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倾注感情写乡村教师——《父母在远方 老师在身旁》创作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6:30 1

摘要:报告文学《父母在远方 老师在身旁》于2025年6月在《北京文学》杂志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150多位读者给《北京文学》公众号留言热情称赞;我应邀在北京广播电视台《读书俱乐部》“七一”特别节目中做关于这篇报告文学的专访,大数据统计现

报告文学《父母在远方 老师在身旁》于2025年6月在《北京文学》杂志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150多位读者给《北京文学》公众号留言热情称赞;我应邀在北京广播电视台《读书俱乐部》“七一”特别节目中做关于这篇报告文学的专访,大数据统计现场有183529名听众和观众在线点赞,这篇报告文学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小洞小学是我的一块试验田

1995年,身为大学教师的我利用寒暑假自费采访国家级贫困县,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拮据,我就掏钱资助他们。遍访乡野,潜心创作,于1998年出版63万字的全景式描写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山脊——中国扶贫行动》,这是我关注教育扶贫的精神源头。

2018年,我应邀在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成立了孙晶岩老区工作室,住在农民家里调研。我倾注感情给小洞小学的孩子讲课时,一个女孩子哭了。我马上走到她的面前,紧紧地搂着她的肩膀,用肢体语言表达我对她的关爱。她哽咽着说:“孙老师,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关心我了。”她的哭声使我的心隐隐作痛,我切身感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

当时这所村小有84个学生,76%为农村留守儿童。教室的桌椅很简陋,墙皮斑驳脱落,陈旧的黑板,没有交互式一体机,需要用粉笔写板书,讲台上的粉笔有些发潮,写起板书来经常会断掉。放学时孩子们在操场集合,没有家长接送的根据住家的远近结伴走路。我在校门口送孩子,逐个询问他们的住处,他们自带雨具,有的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小时的路。我发现学校体育器材匮乏,就给孩子们捐赠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体育用品。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给孩子们讲课,与他们一起打羽毛球、跳绳、插秧、画画、讲故事,联络邀请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来学校给孩子演出京剧,与孩子们互动。我与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城市广播的朋友一道为赣南老区的孩子捐赠500多册书籍和21000本文学期刊,与爱心人士一道为赣南乡村的孩子捐赠价值20多万元的羽绒服、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我想踏踏实实地为乡亲们做点事情,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让小洞小学红红火火。

2024年,我联络赣南的孩子宣讲红军长征故事时,发现小洞小学只剩下13名学生,这个数字真实地折射出全国乡村学校村小的现状。小洞小学仿佛是我的一块试验田,她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小,见证过她的辉煌,看到如今她的萧条,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就在我写作这篇文章时,得知小洞小学刚刚被撤并,这种失落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做好参与式的田野调查

驻村调研的经历使我对乡村教育有了深切的体会,费孝通先生曾教诲我要做参与式的田野调查,我开始在江西11个地级市70多个县市区近百所学校采访调研。江西是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如何让乡村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做好参与式的田野调查要有“我”在现场,报告文学作家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亲子互动与沟通较少;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照顾,这些监护人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不足,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与行为上出现问题;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家庭积极赋能,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联手关爱保护留守儿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了教师待遇,但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设备、优质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我认为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乡村振兴有重大意义,不能“一刀切”,要避免“撤并后遗症”。关于村小是否应该撤并问题,我用教育局局长、校长、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教师的不同回答展开讨论,指出了撤并的利弊。

作家必须讲真话,用脚步丈量乡村学校,用笔尖记录师生的坚守,凋敝是现状,坚守是答案;困境是现状,大爱是答案。我在江西宁都县蔡江乡罗坑小学看到了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教学点;在全南县陂头镇瑶族双语小学和全南县古家营小学看到了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教学点。也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比如崇义县崇义中学的田长荣老师,徒步到学生家家访,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他的月工资只有3000元,妻子没有工作,却每月拿出400元资助班里打算辍学的学生读书;他教的学生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考取北京大学。德兴市海口中心小学的方珍香校长刻苦学习心理学,给有心理问题想自杀的孩子做心理疏导,与团队一起给留守儿童买蛋糕过集体生日,组织他们读书、包粽子、玩游戏。南昌县泾口乡小莲希望小学原校长未兵兵选择最偏远的乡村学校教书,城里的老师是在学校上课,而他却冒着高温骑着电动车到学生家里检查,为学生提供辅导作业、心理安抚和生活帮助,放弃调入城市的机会,在鄱阳湖畔的村小整整工作了21年,每天第一个到学校开校门,晚上最后一个锁校门。吉安永新县子珍小学教师陈二仔给十几个学生垫付学费,爱生如子。一个学生的父亲赌博,家里一贫如洗,孩子患病无钱医治,他掏出4000元给孩子看病,带学生到家里辅导作业。22岁的女大学生李金兰在兴国县小溪教学点教书,那里只有一个学生,没有电视、网络,没有手机信号,冬天清冷无比,夏天闷热难耐,还有蛇。为了农村留守儿童,她为学生做饭、教书,伴着山风朗读课文,披着星光做算术题,每周一带着唯一的学生在学校升旗……这些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培养了一大批学子,他们是乡村教育的功臣,是留守儿童的守护神。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农村学生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他们牵涉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乡村养老,甚至乡村的未来发展,是乡村系统的前沿性的课题,也是历史难题。但在全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江西乡村教育的困难可视为一个侧面,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江西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父母在远方 老师在身旁》这个标题有两个意象,前者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后者指的是守望乡村的教师们。优秀的乡村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无私奉献,他们既是老师,也是保姆,还承担了父母应该尽的职责。我在乡野调查中见到数百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他们令我敬仰,令我感动。在全国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那些小、穷、偏学校老师的坚守,到底有无必要,跟乡村振兴是什么关系,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此持怎样的态度,老师们对此有无通透的认识?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关注的,也是我这些年一直思考的。我想以大量的第一手采访,呈现江西乡村小学和优秀教师的现状,以及众多学校的生源、教学、资金、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在偏远的江西乡村,有一群人,他们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在穷乡僻壤与那些孤独的孩子为伴,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甘愿成为乡村儿童夜空中闪亮的星,用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他们的坚守深深地触动我,他们所从事的平凡工作的价值让我钦佩,他们和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让我难以放下。教师节到了,谨以拙作向全国的乡村教师致敬。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9月10日第5版本期编辑: 季思含

来源:学习时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