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文清端坐在一张被岁月磨得油亮的木桌前,目光落在几盘还冒着热气的寻常菜肴上,心中滋味复杂难言。
1
赵文清端坐在一张被岁月磨得油亮的木桌前,目光落在几盘还冒着热气的寻常菜肴上,心中滋味复杂难言。
这一顿饭,彻底动摇了他对所谓“家庭档次”的固有看法。
四十六岁的他,是外企亚太区的总监,年入百万,座驾是奔驰迈巴赫,家住江景豪宅,一直觉得自己早已参透了生活的层次和社交的门道。
可眼下这几道看似平淡的饭菜,却让他猛然撞见一个冷酷的事实。
人与人的差距,根本不在家具的档次,也不在餐桌上的价位,而是埋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里。
当那个秘密被意外揭开时,他才明白,或许这些年来,真正显得“寒酸”的人,其实是他自己。
那天,他正在办公室翻阅资料,助理小李轻轻敲门走进来。
“赵总,您女儿班主任来电话了,说家长会后有个聚餐,请您一起参加。”
赵文清连头都没抬:“推掉吧,我晚上要见客户。”
小李犹豫了一下:“老师说这次比较特别,是班上陈佳玲同学的家长请大家去他们家吃饭,想借机和各位家长熟悉一下。”
“在家里?”赵文清停下手,颇感意外,“现在还有这种安排?不是都该去酒店订包间吗?”
小李尴尬地笑了笑:“老师说那位家长很热情,班里不少家长也已经答应了。而且您女儿还特意打电话叮嘱,希望您能去。”
赵文清沉默了片刻。
女儿若雨今年读高三,学习紧张,平时极少提出要求。既然她主动开口了,说明这次对她很重要。
“陈佳玲,是不是那个学习委员?”他随口问。
“应该是,听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人也挺踏实。”
赵文清想起女儿的确常常提到这个同学,说她学习好,还乐于助人,经常帮人补课。
他从未想过要和这些所谓的“普通家长”有太多交往。
“行,把时间发我。”他最终点了点头。
周六晚上,他开着车,跟着导航一路驶进一片老旧小区。
望着斑驳的外墙和狭窄的弄堂,他下意识蹙起眉头。
“爸,你别一副嫌弃的样子,要是被佳玲看到会很尴尬。”副驾驶上的若雨忍不住提醒。
“我哪有嫌弃。”赵文清调整表情,语气淡淡,“只是觉得这小区年代久了。”
“她家条件一般,但人特别好。上次学校活动,她带的便当特别受欢迎。”若雨替同学说话。
赵文清点了点头,但心里依旧不以为然:能有多好吃?大概也就是普通饭菜,怎么能比得上自己常去的那些高级餐馆。
按照门牌号找到楼栋后,父女俩坐上了狭小的老电梯。电梯里摇晃不止,让他很不适应。
门铃响过,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女人打开了门。
她穿着简朴的家常服,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
“您是若雨的爸爸吧?我是佳玲的妈妈,大家都叫我李姐。快进来,里面人都到了。”
赵文清客气地回以微笑,跟着她走进了这套大概八十平的老房子。
2
客厅面积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东西摆放井然有序。
几位家长正围在沙发边闲聊,孩子们则聚在小茶几旁写着作业,安静中透着一股子热闹。
赵文清环顾了一圈,装潢朴素,家具寻常,与他家里那些动辄上万的进口家具完全不在同一档次。
“哎呀,这就是若雨的爸爸吧?听说是大企业的高管啊!”
一个戴着金属边眼镜的中年男人笑着站起身来招呼。
其他家长也陆续跟着寒暄。
赵文清脸上带着职业化的笑容,和大家逐一应答,心里却暗暗打量:有人开小卖部,有人在厂里干活,还有开出租车的,基本都是普通打工人。
到了开饭时间,李姐招呼大家挪到餐厅里的一张小圆桌旁。
桌子不算大,十来个人挤着坐下,多少有些拥挤,可气氛却格外热络。
赵文清扫了一眼菜肴,不得不承认颇为丰盛:糖醋里脊、红烧肉、清蒸鲈鱼、白切鸡、麻婆豆腐……全是家常菜,却色香俱全。
“李姐,你这手艺可真行啊,还没吃就闻着馋人。”
开出租的老王忍不住夸了一句。
“哪里哪里,平常常做的,大家多尝尝。”李姐笑着把汤碗递过去。
赵文清动筷子夹了一块糖醋里脊,放入口中,味道酸甜刚好,肉质鲜嫩。
他又尝了几口,发现每一道菜都很地道,调味精准,显然是下了心思的。
“李姐,您是不是之前做过餐饮?这水准都能开馆子了。”
有家长忍不住问。
李姐连连摆手:“没那回事,就是爱鼓捣。家里老陈嘴刁,凑合的菜他不吃,我也就慢慢练出来了。”
说话间,一个男人从卧室走出来,手上抱着一摞作业本。
“老陈,赶紧过来吃饭,别只顾改作业了。”李姐喊了一声。
来人正是陈佳玲的父亲,斯文模样,气质文雅。
他把作业本放下,去洗了手才坐下。
“让大家久等了,刚刚批改学生的作业,来晚了。”他笑着说。
赵文清愣了一下:“您是老师?”
“是的,我在附近的中学教语文。”
陈老师点了点头,神态从容:“平日里忙,今天难得能和各位聚一聚。”
赵文清暗自点头,心里明白过来:难怪陈佳玲成绩一直优秀,有当老师的父亲确实是一大助力。
饭桌上的话题很快转到了孩子的学习上。
“我家那小子回家就知道玩电脑游戏,看书一句不碰,我是真愁坏了。”
开超市的张老板叹着气。
“男孩子这个年纪容易逆反,需要点耐心。”
陈老师说得温和,“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
“可说起来容易,我们这些人文化程度有限,真心不知道该怎么教。”
老王摇着头,脸上尽是无奈。
陈老师笑了笑:“书读得多少不重要,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我见过不少家庭,家长学历不高,但孩子依旧很出色。”
赵文清听在耳里,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这些人想得太天真。如今竞争如此激烈,没有充足的经济支撑,孩子哪来的机会出人头地?
他终于开口:“陈老师说的当然没错,可现实是现在教育投入太高了。光是补习班和兴趣班,一年就得砸不少钱。将来上大学,甚至出国深造,花费更是天文数字。没有经济实力根本扛不住。”
话音一落,餐桌上的气氛顿时凝住了几秒。
大家陷入沉默,显然都被现实的压力压得心头一沉。
3
陈老师环视了一圈,声音平和:“物质条件当然重要,但决定孩子未来的不只是钱。核心还是在于品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些并不需要花多少成本。”
“那是理想说法。”
赵文清摇了摇头:“现实是残酷的,没有经济基础,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陈佳玲坐在父亲身边,听到这话有些局促,忍不住偷偷望了若雨一眼,发现她同样有些不自在。
李姐见状,忙笑着转移话题:“来来,大家先别光说,菜凉了可不好吃。赵总,尝尝这条鱼,今天一早去市场买的,绝对新鲜。”
餐桌上的氛围继续维持着,但赵文清能感觉到,几位家长对他的态度和之前相比有了些细微变化。虽然仍旧保持礼貌,却少了些自然与热络。
他心里暗自嘀咕:话是不是说得太直了?但转念又想,这不就是现实吗?社会的残酷谁都无法否认。
“陈老师,您女儿成绩那么出色,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有家长试探着问。
“谈不上经验。”陈老师笑了笑,目光落在女儿身上,“主要靠习惯。她自觉性强,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尽力为她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你们家环境确实好,到处都是书。”若雨忍不住插话,“我去过佳玲的房间,简直像个小书库,什么类型的书都有。”
赵文清这才注意到,房子虽不大,但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书架:客厅、餐厅一角,甚至走廊都摆满了整齐的书。
李姐笑着说:“我和她爸都喜欢看书,耳濡目染,她从小就爱翻书,也就养成习惯了。”
“现在的孩子光是应付学校功课都很吃力,哪还有时间看课外书?”有家长感慨。
陈老师接过话:“其实佳玲没报什么补习班。我一直觉得自学能力比补课更重要。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受益的是一辈子。”
赵文清愣了愣,心中颇为意外。佳玲的成绩竟然是在没上培训班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他为了若雨能稳住排名,每年在补习上的花销高达十几万。
等饭局快结束时,陈老师提议大家到客厅里坐坐再聊。
孩子们自觉收拾碗筷,家长们则端着茶杯落座。
赵文清注意到,佳玲不仅帮忙洗碗,还主动给大人们添茶倒水,举止落落大方。
“这孩子真懂事,什么都会。”张老板由衷地夸了一句。
“她从小就是这样,我们没刻意要求,平时看在眼里,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李姐笑着答道,“家里条件一般,给不了太多物质的,就希望她至少能独立。”
赵文清不禁想到自己女儿。若雨功课不错,可生活里几乎一无所长。衣食住行全靠保姆照顾,连自己的房间也没亲手整理过。
“若雨也很好啊,佳玲常夸她聪明。”陈老师微笑着补充。
“是挺优秀,就是有点娇气,家务什么都不会做。”赵文清坦言。
“现在孩子们普遍条件好,这样也正常。”陈老师宽和地笑了笑。
李姐端来一盘水果:“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咱自家种的,大家尝尝。”
“你们还自己种水果?”赵文清有些意外。
“老家有几亩地,每年都会种点,吃不完就分给亲友。自己种的放心,不打药。”李姐随口解释。
赵文清拿起一个苹果咬了一口,汁水充盈,甜脆可口,甚至比他常买的进口水果还要好吃。
“这苹果真不错,在哪儿能买到?”他忍不住问。
“买不到的,都是家里产的。喜欢的话,下次让佳玲带些给若雨尝。”李姐笑着说道。
赵文清一愣,心里升起一丝愧意,意识到自己先前的姿态确实有些高傲。
4
九点钟左右,饭局渐渐散了。
大家起身道别,一个接一个向李姐表达谢意。
“真是太打扰您了,下回换我们请客。”张老板客气地说。
“今天的菜真是丰盛极了。”老王也跟着笑着附和。
李姐依旧笑容满面,把众人送到门口:“大家别见外,随便吃点,别嫌简陋。”
赵文清也礼貌地道了声谢,心里却暗暗盘算:这一桌菜的食材,粗略估算也要两三百块,对于陈老师家来说,恐怕不是一笔小数目。
“赵总,有空常来坐坐啊。”李姐热情地说。
“好啊,一定。”赵文清嘴上答应,心里却觉得可能性不大。
下楼时,若雨轻声对父亲说:“爸,佳玲他们家真的很温暖。”
“嗯,确实不错。”赵文清点点头,“不过和咱家还是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我觉得他们家的气氛比我们家好多了。”若雨撅了撅嘴。
赵文清愣了片刻。在他看来,自己给女儿提供的条件远超陈佳玲家,怎么反而让女儿觉得人家更好?
“他们家条件那么普通,你觉得好在哪里?”
“就是很温馨啊,而且叔叔阿姨会坐下来陪她说话,听她的想法。咱家呢?你和妈妈一回家就各忙各的,很少和我聊。”
若雨的话让赵文清无言,心头莫名沉重。
回到家后,他把晚上的事情告诉了妻子萧墨。
“听着倒是挺实在的一家人。”萧墨淡淡回应,“不过你也别太放在心上。同学家长而已,见面打个招呼就行,何必太熟。”
“为什么?”赵文清不解。
“还用问?咱们的生活圈子和他们完全不一样,能聊什么?再说若雨马上高考了,毕业之后估计也没什么来往。”
萧墨的话直接又现实。
赵文清却总觉得心里有点别扭。
那晚,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始终回想着陈佳玲一家。
房子虽小,摆设简单,可那份温暖的气息却是他们家没有的。
女儿说过,陈佳玲的父母经常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想法。
而自己呢?不是忙工作,就是看邮件、刷财经新闻,和女儿真正交流的时间少得可怜。
也许,一个家庭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钱的多少?
接下来的几天,赵文清有意无意地从女儿口中了解更多关于陈佳玲的事。
这个女孩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多才多艺:会弹古筝,字写得漂亮,经常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
最让他惊讶的是,她周末常去敬老院做志愿者。
“她怎么有时间干这些?”赵文清好奇。
“因为她效率特别高。”若雨答道,“她每天十点就睡觉,但白天时间安排得特别合理。学习方法也很独特,不像我们只会死记硬背。”
“那是她爸妈教的?”
“她说主要是自己摸索,她爸只是偶尔给点方向。”
赵文清愈发惊讶。
没有报班,没有家教,却各方面都出色。
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方式比砸钱更关键。
“若雨,你是不是挺羡慕她?”
“当然啊。”若雨脱口而出,“她很独立,遇到事情都能自己解决。而且他们家氛围好,叔叔阿姨从不吵架,遇事总是一起商量。”
“咱家也没吵过架啊。”
“可你们几乎不交流啊。除了问我成绩,几乎没别的话题。”
赵文清被堵得一时说不出话。确实,他和妻子平日里各顾各的,很少真正坐下来谈心。
“那你希望我们做点什么呢?”
“像佳玲爸妈那样,关心我在想什么,而不是只关心分数。”
女儿的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敲在赵文清心口。
5
周末,若雨提起要去陈佳玲家写作业,赵文清主动提出送她一程。
“爸,我自己坐地铁就行,你又不是不知道路。”
若雨觉得奇怪。
“刚好顺路,顺便送你过去。”赵文清找了个理由。
事实上,他只是想再看看那个家,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过日子的。
到了小区楼下,李姐正蹲在花园边修剪花草。
“哟,赵总!亲自送孩子来了?”李姐笑着招呼。
“刚好有空。”赵文清下车,看了眼她手里的剪子,“您还自己打理这些花?”
“小区每户分了点地,我就养些花草,赏心悦目。”
李姐笑着补了一句:“要不要上去坐坐?老陈在家呢。”
赵文清原本想推辞,但转念一想,便点头应下:“那就打扰了。”
进屋后,他见陈老师正坐在客厅读书,茶几上放着一杯热茶,整间屋子安静舒适。
“赵总来了?快坐。”
陈老师合上书,热情迎客。
赵文清坐下时,随意瞥了一眼,发现书名是《教育心理学》。
“您还研究这些?”
“是啊,教书多年,还是觉得要不断学习。”
陈老师笑着说:“孩子们这一代和我们那时不一样,得用新的思路去理解和引导。”
这话让赵文清心头一震,不由得升起几分敬意。
“平时除了看书,还爱做点什么?”赵文清问。
“偶尔写写文章,当个爱好。”
陈老师笑得有些不好意思,“偶尔投到杂志,能发表几篇,稿费不多,但能留下点想法,也算满足。”
赵文清心里暗暗感叹:收入或许不算高,可精神世界丰富,有自己的追求,这份从容让人佩服。
正聊着,李姐端茶过来,顺手把一份银行对账单搁在桌上。
赵文清下意识扫了一眼,愣住了——账单显示,他们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接近两万!
“哎呀,我乱放东西了。”李姐注意到,赶紧把单子收走。
可赵文清已经看清楚:陈老师工资一般,但李姐名下“自由职业”的收入,数额甚至比陈老师更高。
“李姐,您也在工作?”赵文清试探着问。
“在家做点电商,卖老家的特产。”李姐淡淡一笑。
话音未落,快递员敲门送货。
李姐签收时,桌上摞起厚厚一叠发货单。
“您这生意挺忙啊。”
“还行,东西质量好,老客户多。”李姐笑着说。
陈老师补充:“她把老家的农产品做成品牌了,在网上卖得很不错。月入过万,对她来说不稀奇。”
赵文清怔在那里。
原本以为陈佳玲家清贫,没想到人家的收入和自己差不了多少。
他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先前觉得“简陋”的家具,其实全是实木,坚实耐用;墙上挂的几幅字画,细看也不凡。
忽然,他意识到一个让自己脸红的事实——
自己对这个家的判断,全是出于成见。
第一次聚餐时,他以房子大小、菜色档次、家具品牌来评判“层次”。可如今细想,那些所谓的“普通”,其实都有讲究和品位。
“赵总,是不是觉得我们家条件一般?”
陈老师看出他的神情,微微一笑。
赵文清略显尴尬,点头承认:“说实话,是我错看了。”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误解。”李姐接过话头,依旧笑着说,“我们不追求炫耀,只想过得踏实。生活好不好,不取决于花了多少钱。”
“您说得太对了。”赵文清郑重点头,心底满是惭愧,“是我太肤浅。”
可就在他话音刚落下时,陈老师接下来的那句话,却让他心口一紧,整个人像跌进冰窖……
来源:汝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