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老年病科安医生
编辑 | 老年病科安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以为春天只会让你犯困?错!除了“春困”,它还带来了个不速之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不但来了,还很急!每年春天一暖和,它就开始“复工”,病毒们一个个上岗,比你还准时。你在阳台晒太阳,它在空气里飘荡。你去踏青,它去“找人下手”。
最爱被它“盯上”的,是家里那些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简直是它的“心头好”。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都是它“出没”的热门场所。
但它可不是光挑孩子。有时候也盯上年轻人,尤其是住集体宿舍那种,军营、工地、校园宿舍,它都不放过。人多、空气又不流通,简直是它的“天堂”。
先别慌,我们得先搞清楚它到底是谁。这个“流脑”,其实是由一种叫脑膜炎奈瑟菌的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别看名字听起来像外星人,其实它就在你我身边。
它传播的方式很“接地气”,靠的是飞沫。打个喷嚏、说句话、咳两下,它就能“搭顺风车”飞出来,钻进你的鼻子、喉咙,最后一路杀到脑子里。最吓人的是,它一上来根本不“摆阵仗”。刚开始的症状特别像感冒:发烧、头疼、乏力,谁能想到这是“脑子出问题”的前奏?
你以为是春天犯困,结果它已经开始“搞装修”了。等你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症状已经升级:高烧不退、呕吐、脖子僵硬,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如果这时候还在家里喝红糖水、贴风油精,那可真是“拿命在熬”。流脑的进展速度非常快,有些孩子上午还在打游戏,下午就进了ICU。
更关键的是,它就算救回来了,也可能留下“纪念品”:听力下降、智力障碍、癫痫、肢体瘫痪……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后遗症套餐!
所以说,别把它当普通感冒,要是耽误了,后悔都来不及。那怎么才能早早“识破”它的伎俩呢?第一个信号,就是高烧不退。不是那种烧两天就退的,是连着烧、烧得人发懵那种。再加上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像被胶水粘住一样动不了,那你就得怀疑是不是它来拜访了。
有些小宝宝不会说话,那就更得细心观察。比如突然哭闹不止、脖子后仰、抽搐,或者囟门(头顶软软的地方)鼓起来了,那就说明“大事不妙”了!
这时候千万别想着“再等等”,立刻去医院,别犹豫。医生会安排腰椎穿刺检查,听着吓人,其实就像“脑子查体温”,关键时刻能救命!
确诊后,就得用大剂量抗生素“火力全开”。记住这句话:越早治疗,越能减少后遗症,甚至保住小命。那预防能不能做到位?当然能!而且方法简单得你想笑。
第一道防线,就是疫苗。国家很早就把流脑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计划,小宝宝出生后就安排上了。关键是,家长得“记得打、按时打、别漏打”!对于一些特殊岗位,比如医护人员、军人、老师,还有经常出差的人,如果疫苗接种时间过久,也建议加强一下,别让病毒钻了空子。
除了疫苗,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也很重要。别小瞧了口罩,它可不是“防尘神器”,更是“病毒绝缘体”。尤其在人多密闭的地方,口罩一定要戴好。勤洗手也是关键。不是那种随便冲一下就完了,而是认真搓20秒,最好唱一遍生日歌的时间,病毒才会“被洗跑”。
家里、教室、办公室,也得勤通风。别怕冷,病毒最怕“透气的环境”。空气流通了,它就没地藏身。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别信偏方!什么“喝醋熏屋”、“吃大蒜防病”,听听就行,别真干。科学防护才是硬道理,偏方只能图个心理安慰。
如果身边出现了确诊病例,也别慌张。相关人员会被安排吃预防性抗生素,比如利福平、头孢等,别自己吓自己,也别乱吃药。要记住,流脑虽然凶,但它不是“无敌”,只要做到:疫苗打得早、症状看得准、治疗跟得快,它就拿你没辙!
最怕的,不是病毒太强,而是你意识太弱。别等出事了才“悔不当初”,健康这事儿,咱得主动!好了,这期的“流脑追击战”就聊到这。你要是看到这儿,还没把口罩戴好、疫苗计划查一遍,那我小编可要“碎碎念”了!
知识这玩意儿就像钙片,记得吃才有用。你看完觉得有收获,那就赶紧转发给家里人、朋友、同事,别让流脑还有“可乘之机”。毕竟,健康这事儿,得靠我们一起“群防群控”!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官网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年第41卷第6期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Fact Sheet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脑膜炎奈瑟菌研究报告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