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件,彻底改变了唐朝的走向,其中包含许多出人意料的内情。摘要:要说李世民在这场较量中取胜的希望,其实微乎其微,几乎难以察觉——微弱到连太子李建成本人也未曾放在心上,才会毫无戒备地步入玄武门内。
要说李世民在这场较量中取胜的希望,其实微乎其微,几乎难以察觉——微弱到连太子李建成本人也未曾放在心上,才会毫无戒备地步入玄武门内。
李建成的绝对优势
李建成心里有底不是没原因的。
论身份,他当太子好些年了,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在幕后,皇帝李渊明显然偏爱这个儿子,暗中又暗中地提防着李世民,总是设法将他这个掌握军权的儿子派往关东地区,以免他在身边碍事。
再看手里的人马,李建成有两千多装备完善的长林部队,实际上,李世民表面上可以支配的,不过是那些暗中培植已久八百个死士,人数对比两千对八百,明显李建成更有利,况且李元吉阵营里还有众多保镖。
或许有人会疑惑,李世民不是号称天策上将吗?然而,这个名号,唯有领兵离开长安城时才有效力。一旦进入京城,脱下战甲,交出兵符,即便再有能力,也仅剩一个空衔,那八百名勇士,都是他隐而不宣的机密力量。
尤为突出的是,那些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将领,一旦失去军权,往往沦为他人操控的对象。白起、韩信、岳飞这些将领,在战场之上叱咤风云,然而一旦战争结束回到朝堂,便遭遇贬谪、赐死,几乎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倘若朱棣后来真的敢单枪匹马闯入建文的南京城,就算城外聚集着数不尽的兵马也于事无补。对于李建成而言,长安是他牢牢掌控的疆域,有父皇在背后撑腰,李世民根本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李世民的绝境与犹豫
李世民自己也清楚取胜的机率很低,因此出手前迟疑了很长时间。这种迟疑并非出于顾及兄弟情谊,而是真没把握。
秦王府众人皆感焦躁,头号战将尉迟敬德径直对其喊道:你若继续犹豫,便是愚钝又怯懦!大舅哥长孙无忌亦发出警告:倘若再不行动,尉迟敬德等将不再效忠。
为啥这么急?因为李渊已经把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这些能干的手下都划给了李元吉,让李元吉带着他们去打突厥。
李世民不仅失去了得力的将领,就连兵力也岌岌可危,李元吉还企图将秦王府的精锐部队调拨到自己的麾下。
更要命的是,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人,人称 “房谋杜断”,后来被李渊逐出秦王府,并且收到严令禁止重返。否则,李世民将面临家底耗尽的风险。
尉迟敬德得知,李建成与李元吉计划于即将到来的征讨突厥的誓师典礼上,当场除掉独自去参会的李世民。到了这一步,不动手就是等死。
三个关键人物的连锁反应
即便兵刃已经顶在颈项,李世民依然心存疑虑。最终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位核心人物的接连影响。
首要目标便是齐王李元吉,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刚会面,李元吉就按捺不住,取弓引箭欲射李世民。史载他箭法颇佳,然而那天可能过于焦虑,三箭全射偏了。
这三箭只要有一支命中,后来的贞观盛世便不会出现。更为重要的是,李元吉率先发难,为李世民提供了一个“防卫反击”的理由,使得政变拥有了一个合理的说法。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玄武门守将常何。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后,常何直接把城门关了,把他们门外的大批护卫挡在了外面。
史书中没有记载常何为何要辅佐李世民,有人推测他可能受到了贿赂,但这推测似乎缺乏依据。如果早在几年前就进行收买,无法确保当天轮值的人恰好是他;而临时收买这种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行为,即使出价再高,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冒险尝试。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李世民掌握了常何的某些重要信息,同时提供了丰厚的利益,因此他才能够有勇气去冒险。
这件事并非万无一失,倘若常何中途反悔,李世民即便掌握证据也束手无策,毕竟人已离世,无人会再追究责任,因此常何之所以能坚定地提供帮助,一方面源于他确实被抓住了要害,另一方面也是李世民恰好押对了时机。
最关键的还是尉迟敬德那会儿李世民从马背上失足跌落,李元吉几乎用弓弦绞死了他。是尉迟敬德冲过来救了他。
后来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也是尉迟敬德取走的,他对着太子府众人呼喊:你们那位当主子的人已经没了,不必再搏斗了!
依照旧时论功行赏的法则,只要获得敌将首级便可计为战功,尉迟敬德实际上为李世民承担了“弑兄弑弟”的恶名,这一点尤其关键。他还浑身是血地冲进皇宫控制了李渊。
此事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一位浑身带血的将军披挂整齐地出现在君主面前,若从正面解释,或许是护卫君王,若从反面揣度,便有谋逆之嫌。倘若李世民事后试图推诿罪责,声称“皆因该人自行其是”,那么尉迟敬德全族都将难逃一死。
尉迟敬德只能竭尽全力。他是秦王府里受委屈最重的一个,先是被太子府的人企图暗杀,失败了;然后又被蓄意罗织罪名关进监狱,全依靠李世民说情才得以获释。
他因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端而被牵扯进生死存亡的境地,倘若李世民落败,他必难幸存,因此他比任何人都焦虑,也比任何人都敢于放手一搏。
低胜算豪赌改变唐朝走向
李世民能够赢得这场险象环生的较量,得益于李元吉的疏漏,也仰仗常何把守的关键城门,还得益于尉迟敬德的奋勇拼搏。
李世民后来给予尉迟敬德的赏赐极为优厚,将李元吉的齐王府全数赐予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尉迟敬德作为外族将领位列首位,其地位甚至高于战功更为卓著的李靖。
这大概就是对他当年背黑锅、拼命的补偿。
守门人常何,后来被调往外地任职,未能入选凌烟阁,也未曾获得任何特殊照顾,显然只是临时征用的帮手,并非李世民信任的亲信。
玄武门之变,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胜算很低的豪赌。
李世民取得胜利,并非仅仅凭借个人决断,而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键时刻的偶然因素以及他人的奋力拼搏。这场政治变局成为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较量,同时也是影响了整个唐朝的走向。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喜欢历史的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