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到孝感,探寻米酒的秘密,为何从地方特产跃居为全国网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6:59 1

摘要:武汉过早,热干面配蛋酒,天造地设。每一家烟火深浓的热干面小店,欣赏老师傅们打蛋酒,铮铮有声,行云流水,就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清酒、蛋酒、冰米酒、糊米酒、米酒汤圆,江城米酒吃法各色各样。但很多朋友讲了,最好喝的米酒,还是要去孝感……

武汉过早,热干面配蛋酒,天造地设。每一家烟火深浓的热干面小店,欣赏老师傅们打蛋酒,铮铮有声,行云流水,就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清酒、蛋酒、冰米酒、糊米酒、米酒汤圆,江城米酒吃法各色各样。但很多朋友讲了,最好喝的米酒,还是要去孝感……

1一碗蛋酒里的百味人生

“土酒土鸡蛋,土酒土鸡蛋啊……尝尝我家的热干面是不是武汉前三?”

2023年冬日早上,我们两次探访,终于碰见了胖子热干面的胖爹爹。武昌紫阳湖公园石灰堰老社区,歪戴黑色老人帽的胖爹爹,下的热干面面条筋道,但花生酱多味,卤水把得多到要人怀疑吃的是凉面。

与马马虎虎的热干面相比,胖爹爹蛋酒打得是飞飞神,右手稳住纸碗,左手持小塑料勺子,快速大力搅动打入的鸡蛋,呈现粘稠状浓黄色,像一匹布,来回梭。表演尽兴之后,拎起碳炉子上的大水壶,滚烫的热水冲开鸡蛋液,最后挖一勺清酒、两勺白砂糖,一碗蛋酒,成了。

“每天听到蛋酒,头都疼了。”爹爹道。我们发现爹爹的胳膊都打粗了。七旬婆婆在一旁暖心补充,“你看,背都驼了。”今年,汉口张自忠路,木叶飘落、满地萎黄的春天,我们在伍号面馆吃热干面,婆婆和爹爹朴实无华的对话,如一股热流,注入心头。原来,一碗朴素的蛋酒,长年累月打下来,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进入初夏,中南二路,牛淳厚。我们在试验一碗好喝的蛋酒。蛋酒要想好喝,首先要从醪糟做起,进货的米酒必须好喝,这是片哥的美食逻辑。

记得去年,我们曾专程到香港路中华城购买肖苗苗米酒,十余来年,这是片哥心中最好的米酒。结果那天大失所望,因为储存不佳,米酒有点儿老,酒香不对。今年,为了给热干面做好配搭,他在米酒这块下了不少功夫,联系到了青山的一个手作米酒供应商。

我以为米酒嘛!平日里常买神霖、米婆婆、白玉等孝感米酒,有“董永故里”的米酒珠玉在前,青山的米酒能有多好吃?起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你来,我给你冲一碗,就晓得了。”片哥多次邀约并再三强调。那就权且试一试吧!一碗蛋酒,用牛淳厚的瓷碗冲,一海碗,端上来,首先是漂亮的,颜值高,白的米粒漂浮着,是整颗的,浑圆的胖胖的,没有一颗生芯,明黄色打好的蛋花儿,黄白相间,铺开伸展,轻轻摇漾,美哉!喝一勺,淳厚绵密的酒香直冲上心头,香甜的米发酵的味道,纯粹的,明净的,不是齁甜的,那是白砂糖放多了,市井商家多为之,实在无趣。

后来,再尝试其他风味。米酒与冰牛奶冲一小碗,牛奶的香米酒的醇,相得益彰。我想起赵师傅油饼包烧麦家的公子、不正咖啡主理人张镇,他教了我一个玩法,咖啡粉与冰牛奶搅匀混合,风味迥异于常喝的拿铁,夏日懒人家居妙招。

今日之米酒好喝在哪里?这就要提到“米酒灭活”的概念,即通过特定方法将米酒中的发酵菌类灭活,使其不再继续发酵的过程。在米酒行业,为长途运输、行销各地之便,诸如商超里的米婆婆、神霖米酒是灭活了,价格相对高,酒香味不足。市面上没有经过灭活的散装米酒呢,只能在小范围内销售,肖苗苗的不稳定性已经被验证了,青山这家依然是不够稳定,有嫩有老,嫩时如豆蔻少年,老时若迟暮美人。

过了一阵子,我请朋友喝现打的蛋酒,她调侃,“老化了,米酒味太浓了,很上头,喝了感觉都快要酒驾了!”同时,储存也不具有商品性,罐子有大有小,没有标准化可言。夏日深夜,这位手工艺人情绪一度低落,销量不好,产量上不去,甚至想不做这份工作,打算将所有的米酒赠与片哥……

在工业化与算法的时代,这样的手工小店终究会越来越少,它不具备标准化、稳定性与商品性,但可给人前工业化的惊鸿一瞥。时光流逝,它寂然无声,在岁月的深巷中,默默无闻,如果不是互联网之短暂的光照,终将被慢慢遗忘埋没……

2冰米酒与老通城

在武汉,相较满大街的蛋酒,冰米酒是伍号面馆的招牌,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冰米酒也是他家的首作。

实则不然。仔细考究,我们发现,冰米酒乃源自曾厚诚时代的老通城,他的启蒙则来自洋人爱喝的冰红茶!是“中体西用”的杰出代表!

据老通城创始人曾厚诚先生之长孙、武汉汽轮发电机厂高级工程师曾宪德先生追忆,他的曾祖父曾厚诚乃汉阳永安堡九真山松树湾的贫穷雇农,1904年进城到汉口谋生,曾做过“野扁担”、苦力、茶房等,后闯荡上海,落难苏州,给大户人家当保镖,与“梳头丫鬟”蒲守道相恋。为支持丈夫创业,蒲守道将积攒了十多年的十元大洋作本钱,方有后来的“通成小吃”。

开创“通成”后,有次,曾厚诚与友人到三教街(现鄱阳街)“邦可”西餐馆小坐。“邦可”是俄租界著名的俄式餐厅,招牌有俄式糕点、大列巴、牛尾浓汤、罗宋汤与烙鱼奎等,出入者非富即贵。那天,他喝了一杯冰镇红茶水,感慨道,“洋人太会赚钱了”。一杯冰红茶成本比一碗伏汁酒还要低,但价格却是伏汁酒的几十倍!他注意到,邦可的消费人群,多半是洋人和有钱人家的女眷,一般市民很少。老通城面对的是广大市民,客户偏中低端,什么样的冷饮产品才适合呢?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932年夏,曾厚诚率先在“通成”推出了冰镇绿豆汤、冰镇伏汁酒,立即博得了生活在“火炉”中的汉口人的青睐,生意火爆。

为何选择这两款产品?绿豆汤,清热解暑,自不待言。洑汁酒,乃米酒的别称,湖北人在三伏天酿造米酒,因湿热作用,米酒饭粒上会长出一层白茸茸的绒毛,当地方言称之为“服子”,与“伏汁”音相近,故名“伏汁酒”,冰镇之后,可与琼浆玉液媲美,入口清冽甘甜,风味无边。

这两款冷饮,用料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销量起来后,利润比传统小吃高数倍。眼看冷饮赢得了市场认可。“通成”马不停蹄地又推出了一款“刨冰赤豆”,很多青少年学生放学后排队在门口等。大盆的刨冰一端出来,立刻响起一片争抢售卖声,不到半小时即售罄。这也成为“通成”保留多年的名小吃。

以前,中国人取冰做冷饮并非易事。彼时,不像今天有冰箱、制冰机,做酸梅汤、汽水之类冰饮,要用冬日提前储备的冰块。可以说,冷饮是前冰箱时代小吃中的奢侈品。梁实秋喜欢信远斋的酸梅汤,“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里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外周围全是碎冰,罐里是酸梅汤,所以名为冰镇。”他说,北平地区的冰是从什刹海或护城河挖取藏在窖内的,冰块里可以看见草皮木屑,泥沙秽物更不能免,很不健康。

汉口冷饮市场的变革,要追溯到1891年,英国商人柯三(又译作科赛恩)、克鲁奇合资20万元,在汉口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界的法租界9(现在汉口岳飞街26号)开设机器制冰厂,名为Han kow Ice Works,即“和利冰厂”,这是老汉口乃至全中国的第一家机器制冰厂。1920年,柯三又在厂东侧购置了一大块土地,创办“和利汽水厂”,生产“和利牌”汽水,租界洋人和富人是“和利”的忠实用户。据记载,“和利冰块”和“和利汽水”当年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冷饮市场。

曾厚诚是一个出色的生意人,他擅长餐饮管理与运营,抠准了每一个细节。每年提前两月与法租界“和利冰厂”签购冰合同。和利冰厂的冰块起初用过滤水,后更是使用蒸馏水制作,干净卫生,每块重100磅。如果是零买,不仅花费两元钱,还要去排队买牌子,再凭牌子等候领冰。要是签了合同,不但不用排队,还可享受1元5角的批发价。接然后,他雇了专用板车,买了有防雨保温的棉箱笼运回。冰块在这种土法保温箱笼中保存时间有限,所以需要用板车不停地运冰块,以保证冷饮产品的及时供应。

在“通成”影响下,他的好友、隔壁的竞争对手祁万顺也上新了不少冷饮。在两大餐饮小吃巨头的引领下,武汉的冷饮市场,自此别开生面。

如今,冰块时代已经过去,冰米酒自己就可以在家做,我们之前用肖苗苗家的米酒试验过,但没有成功……业内同行跟我指出,“冰柜温度和时间很重要,选用的米酒也同样重要。”

后来,请教法餐料理人余磊,信奉“美食科学主义”的他简单支了两招,使用他自己发酵的醪糟,做出来的口感不亚于伍号面馆。

3探索米酒之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米酒。不过,我们公认的米酒之乡,还是在“董永故里”孝感。为了找一碗好喝的米酒,今年八月,趁出差机会,我直奔孝感,参观了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

《孝感县志》记载,米酒“成于孝,始于宋。后多效之,而孝感独著。”1954年,建立孝感县麻糖厂。1958年,对湖北人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年份。4月3日和9月12日,毛主席先后两次来到老通城,品尝了武汉小吃豆皮。同年11月,在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毛主席来孝感视察工作,亲口品尝了孝感麻糖与米酒。老人家连声称赞麻糖“好好,味道不错”,夸赞米酒“味好酒美”。

1996年,央视推广“神霖”牌孝感米酒,从此家喻户晓。2012年,“神霖米酒”、“孝感麻糖”被授予湖北省首批食文化知名食品,同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行业性博物馆——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2015年,“神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

在当地朋友的引荐下,我联系到了孝感麻糖米酒公司电商主管潘文豪,他是地道的孝感人,1993年生,从事米酒行业两年多,熟稔孝感米酒的细节。

提起米酒,他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小时候腊月里的场景。那时候,潘妈妈每年冬至前后都会亲手做米酒,有个说法,“冬酿酒香,来年吉祥”。记得她总是头天傍晚就把糯米淘洗干净,泡在陶盆里,第二天一早糯米吸饱了水,颗粒变得鼓鼓囊囊。蒸米的时候,厨房里蒸汽缭绕,糯米的清香混着柴火的味道飘满整个院子,潘文豪兄弟俩就守在灶台边,时不时问一句“娘,啥时候能好呀?”

蒸好的糯米要倒在竹簸箕里晾凉,潘妈妈会用干净的蒲扇轻轻扇风,等温度降到不烫手了,就撒上自家传下来的老酒曲,拌匀后装进瓦缸,再用厚厚的棉被裹起来保温发酵。大概三四天后,掀开棉被就能闻到一股清甜的酒香,揭开缸盖,只见糯米已经酿成了晶莹的米酒,上面还浮着一层淡淡的酒汁,那就是最地道的“醪糟”。

每逢除夕团圆饭,母亲都会盛上一碗温热的米酒,里面打个荷包蛋,撒点桂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甜香的米酒,聊着一年的家常,那种温暖的感觉至今难忘。后来,潘文豪在外求学工作,但每年冬天都会想起母亲做的米酒,也慢慢学会了自己制作。“对我来说,米酒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亲情与乡愁的记忆,早已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潘文豪说。

我发现米酒,是融入到孝感人骨子里的食物。吃法多多。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介绍,米酒可单独喝,可打鸡蛋同煮,尤其是女人坐月子,更离不开米酒鸡蛋这种营养丰富的小吃。前同事是孝感人,如今定居武汉,她推荐的是槐荫大道的孝感米酒馆,是国营的,做法多多,有糊汤米酒、清汤米酒、蛋酒、甜汤、冰米酒等等,与武汉区别不大。

4得之不易的酒酿

我本想去参观拍摄米酒手工坊,但孝感本土大V吴川章告诉我,“现在的孝感米酒,多半是工厂化生产,手工的米酒,一般冬季农村自己做。”夏日炎炎,不适合做米酒吗?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冬日农闲,还是寒冷时节制作米酒效果更佳?我把问题抛给了潘文豪。

他对此表示肯定,还向我做了详细解答,这背后既有农时的考量,更有工艺的讲究。从农闲角度来说,冬季田里的农活基本结束了,农户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米酒制作中,从泡米、蒸米到发酵、储存,每一步都不能马虎,需“慢工出细活”。

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冬季最适合米酒发酵。米酒发酵主要依靠酒曲中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苛刻,最适宜的发酵温度在20 - 25℃左右。冬季孝感的气温通常在 5 - 15℃,虽然偏低,但通过棉被包裹、靠近灶台等保温方式,容易控制在适宜的发酵温度范围内。而且,冬季空气干燥,杂菌较少,能有效避免米酒发酵过程中出现变质、发酸等问题。

反观夏季,气温高且湿度大,一方面很难控制发酵温度,容易导致微生物过度繁殖,使米酒酒精度过高、口感发苦;另一方面,高温高湿环境容易滋生杂菌,导致米酒变质。所以夏季农户们很少做米酒,即便做,也需专门的降温设备控制环境,成本较高,因时制宜也。

另外,冬季做米酒还有个特别的注意事项,就是保温要均匀。以前农户们会把装米酒的瓦缸放在火塘边,或者用稻草、旧棉絮层层包裹,每天还要摸一摸缸壁的温度,确保发酵均匀。现在条件好了,有些农户会用恒温箱,但传统的保温方法依然沿用,因为大家觉得这样做出来的米酒更有“老味道”。

米酒制作在选料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先说糯米,孝感朱湖、东山头一带的长粒糯米最好。这一带是沙质壤土,水源充足且水质好,种出来的糯米颗粒饱满、色泽洁白,淀粉含量高,而且黏性适中,蒸出来的米饭松软不结块,非常适合发酵。选糯米时,要挑颗粒完整、没有碎米和杂质的,颜色要呈自然的乳白色,如果发黄或有霉点,就不能用了。

水的选择也很关键,“好水酿好酒”这句话在米酒上同样适用。孝感当地农户做米酒,大多会用深层井水,因为井水水质清澈、硬度适中,不含过多杂质,能最大程度保留米酒的清甜口感。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大家会去村头的老井挑水,现在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不少老匠人还是坚持用井水,说这样做出来的米酒才有“家乡的味道”。

酒曲更是孝感米酒的“灵魂”,传统的孝感蜂窝酒曲是用大米、辣蓼草、桂树叶等原料制成的,形状像蜂窝,所以叫“蜂窝曲”。这种酒曲里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发酵出来的米酒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和市面上买的普通酒曲完全不一样。使用的时候,要把酒曲磨成细粉,按照10斤糯米配2两酒曲的比例添加,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发苦,少了则发酵不充分。

不同季节制作米酒,工艺上要做调整。夏季温度高,泡米时间要缩短,原本冬季要泡12小时,夏季泡6--8 小时就够了;蒸好的糯米要凉到更低的温度,大概 20℃左右再撒酒曲,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发酵过快;而且发酵时不能裹太厚的保温物,甚至可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冬季则相反,泡米时间要延长,蒸好的糯米凉到 30℃左右撒酒曲,保温要更严实。

蒸米也有诀窍,“上汽后蒸,大火转小火”。先把水烧开,等蒸笼上汽后再放入泡好的糯米,刚开始用大火蒸 10 分钟,让糯米快速定型,然后转小火再蒸 20-- 25 分钟。蒸的时候要在糯米上扎几个小孔,让蒸汽均匀渗透,这样蒸出来的糯米才能“颗粒分明、熟透不烂”。蒸好后不能马上拌酒曲,一定要晾凉到适宜温度,否则会把酒曲里的微生物烫死,影响发酵。

听罢,我方知一罐小小的米酒,甜蜜馥郁的酒酿,竟是得之不易。

当下,互联网时代给孝感米酒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潘文豪向我介绍,以前孝感米酒主要在本地及周边省市销售,现在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能买到正宗的孝感米酒。直播带货更是让孝感米酒“火”了起来,很多本地主播会在直播间现场展示米酒的制作,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酒鸡蛋,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与新茶饮品牌的跨界碰撞则推动了孝感米酒的产品创新,“米酒珍珠奶茶”“桂花米酒奶绿”等很受年轻人喜欢。如今的孝感米酒,不再是 “地方特产”,而是“全国网红”。

我在家中也常做米酒类饮品。超市里买一罐米婆婆、神霖、白玉等,或者逛菜市场顺手带一盒鲜米酒醪糟,回家可做牛奶鸡蛋醪糟,乃西北风味;亦可做米酒糍粑,江汉平原风味。

要我好奇的是,在博物馆,展示了神霖的听装米酒,还有小巧的“一口米酿”,玲珑可爱。带回武汉,约三两好友喝个下午茶,DIY一杯米酒咖啡,米酒的清香撞击咖啡的浓郁,配上酥脆的麻糖,不亦乐乎?

米酒配麻糖,是孝感这个“甜蜜之地”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心人可查看孝感地图,像不像一片麻糖?真想伸手掰开,送入嘴巴,感受刹那的酥脆呢!

舌尖触及米酒的甜美,我总是时不时想起前几年的好时光。

在湖北卫视《戏码头》栏目的演播厅,几位曼妙的戏曲女孩子品尝我们探班带去的金桂糊米酒。刚开始,工作人员不允许探班,后来我与他们再三沟通,并以拍摄缘由,获得了允可。那天是情人节,片哥一大早从青梅池打车出发,拎着几个袋子,里面是密封完好的酒酿,一碗一碗的。在捧着喝米酒时,可爱的女孩子们“戏精”上身——

大连京剧院杨鹏程惊讶:“喝了糊米酒,会有情人吗?”

“东道主”武汉楚剧院邓雅倩调侃:“里面就藏着一个情人。”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王文惠好奇:“姐,喝了这个会醉吗?”

邓雅倩欢笑:“你唱戏的时候,就会有点‘贵妃醉酒’……”

随后,我们设置了一个桥段,大家一人一句方言赞美武汉小吃,从吴侬软语、东北大妞到柔美粤语、沪上普通话,至今回荡,犹在耳旁。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

寸寸光阴,已化云烟,倏然而逝。

来源:大武汉美食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