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美珍、马琼、水柏年、邓宗全、古桑曲珍、任明杰、刘玉忠、刘益春、杨洋、肖惠文、邵瑜、欧阳陵江、郑万众、孟庆阳、胡嵘苹、钟义信、侯纯广、姜德生、秦春娟、秦宣、黄俊琼、廖红、翟婉明、薄宜勇等24名同志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他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丁美珍、马琼、水柏年、邓宗全、古桑曲珍、任明杰、刘玉忠、刘益春、杨洋、肖惠文、邵瑜、欧阳陵江、郑万众、孟庆阳、胡嵘苹、钟义信、侯纯广、姜德生、秦春娟、秦宣、黄俊琼、廖红、翟婉明、薄宜勇等24名同志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他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的乐教善教、因材施教,用心用情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做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有的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矢志攻克关键领域科研难题,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的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倾心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有的扎根乡村教育、坚守三尺讲台,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学生成长梦想;有的情系学前教育,尊重儿童天性,创新办学方式,悉心呵护幼儿健康成长;有的投身特殊教育事业,以爱育爱、以爱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强烈责任担当。
其中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薄宜勇
成为今年我省唯一入选的教育工作者
薄宜勇,男,汉族,197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他扎根职业教育35年,担任专业负责人,主持制定铁道信号自动控制、城轨通信信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与“三教”改革、课程思政工作,主持建设精品在线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工匠精神,深受学生喜爱。
匠心传承:育人沃土上耕耘的“播种者”教的是“真本事”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是薄宜勇始终坚持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初,教学设备匮乏是横亘在面前的难题。年轻的薄宜勇骑着自行车,一次次穿梭于铁路站段,在废料堆里“淘金”。他如获至宝地擦拭着旧继电器、组合板、电缆线。简陋的实验室里,彻夜调试的灯火映照着他专注的身影,64D半自动闭塞、道岔控制电路、信号点灯电路等一件件自制教具诞生了。“设备可以旧,但教给学生的本事必须是最新的、最扎实的!”
200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升格高职时,薄宜勇带领团队深入铁路局、地铁公司调研,将学校众多专业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在他的课上,学生学习的不是抽象理论,而是真实的设备故障处理流程。“我们教的,就是现场干的!”这种培养模式,让南铁院毕业生上岗就能独当一面,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培训成本。
教师团队在实训基地研讨
练的是“真家伙”2010年,面对学校那片待开发的藕塘,薄宜勇拿起皮尺,开始规划国内领先的实训基地。如今,这里铺设着1200米真实电气化铁路,矗立着全真车站,配备列车、工程、通信、信号、供电、调度等全套设备,把高铁地铁“搬进”了校园。
他摒弃纸上谈兵,坚持“源于现场,高于现场”。在虚实结合的实训线上,他模拟各种复杂真实场景的故障,锤炼学生“精检细修”的过硬本领。学生们毕业前已熟练操作各类专业设备,对各种故障场景及解决方法烂熟于心。这些“真家伙”培养出的学生,自然让企业用着放心。
寒来暑往,沧海桑田,当年的藕塘,如今已成为设备精良的“练兵场”,成为孕育冯明、杨华等全国劳模、技能大师的沃土。这份“拓荒”精神,贯穿了薄宜勇35年的育人路。
带领学生赴上海智慧调度工程研究中心调研
扛的是真担当“精检细修”是铁路人的座右铭,更是薄宜勇融入骨血的育人信条。“安全无小事,差0.1毫米也不行!”课堂上,他反复强调:安全就在毫厘之间。道岔密贴调整要求2毫米锁闭、4毫米不锁闭,1毫米之差就会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电缆线绝缘的毫厘破损、关箱盒的轻微压迫,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在与上海铁路局“2+1”联合培养中,他将“安全第一”的意识和“遵章守纪、精检细修、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深植学生心中,为铁路局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
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授课
创新求变:时代浪潮中领航的“破冰者”2002年,南铁院迎来升格高职的关键时刻。薄宜勇主动请缨,担任新开办的高职铁道信号专业负责人。面对空白,他带领年轻教师团队,深入铁路局、地铁公司调研,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剖析人才需求与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标准一稿一稿地修改,课程标准一笔一笔地打磨”,他常常伏案至深夜。这份心血凝结成国内领先的专业教学标准和多部获评国家规划、省级重点的校企合作教材,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教要发展,必须拥抱变革他深知,职教要发展,必须拥抱变革。他积极投身“三教”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把劳模、大师请进课堂,用榜样力量点燃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匠心。
他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即便在人生艰难时刻。2020年和2022年暑假,父母相继重病外地住院。薄宜勇全天守候在病床前,睡眠严重不足。然而,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和竞赛的责任,他从未放下。夜深人静,父母入睡后,他悄然躲进医院昏暗的走廊或空旷的一楼大厅,借着手机微光,通过微信、腾讯会议回复学生疑问。“项目不能停,孩子们的心血不能白费!”学生贾英泽感慨:“比赛前夕,哪怕深夜十一二点,薄老师都会秒回群消息。他把学生的事永远放第一位。”
在办公室工作
这份在逆境中坚守的担当,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挑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组合配线焊线遇到瓶颈。薄宜勇利用周末带队赴厂家取经。回校后,实训室灯火常明至深夜。师生们反复试验、争论、失败、重来。“不行!速度必须再提!”终于,灵光乍现,工艺改进,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50分钟内!汗水与欢呼交织,最终勇夺全国一等奖。
他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顶级赛事摘金夺银,毕业论文屡获省优,孵育项目获评“金种子”。他搭建职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担任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让工匠精神的培育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这些创新实践不仅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边界,更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用科技赋能匠心,让中国智造闪耀世界舞台。
时代担当:服务强国战略的“筑桥人”薄宜勇的视野从未局限于校园。他敏锐地将科研触角伸向行业痛点。实训楼里,常能看到他和学生围着一台轨道区间应答器智能巡检机器人忙碌。“北方列车底结冰,南下融化后高速砸向无源应答器,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威胁行车安全。”为解决“人工巡检效率低、风险高”的行业难题,他带领团队主动攻坚。
从上海铁路局的《分动外锁闭道岔智能油润装置》到南京地铁的《基于5G和北斗的作业可视化管理系统》等课题,薄宜勇的科研之根深植于现场需求。“了解痛点,融入教学,激发学生”,是他科教融汇的信条。他主持完成省高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验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获上海局科技进步奖,真正将论文写在轨道交通的大地上。
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他勇担开创之责,牵头组建国内首个“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无先例可循,无标准可依。他与团队迎难而上,制定详尽评估标准与流程。组织教师化身“安全飞检员”,251次深入地铁线路站点,覆盖327个点位,地毯式评估设备与人员操作,形成12期安全报告。他引入智能运维技术,提升检修效率,减少运营中断。这套创新体系,不仅为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筑起坚实防线,更为全国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了“南铁方案”。作为信号专家,薄宜勇还参与了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初期运营安全评估,发现了5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以专业力量守护城市动脉。
他深知,职业教育要“大有可为”,必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他主持的城轨信号专业与南京地铁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通过教育部验收。毕业生提前上岗,技能大赛摘金夺银,迅速成长为工长、技术骨干和工匠。
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他倾力打造的智慧高铁教学站场,对标“四新”技术,虚实结合,难度超越现场。他积极对接产业资源,在此与企业共建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科研工作站,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强力支撑学校“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铁路基因”的交通强国时代新人打造了坚实平台。
“无匠心不学徒”、“无青春不奋斗”是他对学生的殷切嘱托。从实验室到铁道线,从三尺讲台到产业前沿,薄宜勇用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架起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桥梁。
“宜勇”,这个名字仿佛注定了他的使命——“宜将剩勇追穷寇”。生于长江边,学于长江边,业于长江边,他的人生轨迹与奔流不息的长江、与日新月异的中国铁路同频共振。从自制教具的“拓荒牛”到智能时代的“领航员”,从除夕列车的“守护者”到产教融合的“筑桥人”,薄宜勇用35年的坚守与求变,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
他培养的学生,如同当年在藕塘上建起的实训基地中播下的种子,早已在万里铁道线上蔚然成林,成为支撑中国基建伟大成就的坚实栋梁。
面对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教育强国”以及“交通强国”蓝图,薄宜勇初心如磐:“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国工匠的基石。我愿做永远的教书匠,为交通强国贡献才智、培养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表达对辛勤园丁们的诚挚感谢
在教师节这一天
各校也纷纷开展庆祝活动
用最纯真的方式、最质朴的情感
为敬爱的老师们送上最特别的祝福
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金陵河西学校小学部以“AI传情・爱满校园”为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同学们将提前录制的教师节语音祝福用“语音转二维码”工具,生成专属二维码,粘贴在卡通贴纸上,老师们用手机扫码后,可以收听到班级里每一位同学的纯真告白。
初中部的同学们则在“翰墨谢师恩”活动中,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将对教师的崇敬与祝福,融入一幅幅书画作品中。
高中部的同学们给老师悄悄准备了惊喜,当老师步入教室,突然而至的礼花、手作的鲜花,构成今天最具仪式感的祝福时刻。
国际部的同学们则自编舞蹈,用肢体语言拼成古汉字中的“教师节快乐”五个字,制作成视频,送给每一位恩师。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建校九十周年
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
在教师节为每一位教师献上诚挚礼物
从9月11日起
连续10天
每天推出一位教师的 “晓园故事”
教师节前夕
南京的大屏再次刷屏朋友圈
▍来源:综合新华社、微言教育、少年志融媒、各校官微
“牛咔视频 云上南京”
来源:南京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