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其实,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
//
“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其实,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
两年前,张泉灵以一篇长微博宣告了生命的后半段从头来过,从此正式从著名央视女主播转型为天使投资人。
如今,她负责管理的紫牛基金不到一年内就拿下二十几个项目,其中不乏“年糕妈妈”(一个知名的母婴类内容项目)、编程猫(面向7-17岁少儿的中国O2O编程教育项目)等优秀的创业项目,并光荣摘得“2016年度最佳跨界投资人”桂冠。
近日,张泉灵还变身“张仙姑”加盟第四季《奇葩说》栏目担任导师,与时下最活跃的年轻人顺利打成一片,并用实力让那些质疑者闭了嘴:原来张泉灵真的是有实力坐在这里的。
1
人生后半段,一场“并不华丽的转身”
两年前,张泉灵的那片长微博《生命的后半段》,让人至今印象还很深刻,“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这句话当时不知道鼓舞和振奋了多少人。
名人,中年,转行,似乎随便哪一个背后的压力都有可能把人压垮吧,等待张泉灵的不仅是一片未知的领域,更多的是背后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
“名人转身,不能失败。你有了更大的自驱动力,至少不想输得很难看。”张泉灵坦言。
怎么办?只能不断地恶补,从常识到知识地恶补,包括基金的涉入、募集、如何去跟人谈判、如何去理解产品、看数字,如何去做投后的管理等等方方面面的恶补。
快速理解、快速自洽,18年的记者生涯让张泉灵有着天然的职业优势,“如果把自身比作产品,转行则是一次彻底的“迭代”,从此,一个嘴里充满着创投词汇的张泉灵开始给自己更新。
但其实,“做投资人半年流过的眼泪比过去十年都多”。原来十几年在一个行业的得心应手和优越,突然切换到一个陌生领域,那种学习进步的速度似乎永远不够快,力不从心的感觉和焦虑简直让人抓狂。“有一次被傅盛找去谈话,本来谈话的时候我很高兴,回办公室我就哭鼻子…”。
后来,张泉灵也想明白了,焦虑是一种长期的状态,前进的过程中,你也不可能没有焦虑。当别人问她应该如何克服焦虑时,她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并且是一种与你共存的常态。
所以,每当人们纷纷恭喜她的选择没错,张泉灵只好哭笑,辞职后比以前更累,一天工作18个小时,半年内比自己以往十年哭的都多:怎么也华丽不起来呀?
2
转型缘起“虚惊一场”
韩寒曾说,有时候,“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么叫失去。这段时间来,更觉如此。愿悲伤恐惧能够过去,事外之人更懂珍惜。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2015年年初的时候,张泉灵开始每天咳血,她怀疑自己得了肺癌。后来经过医院检查,发现这不过是“虚惊一场”。
张泉灵说,“人生停在这里,我并不遗憾,那么如果它还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它,我的好奇心应该投向哪里。”
这份思索,也让张泉灵暂时停下脚步,再加上早前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接触,她开始感到恐惧,“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无关。”
而张泉灵血脉里的好奇,不允许自己和这些东西无关。
“还有什么能比当投资人,更能够去快速地了解互联网,学习新东西? ”于是,当傅盛抛出橄榄枝时,张泉灵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时机,没有比这更大的刺激:全新的思维方式,最前沿的想法,年轻的活力,尽管不成熟却一直向前冲的动力,于是她勇敢接住了,开始了另一段别样的人生。
3
早就开挂的人生,却比任何人都努力
其实,张泉灵有骄傲的资本。
北大才女
著名记者
央视主播
主持很多有影响力的节目:
《东方时空》
《新闻会客厅》
《焦点访谈》
很多大事件面前都能活跃着她的身影:
2002年,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战火犹存的阿富汗,成为第一个进入如此险境进行电视报道的女主持人;
2003年,深入“非典”一线;
2008年,参加奥运圣火登顶珠峰采访;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她又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彼时她刚刚从珠峰下来,报道中果敢专业的表现,被网民评为“震区最美的战地记者”;
2009年,主持《泉灵逛城》报道神七。
张泉灵的身上也有很多荣誉:
2008年,35岁的她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9年,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2010年,获新闻界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
2012年,获得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
2013年,再次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
正如她在《生命后半段》所说的:
按通常的视角,
她功成名就;
按通常的评价标准,
她在最好的新闻平台,
最好的位置。
但是,对世界的好奇和勇气,让她保持着一如既往地努力,转型之后,她甚至感叹,“我从未这么努力学习过,包括高考之前…自得了这么多年,现在学习和思考的结果,都只证明了我上个星期的想法是多么愚蠢。而且毫无疑问,此时依然是愚蠢的”。
在当主持人的时候,她就说自己没有什么主持天赋,甚至跟那些学播音专业的人相比,还输在了起跑线上,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十几年来的投入,从未停止的努力。
如今,身为天使投资人,为了把握碎片化时间学习,她已经很长时间不开车上班了。因为每天坐车的这17分钟里,她能多看几页基金投资的书,多学一点英语。就是这种好奇好学的态度,让傅盛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泉百科”,连罗振宇也说,张泉灵是她见过知识最驳杂,也是学习最快的女性之一。
而她也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成绩,入行3个月就一口气拿下三个微信公众号的项目,一年时间投出二十几个项目,明星创业项目包括“母婴类内容+精选特卖”平台“年糕妈妈”、用漫画讲历史的“混子曰”、VR精品视频内容制作“光和数字”、专注少儿编程教育的编程猫等。其中“年糕妈妈”,头条基本篇篇10万+,订阅者多达700多万,月流水最高超过8000万。
硕果累累的可喜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张泉灵独特敏锐的投资眼光,她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并荣获“2016年度最佳跨界投资人”。
4
加盟《奇葩说》,真有时比对更重要
一向以严谨、端庄形象著称的张泉灵,加入全网最火最奇葩的综艺节目《奇葩说》,这想想都令人不解和质疑:她有实力坐在那里吗?她能够与这些“奇葩年轻人”打成一片吗?她能抵挡住蔡康永马东这些“老司机”吗?
其实,马东“忽悠”她担任导师时一样,张泉灵也很犹豫,但她很快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去奔赴“未知”的理由:好奇心,我要了解时下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于是,我们也在这档“毁人不倦”的节目里,看到了化身为“张仙姑”、穿得“像跳大神模样”的张泉灵搞笑逗比的一面,并且欣喜的发现,原来张泉灵很快与这些新老奇葩们打成一片,并且毫不逊色。
面对各路“奇葩”辩手,张泉灵有着自己的辩论窍门——用科学数据说话,《奇葩说》的每场辩论,她都会举出一连串的数据,其中一期《奇葩说》的辩题“该支持父母去养老院吗?”张泉灵先是讲了一个采访老奶奶的故事,并娓娓道来独居老人内心的担忧。紧接着抛上真实调查的数据,说明空巢老人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进而表明观点:老人进养老院养老也不失为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大家可以去看奇葩说,哈哈)
用例证引入观众听进去引发共情,再用专业严谨的科学数据支撑起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张泉灵式”的辩论。
《奇葩说》老司机蔡康永评论:“泉灵老师是专门讲数据的人,人家是拿科学数据讲话,我们这些鬼扯的立刻现形。”
面对风格的转变,张泉灵笑言其实蛮难,“我很挣扎,昨天穿着睡衣就上场了,我原来好歹在镜头面前是个正经人,但现在被搞成这样……”但张泉灵表示,自己对真的坚持是一如既往的,“《奇葩说》有一个特质,无论外在包装多搞笑、有多少老司机在飙车,但内核有很真的东西,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真比对重要。人上岁数之后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对与错,在不同场景和立场下,对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但真是《奇葩说》一直在坚持的事情。所以看起来我现在的形象与以前有很大差别,但那份真的坚持是统一的。”
5
做自己,不忘初心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对张泉灵来说,初心就是满足好奇心和“不止于独善其身。”
身为记者,她就以敢说闻名,别人不敢说的医疗、住房、教育、环保,她说,直面社会的黑暗面。但是当了投资人,她说她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媒体揭露真相的力量,还有一些东西是要靠科技和商业的力量去改变,并积极寻找这些领域去投资。
身为妈妈,她关注孩子的教育,张泉灵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是5月20日那天纯素颜主持了一场教育活动,张泉灵走上舞台的时候,台下很多人都有些惊讶,穿着墨绿色的居家服、脚穿平底鞋、戴着眼镜,没有化妆,也没有做头发。“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你能否接受我本来的样子。”这些年,她一直身体力行的为教育发声,支持。
因为加入《奇葩说》引起的关注,有网友称她为“女版的高晓松”,她一点也不介意,“我当女版某某某已经很多年了,在电视台还有人叫我女版白岩松呢。”
抛开著名央视主持人、记者,抛开知名天使投资人等身份,张泉灵仿佛是一个手持着万花筒的小女孩,不停地转啊转啊。
6
最后
“如果一个人,不断想学习,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态,放下恐惧,不拒绝改变。认知升级,其实也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一旦捅破那层窗户纸,扑面而来的不只是新鲜的空气,“艳丽光景,别有洞天”。那个步履不停的张泉灵,此刻依然在路上。
来源:萌娃一箩筐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