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0月中旬,特朗普政府推出一项新规:凡是中国建造、中国拥有或中国运营的船只,停靠美国港口时都要被征收一笔“附加服务费”。这费用高得离谱,最高可能达到单船单次350万美元。
美方一意孤行要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港口费,中方也没闲着,反手就是一张反倾销税单最高加到78%。
显然,中方的态度空前强硬,既然没得谈,那就见真招吧……
今年10月中旬,特朗普政府推出一项新规:凡是中国建造、中国拥有或中国运营的船只,停靠美国港口时都要被征收一笔“附加服务费”。这费用高得离谱,最高可能达到单船单次350万美元。
什么概念?相当于一艘中型货轮跑这一趟,运费可能大半都拿去“交门票”了。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哪是收服务费,分明是变相制裁。
而且,美方停港口、开罚单、加关税,一系列操作干脆利落,直接把“谈判桌”暂时收了起来。
特朗普嘴上说的是“保护美国造船业”“维护国家安全”,可美国自己的造船业早已衰落多年,市场份额连全球前五都挤不进。
说白了,就是想靠行政手段把中国船只逼出美国航线。
不过,中方并没有直接硬碰硬。
路透社报道说,早在政策正式落地前,中国航运企业就已悄悄行动。中远海运、东方海外等巨头纷纷调整航线,减少甚至暂停部分美国业务。
有的船改道去东南亚,有的加强拉美和非洲线路,还有的把原本跑美国的船调回内地或周边区域。这实际上是在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去美国中心化”。
新加坡港、鹿特丹港、汉堡港正在扩建以迎接更多中国船只。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航线业务涨了9.5%,亚洲区内增了5.2%,其他非美国航线更是飙升11.9%。
这叫啥?不陪你玩了。
这样一来,美方针对我国船舶的攻击就变成了“打七伤拳”,先伤己再伤人。
世界航运理事会曾警告,美国的政策可能导致每个集装箱的成本增加600至800美元,这些额外费用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他们每年可能因此多付出300亿美元。
港口吞吐量下降,也会让美国的码头工人、卡车司机、仓库企业等整个物流链从业者受到影响。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经典戏码,在美国内部上演了不止一次!
从上一个任期开始,特朗普政府似乎总觉得“加关税”“设壁垒”就能扭转贸易劣势,可这套路早就不好使了,强行对中国船只收费,表面上针对中国,实则疼的是美国自己。
很多美国零售商、农产品出口商和消费者都得靠跨太平洋航运维持供应链。船少了、航线撤了,运力紧张运费就得涨,最终埋单的是美国企业和普通民众。
更何况,中国船公司迅速把资源转向亚洲、非洲和拉美,根本没闲着。反而美国一些港口吞吐量可能会下滑,就业和收入随之受影响。
这种单边保护主义,看似强硬,实则短视。
而中方这次并没停留在“你狠我比你更狠”的层面。反而,我们看到的是更成熟的贸易应对策略:你设置壁垒,我就转移市场;你玩法律漏洞,我就用WTO合规调查回敬。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没有被动应对。
9月3日,中国商务部打出了一张牌——对原产于美国的光纤产品开出反规避终裁罚单。
自9月4日起,对涉及规避行为的美国进口光纤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其中德拉克通信美国公司面临最高78.2%的税率,康宁和OFS公司也分别被征收37.9%和33.3%的关税。
这张罚单将持续执行到2028年4月21日,时间上与美国港口费政策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当然,中方没有凭空加税,而是依据现有贸易法律,指出美企“改规格、绕关税”的行为不符合公平原则。
这既站在道德高地,又具备国际法理依据。
再看航运调整,中方没有意气用事全面停航,而是借机优化全球运力布局。减少对美国依赖,强化与“一带一路”、RCEP区域的联络。
这步棋,反而可能帮助中国航运业更早实现市场多元化。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保护主义往往保护的是落后,英国搞过,苏联试过,结果都不太好。而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开放市场中的创新和效率提升。
中国造船业能够连续15年稳坐全球第一把交椅(三大指标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50%),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技术创新(如能造航母、大型LNG船、大型邮轮这“三颗明珠”)和显著的规模成本优势。
一艘美国造的MR型成品油轮报价1.25亿美元,中国同级船仅需3650万美元。这种优势不是一纸政令就能轻易抹杀的。
这一轮交手,中方用淡定而扎实的市场与法律组合拳回应了美方的挑衅,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正在转向产业链调整、国际规则和法律博弈的更深层次竞争。
未来,谁更能适应全球化分裂与重组的新现实,谁更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与市场资源,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环球时报:2025-09-05:商务部公布首例反规避调查裁决
观察者网:2025-09-02:“中企这样去风险,旺季一到,美国将面临运力短缺”
来源:历史有点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