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喀斯特峰林环绕的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一场始于1996年的农业试验正在创造奇迹:这个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农耕”的石漠化山区,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这个总人口不足2.3万的小镇,通过构建以产业振兴为根本,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新合力、
在喀斯特峰林环绕的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一场始于1996年的农业试验正在创造奇迹:这个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农耕”的石漠化山区,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这个总人口不足2.3万的小镇,通过构建以产业振兴为根本,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新合力、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链协同增强价值创造力、绿色筑基赋能永续发展力的乡村振兴体系,将源自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小众作物人参果,培育成辐射带动40万亩种植规模、年产值超11亿元的富民产业,创造了"点石成金"的产业振兴典范,蹚出了一条具有喀斯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展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石林县人参果行业党委将基层党组织嵌入到人参果产业发展之中,创新"党组织+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党组织引领下,农户积极加入合作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2023年新成立“两新”组织党组织2个,推动“两新”组织党建进一步深入引领人参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强化党建领航,凝心聚力促发展,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动力”。
科技破局:从“望天收”到智慧农业
在芭茅村现代育苗中心,搭载神舟十三号飞船的航天育种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与地方合作建立"科技小院",运用脱毒组培技术使种苗抗病性增强,配合"引蔓栽培"技术实现亩产突破4吨。“过去靠天吃饭,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石林鸿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昆展示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系统说道。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4个核心产区的气象、土壤数据,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精确监测和调控,农药使用量减少30%。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参果智慧分拣中心,每秒20个的检测速度将鲜果分为18个等级,精品果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直达北上广深高端市场。
链条重构:从“卖鲜果”到全产业链增值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了从"卖鲜果"到"卖品牌"的跨越。鲜果分级销售使精品果售价达40元/公斤,在深加工车间,人参果被制成果酒、饮料、冻干等20余种衍生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通过引进企业拟建设废果处理中心,分拣废果转化为有机肥、饲料。电商直播成为增长新引擎,“今年我通过抖音直播实现日销3000单,单日最高销售额超过13万元。”威黑村“网红村长”虎玉说道。西街口人参果"连续两年入选云南省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达16.9亿元。
生态蝶变:从“石漠化”到绿色经济
在石漠化占比56.4%的特殊地理环境下,人参果种植创造了生态奇迹:10余万亩种植基地年固土保水超千万立方米,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成效显著,每年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人参果宣传推介)等,吸引辐射10万余人次参与,"人参果宴"成为网红打卡项目。拟建设的废果处理中心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种植-加工-生态"闭环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如今的西街口镇,80后新农人用直播架起城乡桥梁,老支书带领村民制定质量公约,航天技术与传统农耕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以党建引领的"组织力"、科技赋能的"创新力"、全链协同的"融合力"、绿色转型的"生态力",在石漠化土地上蹚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石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