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基层单位领导,禁止员工发表情绪化的言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3:27 2

摘要: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有些基层单位,活儿你干、锅你背、情绪你还不能有。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有些基层单位,活儿你干、锅你背、情绪你还不能有。

一发牢骚,就有人盯上你。

一个同事,上个月在办公室群里发了句“周末又加班,啥时候是个头啊”,十分钟不到,被科长私聊:“你这情绪挺大啊,有意见要单独沟通。”

结果第二天他直接从会上被点名:“有些同志要端正态度,不要传播负能量。”

你说气人不气人?加班是假的?累成狗是真的。可就因为这句话,档案里加了一句“情绪不稳定”。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我妈,前阵子在小区楼下碰见一个老熟人,搞水利的,快退休了。两人闲聊,那人突然说了一句:“我们那几个年轻娃娃哟,干点活就喊累,动不动就摆脸色,没一点组织观念。”

我妈回来还跟我吐槽:“情绪也犯法咩?年轻人不就是憋屈嘛。”

我听了真是五味杂陈。这些话,说到底就是一句话:

在基层单位,你不能有情绪。

或者更准确地说,你不能“表现出”你有情绪。

“说两句”没啥,怕的是“带节奏”

我以前也觉得,大家都是打工人,说几句牢骚又不犯法。

后来有次,一个临时工当着大伙面抱怨奖金分得不公平,说话声大了点,第二天他就被“轮岗”了。说是轮岗,其实就是边缘化。

后来有个老同事悄悄跟我说:“他不是说错了啥,是说得太对了。”

这事让我那晚差点气得睡不着,心里堵得慌。

你看,单位怕的不是你说话,怕的是你一说,别人也开始点头——然后气氛不对了,秩序就乱了。

有些领导的逻辑就跟“怕火烧山”的护林员一样,一看到哪儿冒烟,先不管是不是烧荒,直接一桶冷水泼下去。

所以你说情绪这东西,在单位里,不是“表达的权利”,更像“风险的信号”。

体制讲秩序,情绪容易“越界”

我之前在一个镇上锻炼的时候,见过一个特别能干的女同志,小姑娘,人不高,说话快,做事贼麻利。

有一回她在会上反映某个村的账目混乱,说得很有逻辑,但最后一句加了个:“我实在看不下去这种乱象。”

结果就因为这句“看不下去”,会后被镇长单独谈话,说她“表达不成熟,有情绪倾向”。

我当时真想替她喊一句:她不看不下去,难道要装看得下去?

但我没说。因为我也清楚,这里不是讲感受的地方,是讲流程、讲表态、讲“你态度够不够端正”。

而情绪这个东西,在官场语境里,是不“可控”的。

所以,哪怕你说得在理,只要你带了点火气,就会被扣上“不稳”“有情绪”的帽子。

听起来荒唐?其实很“组织化”。

等级文化下,情绪是“不配”的表达

老单位里头,经常有这种说法:

“你一个新人,咋那么多想法?”

“年轻人就是容易情绪化,要学会沉得住气。”

话糙理不糙。可你品一品,这背后是不是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你的身份,还撑不起你的情绪。

你级别低,说重了是“不服从安排”;你资格浅,说委屈是“没有大局观”。

我有个朋友,小李,研究生毕业,进单位第一年,有一次因为绩效问题提了个疑问。

语气也不冲,就是有点急。他原话是:“我们分这么少,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结果会议结束被请去“喝茶”。领导那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你现在还太年轻,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别急着评价组织。”

你看,情绪不是不让有,而是你得“配得上”。

这不就是职场版的“你不配愤怒”吗?

不是你不能说,而是“不能说得太像人话”

其实我后来也慢慢想明白了,单位并不是不允许你表达,而是——你得“格式化”表达。

你不能说:“我气得饭都吃不下”,你要说:“我对现有机制有些顾虑。”

你不能说:“太累了不想干了”,你要说:“我觉得任务安排可能需要优化。”

你看,话一样是那句话,换个说法,就能从“负能量”变成“合理建议”。

这也太魔幻了。但确实现实就是这样。

你要在单位混得下去,你得学会说人话,也得学会说一半“体制话”。

那怎么办?难道真要一辈子忍着?

我说句实话,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也有过“要不就躺了吧”的想法。

但你真想待下去,又不想窝火到内伤,那你得练一种本事:

把委屈翻译成“建设性意见”

我现在的做法是:把心里那口气,先写下来,写得像朋友圈那样,然后不发。

写完之后,冷静下来,再翻译成:语气温和一点,逻辑条理一点,字眼官方一点。

然后发到群里、交上去、提出来。

说真的,这种“情绪翻译官”的技能,不比PPT技能差。

写在最后:

在单位,情绪不是不能有,而是你得会藏、会收、会化。

你不能咆哮,但你可以影射。

你不能抱怨,但你可以提问。

你不能哭鼻子,但你可以申请“复盘一下”。

这不是虚伪,这是在保护自己。

你要做的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让情绪有出口、有节奏、有策略。

否则,你一个“唉”字没收住,就可能成了别人会上引用的反面教材。

来源:知默不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