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4月1日至2日,东部战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一轮高强度围台军演,虽仅仅持续两天,却密度极高、规模庞大。
与往年“联合利剑”系列演训不同,这一次,解放军既没有特别命名,也没有大肆预告,而是直接行动,用实际表现释放出了“常态化打击能力”的强烈信号。
解放军打破惯例的行动,引发台岛内部不同的反应。
而正在访问大陆的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在江苏,直接表明心声。
打破惯例
面对大陆军力逐步常态化展现,台军显得毫无应对之策。
军舰、战机刚在海面与空域布阵,岛内各大媒体就陷入舆情轰炸;一边是新闻滚动直播,一边是高层慌忙召开紧急会议,甚至紧急召回休假士兵。
但现实情况却让人哭笑不得——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加上早高峰时段的严重交通阻塞,导致大批士兵被困路上,无法返岗。
这样的准备显然更让台湾一些人失望,但也打消了“台独”的心思。
解放军此次军事行动不仅仅是对“台独”势力的正面警告,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术与战略“双重演练”。
从兵力部署到宣传话术、从舆论引导到对港口、能源设施等关键目标的模拟打击,这一切显然早已不是演戏,而是逼近实战级的整体操演。
在战场节奏上,也体现出明显的新风格:快打、实训、多点、联合。
尤其是在空军和火箭军的配合中,鹰击-21导弹的出现引发了外界巨大关注——这种导弹具备超高速度与极强突防能力,其亮相无疑展示了解放军对“区域拒止”能力的信心。
这种“杀手锏”出现在台海,并非简单的威慑“台独”,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美军可能介入做出的一次预演。
与此同时,岛内的政治乱局也在发酵。
赖清德此前主导的一波“罢免攻势”已经开始撼动搅动岛内风云。
民调显示,赖清德虽然支持率略占上风,但质疑声不绝于耳。
不少民众认为,这样的操作只是为了一党之私,让整个岛内陷入“准战争状态”,甚至有人担心岛内会走向“一言堂”式的政治独裁。
而这也激起了国民党的强烈反弹。
朱立伦和洪秀柱等人纷纷表态,谴责赖清德制造敌对氛围,激化两岸冲突,把台湾人民绑上战争战车。
在岛内政治生态剧烈波动的节骨眼上,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不顾舆论压力,低调率团赴陆访问。
他的这趟旅程并非象征意义,而是明确释放出国民党当前真实的战略选择。
在江苏的闭门会谈中,他重申了三大诉求: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
而这三句话,也正好点中了当下台湾社会的最大焦虑——不想战争、经济焦虑、信息封锁。
让人意外的是,会谈结束时,大陆国台办主任宋涛临时叫回记者,并在镜头前回应夏立言的三点诉求。
这短短的“黄金两分钟”,迅速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被认为是大陆对台释放善意与底线的“公开宣言”。
和平是唯一出路
“和平不是软弱,而是力量的一种延续。”宋涛的这句话似乎也在回应岛内不断升温的“疑美”情绪。
事实上,自特朗普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后,美方一边加强对日、对菲等地区军事合作,一边又在舆论场不断强调“不希望与中国爆发冲突”。
包括赫格塞斯防长在内的多名美高官近期虽口头支持台湾,但始终未有实际动作配合,反而屡屡释放“没有对华作战计划”的信息。
连民进党内部也开始怀疑,美国是否真的会“为台湾出兵”。
在这种矛盾情绪中,“弃子论”再次浮出水面:
台湾会不会在中美博弈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筹码?一些退役军官、学者甚至公开表示,“台湾不是棋手,是棋子,别把自己当主角。”
也正是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夏立言的访问显得尤为重要——既是为蓝营“探路”,也是为岛内寻找一条“软着陆”的对话出口。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陆当前对台策略的确正在发生“质变”。
过去的高强度军演、战机绕台更多着重于“威慑”层面,但如今的演训节奏和方式正在转向“持久战”思路。
通过高频度、点对点的精准围台,不断测试台军应变系统的“极限”,削弱台方的士气与资源,逐步逼迫岛内进入“战略疲劳”状态。
这种“疲台”战术并不靠一次性摧毁,而是持续消耗、逐步蚕食,让“抗中保台”逐渐变成一场成本高昂、没有支撑的口号。
除了军事上的施压之外,大陆经济与信息层面的围堵也逐步展开。
在此之前,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在民进党的刻意阻断下已经跌至谷底,2024年同比下降超过三成。
但大陆也在以“便民通关”、台胞证电子化等具体举措拉近与岛内民众的距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两岸融合。
表面上看,兵戎相见的阴影尚未散去,实则大陆“软硬结合”的统一节奏已悄然进入深水区。
可以说,当前的台海局势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对峙,而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舆论、文化的综合战场。
赖清德继续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国民党则在试图“找回失联的对话通道”。
夏立言的真实心声也许不是在媒体前,而是在闭门谈话中的那句:“交流不是退让,而是让人民有选择的机会。”
来源:青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