈卫的80年预测模型显示,如果努力目标情景下,2033年前小幅升后稳,人口到2035年14.20亿,但这得靠实质措施。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