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薛炳磊,我校新能源专业2025级在读博士,现任国网日照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2024年9月作为国网第八批援藏挂职干部,被任命为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在山东公司2024-2026年度东西帮扶同志进藏入甘后,又兼任西藏(甘肃)帮扶组组长。
雪域高原点灯人
——记华电校友薛炳磊的援藏赤诚与担当
"NCEPUER
薛炳磊,我校新能源专业2025级在读博士,现任国网日照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2024年9月作为国网第八批援藏挂职干部,被任命为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在山东公司2024-2026年度东西帮扶同志进藏入甘后,又兼任西藏(甘肃)帮扶组组长。
带着一份独特而丰厚的精神行囊,薛炳磊踏上了援藏征程。这行囊里,有“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有“山东电力铁军精神”的滋养,也有“华电人能源报国”的底色。对他而言,此行援藏,不只是响应号召,更是循着无数援藏前辈的足迹,在国家援藏事业的壮阔蓝图中践行电力人的初心和使命。他要把先进的电力技术带到高原,让稳定的电流贯通城乡,让精神之火在雪域高原扎根生长,成为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的一束光!
踏破风雪闯关路,脚印“烙”实责任图
Outstanding Alumni Recognition
飞机掠过重峦叠嶂,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走出机舱的瞬间,高原用它特有的方式迎接了这位远方来客——强烈的光照、稀薄的空气,随即是脑袋发木、眼睛发涨、呼吸急促的剧烈高原反应。
这份“见面礼”来势汹汹,却丝毫未能动摇他的决心。前往西藏公司习服基地的路上,虔诚叩拜的信徒、色彩浓郁的藏式建筑、耳边陌生的藏语呢喃,让他深刻感受到:援藏,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传递,更是一场文化的交融与心灵的贴近。
面对壮美的雪域风光与严酷的自然挑战,薛炳磊有感而发,写下了初到的心声:
“苍茫天地宽,银线穿其间;寥寥藏屋舍,无尽温暖来。”
这既是对雪域壮景的惊叹,更是他内心深处点亮万家灯火、守护这份温暖的庄严承诺。他在心中默念:“希望我的到来,能让这雪域高原的灯,更亮、更稳!”
责任,始于脚下。来不及过多休整,薛炳磊便一头扎进工作。他一边熟悉业务,一边马不停蹄地开展实地调研。短短数日,他的足迹便遍及日喀则电网各个角落:在220千伏多林站,他仔细询问即将投运的调相机设备情况;在夏瑞变,他实地查看站内间隔与出线走廊问题,对曲美光伏临时接入方案提出审慎意见;在拉孜变和查务变,他深入研究设备间隔现状和线路走廊难题,为后续方案论证积累第一手资料……
10月下旬,刚来日喀则不到一个月,薛炳磊便组织召开相关专业会议,提出要充分结合日喀则电网实际,充分、准确、全面的论述工程必要性;针对线路工程,要切实做好沿线协议办理,生态红线、压矿等排查,坚决杜绝发生颠覆性问题;要形成所有协议的清单,明确哪些需要办、哪些不需办、办理的进度如何……
薛炳磊的脚印,深深“烙”在日喀则18.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更“烙”实了一名国网人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从重要城镇到偏远乡野,从变电站到施工现场,他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用实干描绘着日喀则电网的未来图景。
“金钥”巧启效益门,创新精耕管理田
Outstanding Alumni Recognition
援藏工作不仅在于外部支援,更需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薛炳磊将公司的管理理念与日喀则地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雪域高原持续深耕细作。
线损,是电网经济运行的关键指标,更是效益流失的“黑洞”。针对日喀则公司线损率高、影响企业效益的突出问题,薛炳磊在首次线损提升周例会上便精准点题,并推动建立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动态优化职责分工,将管理责任精准下沉至“网格、台区、线路”三级单元,形成“领导统筹、专班牵头、基层落实”的责任链条。同时,实施“日管控、周督办、月通报”的督办机制,线损压降工作成效明显。
“同志们要想办法、出点子、拿方案,真正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绝对不能简单的用拿来主义解决问题。”在2024-2026年度东西人才帮扶欢迎会上,薛炳磊对着新到帮扶的11名战友作分享发言。作为帮扶组组长,薛炳磊始终将团队建设和经验传承视为重要职责,在实践中,他提出“用心用情倾囊相授、严格管理保障安全、注意总结加强宣传”三大铁律,成为整个帮扶团队的行动准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薛炳磊还深入剖析队伍现状与优势,以创新为人才培养突破口,牵头构建基层创新力量、柔性专家团队和创新管理部门组成的三级创新体系,同时加强外部单位及高校合作,推动帮扶人员与业务骨干深入参与创新,逐步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职工创新格局,持续增强日喀则公司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就好比做饭,山东电网食材众多,外电、新能源、核电、火电样样齐备;西藏电网则食材相对短缺,关键时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薛炳磊通俗的表达着山东电网与西藏电网的迥异。面对西藏电网主网架建设晚,配网薄弱等问题,薛炳磊创新提出“主网加强+微网建设”破局思路,积极开展十个供电薄弱县域供电能力提升研究,全力推动西藏首个全县域微电网示范项目在定结县落地。他还主导推行“县域单元+全市统筹”规划模式,有效解决主变重过载、多级串供、城农网分离、直降变较多等突出短板,其提出的“压降直降变”思路获省公司高度认可,为电网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路径。
深夜的高原,寒气逼人。在高原严寒与感冒的双重夹击下,薛炳磊苦中作乐,写下一首打油诗《保障》:“暖气不开冻得慌,加湿不开干得慌,制氧不开心慌慌,加在一起电不慌(荒)!”诙谐的诗句背后,是他坚守岗位的乐观与“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坚定信念。他手中的管理“金钥匙”,正一扇扇开启日喀则电网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崭新大门。
震波挺立“光明柱”,极限抢通生命线
Outstanding Alumni Recognition
1月7日9时5分,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电网遭受重创。薛炳磊临危受命,担任国网拉孜县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书记,在生死考验中挺立起守护光明的钢铁支柱。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日喀则公司火速启动一级响应。8日凌晨,他带领十余人抢修队紧急奔赴拉孜县。“突及其!突及其!”(藏语:谢谢!)村民们一声声质朴的感谢,是给电力铁军最温暖的回报。
抢修初战告捷,更艰巨的任务接踵而至——过渡板房要在春节前通电。薛炳磊深感责任如山,他每晚组织业主、施工、设计、监理召开协调会解决问题,确保进度。在措布村峡谷风口,“一口空气一口土”成了常态。余震不断,薛炳磊和队员们丝毫不敢松懈。
春节前,板房如期通电。明亮的灯光不仅驱散了冬夜的寒冷,更温暖了灾区群众的心房,兑现了他“通的是电,暖的是人心”的庄严承诺。
在震波中挺立的“光明柱”,不仅照亮了灾区,更矗立起薛炳磊和铁军守护生命的丰碑。“援藏为什么、来了干什么、回去留什么?”这三个问题,薛炳磊时常在心中叩问。他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在雪域高原书写着答案。
外出调研的途中,壮丽的景色和蓬勃的建设激发了他对党中央、国家的由衷钦佩,一首《路》脱口而出:“铁塔银线云中忙,柏油路上车流长;新藏铁路连边境,民心紧系党中央。”
这朴实无华的诗句,正是他赤诚初心的真实写照。铁塔银线,是他奋斗的战场;车流长龙和新藏铁路,是国家支持发展的脉动;而一心向党,则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望未来征程,薛炳磊将继续以“点灯人”的执着与奉献,在雪域高原书写更多光明与温暖的传奇,让鲁藏情谊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的故事,是万千援藏干部的一个缩影,更是国网人忠诚担当、追求卓越精神的生动诠释。雪域高原的灯火,因他们而更加明亮、更加温暖、更加恒久。
稿件由山东校友会提供
初审:王梦思
复审:葛小杰
审核:于海龙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