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拉虫后才想起驱虫!68% 养宠人踩过这些坑,寄生虫正吞噬毛孩子健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4:50 1

摘要:“早上清理猫砂时,我看到糯米的粪便里有白色小虫在动,瞬间头皮发麻。” 成都的陈洁抱着 3 岁的英短猫 “糯米”,手都在发抖。她赶紧带糯米去宠物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糯米感染了蛔虫和绦虫,肠道黏膜已出现损伤,需要连续服药两周,还要调整饮食。医生的话让她懊悔不已:“

“早上清理猫砂时,我看到糯米的粪便里有白色小虫在动,瞬间头皮发麻。” 成都的陈洁抱着 3 岁的英短猫 “糯米”,手都在发抖。她赶紧带糯米去宠物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糯米感染了蛔虫和绦虫,肠道黏膜已出现损伤,需要连续服药两周,还要调整饮食。医生的话让她懊悔不已:“你是不是半年没给猫做体内驱虫了?很多养宠人觉得‘宠物不出门就不用驱虫’,其实家里的灰尘、你鞋底带的泥土,都可能藏着寄生虫卵。”

2025 年《中国宠物寄生虫防控报告》显示,我国 68% 的养宠人存在驱虫认知盲区,35% 的宠物因驱虫不及时或方式错误,感染寄生虫引发肠胃炎、贫血甚至器官衰竭。评论区里,有人分享 “狗狗因跳蚤叮咬引发皮肤病,治疗费花了 2000 元”,有人无奈表示 “以为夏天才需要驱虫,结果冬天猫咪感染了蜱虫”—— 当寄生虫悄悄潜伏在宠物身边时,很多主人的 “不以为然”,正把毛孩子推向健康危机。

你以为的 “安全环境”,全是寄生虫的 “温床”

“我一直以为糯米不出门,就不会有寄生虫,现在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陈洁的经历,是很多养宠人的误区。从业 12 年的宠物医生李萌,见过太多因忽视驱虫导致的悲剧:“上个月接诊了一只叫‘Lucky’的金毛,主人觉得‘冬天没有虫子’,半年没做体外驱虫,结果狗狗被蜱虫叮咬,引发蜱虫麻痹,后腿瘫痪,治疗了一个月才勉强恢复行走;还有一只猫咪,因为主人用了人类驱虫药,皮肤溃烂,差点引发败血症。”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远比想象中广泛。即使宠物足不出户,主人鞋底携带的泥土、快递包装上的灰尘、甚至家里的盆栽土壤,都可能藏着蛔虫卵、钩虫卵;而跳蚤、蜱虫还能通过窗户缝隙、楼道进入家中,悄悄爬上宠物身体。李萌解释:“蛔虫卵能在环境中存活数年,即使你每天打扫卫生,也很难彻底清除;蜱虫更是‘潜伏高手’,会趴在草丛、墙壁上,等宠物靠近就迅速附着,开始吸血。”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寄生虫会 “人畜共患”,威胁主人健康。比如宠物感染弓形虫后,孕妇接触其粪便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孩子接触感染跳蚤的宠物,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哮喘。“有个客户家里,孩子因为接触了感染蛔虫的狗狗,出现腹痛、食欲不振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发现,孩子也感染了蛔虫。” 李萌提醒,驱虫不仅是保护宠物,更是保护全家人的健康。

这些驱虫 “误区”,正在伤害你的宠物

“以前我给糯米驱虫,都是想起就做,没想到这些‘随意’的做法,反而害了它。” 陈洁的后悔,让很多养宠人意识到 “科学驱虫” 的重要性。李萌结合临床案例,总结了 5 个最常见的驱虫误区,帮大家避开 “坑”。

误区一:“宠物不出门,不用驱虫”

这是最普遍的误区。李萌强调,即使宠物足不出户,也需要定期驱虫。“主人外出带回的虫卵、家里的环境污染物,都是寄生虫的来源。” 她建议,无论宠物是否出门,体内驱虫都要每 3 个月一次,体外驱虫每月一次,“尤其是南方潮湿地区,寄生虫繁殖速度快,更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二:“夏天驱虫就行,冬天不用”

很多主人觉得 “冬天寒冷,虫子都冻死了”,其实不然。蜱虫、跳蚤能在温暖的室内存活,而心丝虫的传播媒介 —— 蚊子,冬天也可能在暖气房内活动。“去年冬天,我们医院接诊了 10 多例宠物感染蜱虫的案例,都是因为主人停止了驱虫。” 李萌建议,驱虫要 “全年无休”,不能因季节变化而中断。

误区三:“用人类驱虫药,方便又便宜”

有的主人为了省钱,给宠物用人类的驱虫药(如清凉油、风油精),结果导致宠物中毒。李萌解释:“宠物的皮肤结构、代谢方式和人类不同,人类驱虫药中的成分,对宠物来说可能是剧毒。比如猫咪对菊酯类成分非常敏感,用了含有该成分的人类驱蚊液,可能出现抽搐、呕吐,甚至死亡。” 她强调,一定要用宠物专用驱虫药,且要根据宠物品种、体重选择合适的产品。

误区四:“驱虫药能‘一劳永逸’,一次管半年”

很多主人认为 “给宠物滴一次体外驱虫药,就能管半年”,其实不同驱虫药的有效时长不同。李萌指出,市面上大部分体外驱虫药的有效时长是 1 个月,体内驱虫药是 3 个月,“超过有效时长,药物失效,寄生虫就会再次滋生。比如跳蚤的繁殖周期只有 2-3 周,若每月不驱虫,很快就会泛滥成灾”。

误区五:“幼犬幼猫太小,不能驱虫”

有的主人觉得 “幼犬幼猫身体弱,驱虫会伤害它们”,其实幼犬幼猫出生 2 周后,就可能感染寄生虫(如通过母乳感染蛔虫),若不及时驱虫,会影响生长发育。李萌建议,幼犬幼猫出生 4 周后即可开始驱虫,体内驱虫每 2 周一次(直至 3 月龄),3 月龄后每 3 个月一次;体外驱虫每月一次,“选择幼犬幼猫专用的温和驱虫药,不会伤害它们的健康”。

科学驱虫:记住 “3 步法则”,守护宠物健康

“糯米现在已经康复了,我也终于学会了怎么科学驱虫。” 陈洁的成功,离不开李萌分享的 “3 步驱虫法则”—— 选对药、用对方法、记准时长,才能有效防控寄生虫。

第一步:根据宠物情况,选对驱虫药

不同品种、年龄、体重的宠物,适合的驱虫药不同。比如猫咪不能用含有菊酯类成分的体外驱虫药;大型犬和小型犬的驱虫药剂量不同;怀孕宠物需要选择孕宠专用驱虫药。李萌建议,购买驱虫药前,最好咨询宠物医生,“告诉医生宠物的品种、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让医生推荐合适的产品,避免盲目购买”。

同时,要区分 “体内驱虫” 和 “体外驱虫”。体内驱虫药主要针对蛔虫、绦虫、心丝虫等体内寄生虫,常见剂型有片剂、滴剂;体外驱虫药主要针对跳蚤、蜱虫、虱子等体外寄生虫,常见剂型有滴剂、项圈。“如果宠物同时有体内外寄生虫感染风险,可选择体内外同驱的药物,方便又高效。”

第二步:掌握正确用法,避免 “无效驱虫”

“很多主人用驱虫药的方法不对,导致驱虫失败。” 李萌举例,体外驱虫药需要滴在宠物肩胛骨之间的皮肤(此处宠物舔不到),若滴在毛发上,药物无法被吸收,就起不到驱虫效果;体内驱虫药需要空腹喂食(通常是喂食前 2 小时或喂食后 4 小时),若和食物同服,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使用体外驱虫药后,还要注意 “避免洗澡”。药物需要 24-48 小时才能在宠物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若在此期间洗澡,会将药物冲掉,导致驱虫失效。“有个客户给狗狗滴了体外驱虫药后,当天就洗澡,结果狗狗还是感染了跳蚤,以为是药物没用,其实是用法错误。”

第三步:固定驱虫时间,形成 “规律防护”

“驱虫最忌讳‘想起就做,忘了就停’。” 李萌建议,为宠物建立 “驱虫档案”,记录每次驱虫的时间、药物种类,避免漏驱。她给出了详细的驱虫时间表:

体内驱虫:幼犬幼猫(4 周 - 3 月龄)每 2 周一次,3 月龄后每 3 个月一次;成年宠物每 3 个月一次;老年宠物(7 岁以上)每 2-3 个月一次(需根据健康状况调整)。体外驱虫:所有年龄段宠物,每月一次(南方潮湿地区或多蚊虫季节,可适当增加频率)。心丝虫预防:幼犬幼猫 6 周龄后开始,每月一次,全年不间断(心丝虫通过蚊子传播,无季节限制)。

亲邻萌宠定制配餐:从饮食辅助,减少寄生虫风险

在照顾糯米康复的过程中,亲邻萌宠定制配餐让陈洁感受到了 “饮食辅助驱虫” 的重要性。“医生说,健康的肠胃能减少寄生虫附着,亲邻萌宠的配餐正好帮糯米调理了肠胃。” 亲邻萌宠定制配餐,针对宠物的肠胃状况和营养需求,提供科学的饮食支持,从源头减少寄生虫感染风险。

对于感染寄生虫后康复的宠物,亲邻萌宠会选用易消化的高蛋白食材(如水解鸡肉、鱼肉),搭配南瓜、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制作成软质鲜食,减轻肠道负担,帮助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同时添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抵抗力,减少寄生虫再次附着的可能。糯米康复期间吃了这款配餐,“以前容易软便,现在粪便成形了,食欲也比以前好很多”。

针对易感染寄生虫的宠物(如经常外出的狗狗、生活在潮湿地区的宠物),亲邻萌宠会在配餐中添加 “驱虫辅助成分”:比如添加大蒜素(适量,对宠物安全),能抑制肠道内寄生虫的繁殖;添加维生素 B1,能减少跳蚤、虱子的叮咬(寄生虫不喜欢维生素 B1 的气味)。同时,配餐中富含的 Omega-3 脂肪酸,能改善宠物皮肤健康,增强皮肤屏障,减少体外寄生虫叮咬引发的皮肤病。

在细节上,亲邻萌宠考虑得十分周全:所有食材经过安全检测,清晰标注来源和营养成分,主人可随时查看,避免食材携带寄生虫卵;采用真空独立包装,保证新鲜,避免因食物变质引发肠胃问题,间接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还附带 “喂食指南”,根据宠物的驱虫周期和健康状况,建议喂食量和搭配比例,确保营养均衡。

“现在糯米不仅按时驱虫,吃着定制配餐,身体也越来越健康了。” 陈洁笑着说。养宠物的过程,就是 “细节决定健康” 的过程 —— 寄生虫虽小,却能引发大问题,只有科学驱虫、细心照顾,才能让毛孩子远离健康危机。

亲邻萌宠定制配餐,愿与每一位养宠人一起,用科学的饮食辅助,帮宠物增强抵抗力,减少寄生虫风险,让这份陪伴,能更健康、更长久。毕竟,对毛孩子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主人的 “用心”。

来源:爪爪博览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