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
先秦至隋朝时期
徐闻位于广东最南端。
先秦时期,属百越部落聚居地。
秦始皇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后(公元前214年),属象郡管辖;
到了汉代初期,则成为了南越国的一部分。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后,在雷州半岛设立了徐闻县,并将其划归合浦郡管辖,县治设于讨网村(即今天的南山镇二桥村)。
当时,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汉书》中记载“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民间流传一句古话:“欲拨贫,诣徐闻”,形象地描述了徐闻当时的经济地位。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拜石狗,先秦百越土著就信狗能驱邪,汉代建徐闻港后,南来北往的商人怕海盗、台风,把石狗当镇海神兽,明清修城墙还在墙根埋石狗——如今这些石狗满大街都是,连新建的小区门口都摆,老徐闻人笑称:“拜石狗比拜财神管用,毕竟护了咱两千年。
三国时期,徐闻属东吴合浦郡,到了南朝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徐闻改名为乐康县,后来又改为齐康县,并设立齐康郡进行管理,隶属于广州。
直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齐康县更名为隋康县,并析置海康县。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徐闻郡,辖有隋康、海康等多个县。
唐朝至宋元时期
唐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隋康县恢复为徐闻县,隶属于东合州(后改为雷州),并将县衙从讨网村迁移到麻鞋村(今南山镇芒海村)。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雷祖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雷州三县(徐闻、雷州、遂溪)大搞雷神生日宴。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徐闻县并入海康县,称时邑乡;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吃腌粉,南宋乾道年复置徐闻县,大批福建难民逃难过来,没新鲜菜就腌鱼配饭——一吃就是八百年,徐闻腌粉用鱼汁拌米粉,外地人闻了yue,本地人当宝:“一天不吃浑身痒!”
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重新设立徐闻县,县治设在递角场。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县治迁移到宾朴村(即今天的城区,有一条路叫宾朴路)。
这一时期的徐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行政中心,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做海福:汉代老港口的“国际大团结”,渔民出海前必去三墩港(汉代徐闻港旧址)烧船模、撒米酒,喊一嗓子:“丝路娘娘保平安!”
明清时期的建设与发展
徐闻自古以来没有城墙保护。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设立了海安和锦囊两个千户所城以加强防御。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抢军坡。这个风俗,外地人会看懵,直接引用文献资料看下就行。
明朝万历版《雷州府志》:雷属三县,军屯与民田错壤,每因争地械斗。官设‘军坡会’,许军民持木械角力,胜者得田水优先,以泄其忿。
《中国民俗大系·广东卷》(2005年)徐闻军坡节保留明代卫所械斗遗风,参与者戴藤甲、用软木棍,规则禁止击打头部,实为仪式性对抗。
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知县李就在宾朴村开始建造土城。但是因为外区的盗匪袭击,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县衙门不得不迁移到海安所城。
后来由于军民都怀念原来的居住地,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知县平纲申请将县衙门迁回宾朴,并开始建设石制城墙,周长超过六百丈。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知县汪泽扩建了城墙,使其高度达到一丈四尺,宽度八尺。根据风水先生的建议,关闭了北门,并给每个城门题写了名字:东门叫寅宾,西门叫迎恩,南门叫太平,北门叫永安。
万历三年,知县张师益将南门移至县衙门前(原来是在县衙西侧),并命名为“民安物阜”。
崇祯十二年,知县吴国斗在文庙前建了一座小城,开了文明门,但很快因为局势动荡而被封堵。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才再次开放文明门。
近现代以来的变化
徐闻城墙在民国时期已逐渐失修,但未大规模拆除。
1930年代,因军事防御需求,城墙局部被加固。
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5年),徐闻城池多次遭日军空袭和炮击,城墙东门(寅宾门)及南门(太平门)损毁严重。
1954年,徐城街道扩建,拆除部分城墙以铺设道路(今徐城镇民主路、红旗路)。
1958年,徐闻县曾短暂改名为雷南县,两年后恢复原名。
自1983年起,徐闻县正式成为湛江市的一部分。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