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鸣 | 鲁迅和他的“金不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9:12 2

摘要:为改变国民性,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留下发人深省的名篇,然而其所用不过一支“金不换”。本文试图从其文稿、信札和日记等资料探讨他的书法和性情。“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透过他的毛笔字显得愈发立体丰满。

鲁迅

为改变国民性,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留下发人深省的名篇,然而其所用不过一支“金不换”。本文试图从其文稿、信札和日记等资料探讨他的书法和性情。“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透过他的毛笔字显得愈发立体丰满。

近日,“鲁迅夹烟”墙画广受争议,与其聚焦于吸烟问题,不如关注一个真实、鲜活、热爱书法的文人鲁迅。尽管墨水笔这一更为便捷的书写工具出现,鲁迅仍执着于毛笔写作,正是他与他的“金不换”才唤醒麻木的看客,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ESSAY

鲁迅和他的“金不换”

文 | 萧振鸣

刊登于《随笔》2025年第4期

鲁迅以小说、散文、杂文、翻译及小说史等名世。鲁迅亦有癖,吸烟、饮酒、喝茶、好美食都是他一生的习惯。他还喜欢收藏,藏书、藏碑帖、藏汉画像、藏印章等等。作为一个清代出生的作家,毛笔是他钟爱的书写工具。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的书写工具进入中国后,作家纷纷换笔,而鲁迅仍执着地用他那支“金不换”写作,直到死。

“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

鲁迅出生于清光绪七年,农历辛巳年(1881),逝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享年五十六岁。终其一生,著述文字三百多万字,译著三百多万字,还有大量的辑校中国古代典籍、石刻文字,这一切都是用毛笔完成的。

鲁迅无意做书家,并不意以书法家名世,但鲁迅留给后世的近千万字的墨迹,记录了他自己的书写史,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在鲁迅的文字中,虽然少有关于书法的论述,但作为书写工具意义上的毛笔行将消亡的二十世纪前半期,鲁迅始终保留着他的用于战斗的“金不换”毛笔,直到死。“从民国七年三十八岁发表《狂人日记》到民国二十五年留下未完成的《死魂灵》译稿,五十六岁殁于上海,在大约十八年间,鲁迅从未退出过中国文坛的中心位置”(竹内实:《关于死与生》)。鲁迅一生的重要写作活动大都在民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整个中国以毛笔作为主流书写工具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中国古代书法史的自然延续,也是古代书法史向现代书法史演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民国时期是中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最后营垒。人类最早的书写工具也许是树枝、石块,然后是金属铜、铁之类的写刻工具。半坡陶器上彩绘的图案证明了毛笔的存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毛笔是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沿用了两千多年的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传统即将终结的时代。二十世纪初墨水笔与洋纸传入中国,悄悄地取代着纵横几千年历史的毛笔与宣纸,毛笔与宣纸渐渐地成为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独有的写画材料。鲁迅曾自述:“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毛笔的人。”鲁迅说钢笔“使用的多,原因还是在便当”。在书写工具大变革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部分作家都已换笔,而鲁迅却颇有些自恋地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鲁迅很讲究书法美,而毛笔和与之相配的纸张成为他案头必备的常用工具,可见他对毛笔书写的钟爱。于是,鲁迅用毛笔从事他的写作事业,直到去世前一天。

鲁迅

鲁迅在学生时代已使用墨水笔,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鲁迅留日时期的医学笔记中,可以看到鲁迅用墨水笔写的娟秀工整的笔记,且鲁迅反对过禁用墨水笔。鲁迅在《准风月谈·禁用和自造》一文中写道:“据报上说,因为铅笔和墨水笔进口之多,有些地方已在禁用,改用毛笔。……倘若安砚磨墨,展纸舔笔,则即以学生的抄讲义而论,速度恐怕总要比用墨水笔减少三分之一,他只好不抄,或者要教员讲得慢,也就是大家的时间,被白费了三分之一了。所谓‘便当’,并不是偷懒,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可能由此做成较多的事情。这就是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古人说,‘非人磨墨墨磨人’,就在悲愤人生之消磨于纸笔中,而是墨水笔之制成,是正可以弥补这缺憾的。”就像鲁迅劝青年多读外国书,少或竟不读中国书,鲁迅自己却饱览中国书(当然也饱览外国书)。民国文人的毛笔遗老们——包括鲁迅——在恋恋不舍地使用毛笔写字作文。鲁迅割掉辫子是引领革命潮流的,而在使用毛笔写字的事情上,就像民国末年仍然拖着辫子的遗老。由于墨水笔的“便当”,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在民国时期几乎终结了它的使命。

晚清民国虽然出现了墨水笔等新型书写工具,许多文人都已开始使用墨水笔,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兄弟失和”后的一九二四年也开始以墨水笔记日记,但此时期毛笔仍是主流书写工具。鲁迅除在学生时期使用墨水笔外,一直用毛笔写作,直写到死前留给内山老板的最后墨迹。鲁迅一生所作文章、日记、书信,甚至译文都是用毛笔完成的。鲁迅为什么执着地使用毛笔,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分析:“原因不外乎(一)可以不择纸张的好坏;(二)写字‘小大由之’,别有风趣罢。”其实,鲁迅一直用毛笔应该还有另外的原因。

汉字自秦“书同文字”以来,就产生专门写字的书官,普及规范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许多写字好的书家。古人书论是教人写好字,写好字才能考取功名,继而做官,因而书法家们开始创造书法美学研究的历史。于是由篆到隶书、行书、草书直至楷书,进行着汉字书法美的演进。于是时代便要求文人书写文字既具表意作用,还要有展示美感的作用。要表意就要写字,写字就要用毛笔,要写得好看就必须有楷模,这楷模就是书法家。书法家们就这样诞生了。古代书法家们的字入了碑,入了帖,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世楷模,营造了中国书法独特的书写美学文化体系。鲁迅自幼热爱美术,对金石碑帖的研究是他终生热爱的事业。爱用毛笔正是因为他喜爱中国书法能够展示线条美感这一个层面。鲁迅曾在日本购买了《书道大成》全二十七卷,此书几乎囊括了中国历代所有重要的碑帖。他曾请书法家乔大壮题写对联,请陈师曾为他作画,还为好友题写诗歌、墓志,为日本友人写诗条幅。鲁迅把毛笔不仅作为书写工具,还作为愉悦性情、探索书法艺术的工具。民国以来钢笔、圆珠笔以至于电脑等书写工具逐渐取代了毛笔。书法作为艺术,其表意功能已经极尽弱化。鲁迅一代文人之后,用毛笔表意的时代基本终结。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是目前收录最全的鲁迅手稿全集,除散失的手稿外,收入现在存世的鲁迅手稿约三万二千页,最大幅度地展示了鲁迅一生书写的全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从年轻到老年各个时期的书写习惯及其演变。鲁迅手稿由于在鲁迅去世后多次大规模征集出版,散落在民间的几成凤毛麟角。尽管如此,这两年仍有新的发现。

鲁迅文稿的遗存

与日记和信札不同,文章是给第三者或更多的人看的,文章的书写需要合适的速度,即需要适合将思考的字句落于纸张的速度。楷书太慢,会影响思考;草书不易识别,会影响读者阅读的速度,因此文章的书写一般是用行书的。中国古代的书籍中有许多手稿本,一般是作者先将稿子写好,然后自己或请书家抄录成书。书体多以楷书为主,目的是使读者阅读时不会因辨识的障碍而影响阅读的速度。自活字印刷术发展起来后,手稿本因不具普及性便越来越少了。但从收藏的角度来说,手稿本是弥足珍贵的。

作为文学家、翻译家的鲁迅,他的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鲁迅全集》也是中国个人作品中印数最多的文集。鲁迅一生著述甚勤,创作小说、散文、杂文约三百万字,翻译文字也约三百万字。这一切都是用他的“金不换”毛笔完成的。鲁迅的文稿大都是经铅字排版印刷过的。他的文章从手稿到发表时变成铅字,其间在内容上是有微妙变化的,这是因为,鲁迅是极认真的作家,做过很多报刊的编校工作,每篇文章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校对。以《呐喊》为例,鲁迅在世时就再版过二十多次。一九三〇年,《呐喊》出第十三版。鲁迅对书中的错处极不满意,亲自手写《呐喊正误》两纸,改正误植四十五处,说明了鲁迅对文稿的认真态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手稿

鲁迅文稿的书写大多用各种长方格稿纸,八行、十二行带丝栏的稿纸,也有部分无格的白纸。用带格子的稿纸,基本是一字一格,从无潦草,用其他纸也是字与字之间绝不笔画相连。鲁迅写稿一般都是思考在先,然后一挥而就,一稿完成,而且涂改之处很少,版面干净美观。通观鲁迅文稿,前后时期都处书法成熟时期,书体变化不大,行书特征鲜明,而且独具个性,是独树一帜的“鲁迅体”。

鲁迅早期作品的手稿,大都失散,只有个别篇章或残稿保存下来。现存鲁迅文稿手迹,共计二百多篇,只是全部的四分之一。现存鲁迅最早的文稿是一九二五年十月三十日作的《〈坟〉的题记》,最后的文稿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作的《〈死魂灵百图〉后记》。

鲁迅信札的书体演变

信札又称尺牍、书札、手札、书信、书简。在电子通信时代之前,信札是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鲁迅在《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中曾说:“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探门缝,意在发人的阴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周作人在《雨天的书·日记与尺牍》也论及尺牍:“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地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练,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写了日记预备将来石印出书的算作例外),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

鲁迅信札手稿流于民间的实在太少了。据鲁迅日记统计,他写信有五千多通,但手稿大部分散失了。鲁迅逝世后,为编辑《鲁迅全集》,许广平登报征集到八百余通。一九四九年以后,鲁迅博物馆又征集到五百余通。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文物出版社据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信札,出版了《鲁迅手稿全集》影印本,收入鲁迅书信近一千四百通。近年来拍卖市场混乱,很多拍卖公司拍卖鲁迅信札,但多为高仿,未见几件是真品。

现存的鲁迅信札,最早的是一九〇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蒋抑卮的信。最后的一通中文信札是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写给曹靖华的信;最后的一通信札是鲁迅去世前一天,即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用日文写给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信。致信最多的是许广平,鲁迅还将他与许广平的通信认真誊抄,结集成《两地书》出版。鲁迅信札内容包括致母亲、兄弟、爱人、友人、学生等。

纵观鲁迅信札,从青年到晚年,他的字体从狂纵潇洒到日臻成熟的“鲁迅体”,有着鲜明的字体演变过程。

毛笔书写一通到底的鲁迅日记

鲁迅日记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份宝贵的史料。鲁迅从一八九六年开始记日记,约至一九〇二年留学日本前止。此段日记已佚。鲁迅随教育部北上北京时开始重新记日记,时间是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直至鲁迅去世前一天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鲁迅记日记从未中断过。中间除一九二二年的日记因一九四一年许广平被捕时丢失外,共二十四本日记手稿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全部日记手稿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日记手稿一九二一年以前使用的是乌丝栏稿纸,一九二三年以后使用的是朱丝栏稿纸,中缝鱼尾丝栏处标注页码。每年一本,每本前有封面,后有购书账。

鲁迅日记手稿

一九一二年鲁迅三十二岁,他的书法已经非常成熟。从保存下来的鲁迅日记手稿看,鲁迅记日记使用的书体全部为毛笔行书,字若蝇头。鲁迅日记的书法有三个特征。第一是认真,一丝不苟。这也是鲁迅那一代学人的良好习惯。日记书写干净,涂抹潦草之处极少。第二,书如其人,鲁迅日记书写自然流畅,毫不造作。第三,从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六年去世前,时间跨度有二十四年,除了生病原因外,从未中断过,但字体几乎没有变化。全部手稿,犹如一部精心手书的书籍。鲁迅日记手稿是鲁迅行书的经典代表,在所见晚清、民国文化人士的日记手稿中出类拔萃。

鲁迅书法的性情表达

“书如其人”,是书法史上被人们认同的一个定则。汉代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孙过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古人“以心主笔”“书法传心”的含义,都是在讲书写者的内在修养、经历、学识、性情与外在的书写所传达的信息是统一的。

越人鲁迅,从出世起就被熏陶于浓郁的古越文化氛围中。治水大禹的雄才智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兰亭书圣王羲之,青藤书屋徐文长……太多的名贤文化孳乳着古越大地的人们。鲁迅的祖父“清癯孤介,好讽刺,喜批评,人有不为其意者,辄痛加批评不稍假借”。(周冠五:《三台门的遗闻佚事》)鲁迅十三岁,祖父发案,鲁迅去亲戚家避难,被称为“乞食者”。家境一落千丈,十五岁父亲病重,十七岁鲁迅丧父。周家破产,十八岁四弟夭折。短短五年使年轻的鲁迅饱受生存与精神的挤压。这时期应是鲁迅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一九〇二年,鲁迅东渡求学。后弃医从文,断发革命。饱学中西文化科学思想,倡导文艺、立人思想,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精神战士。

《鲁迅全集》鲁迅著,花城出版社,2021年

鲁迅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名世。鲁迅的爱憎十分鲜明,对“怨敌”一个都不宽恕,对友人、青年爱护有加。鲁迅不爱朱安是一种性情,爱许广平也是一种性情,宠爱周海婴也是一种性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答客诮》)、“岂有豪情似旧时”(《悼杨荃》)、“有弟偏教各别离”(《别诸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梦里依稀慈母泪”(《为了忘却的记念》)、“十年携手共艰危”(《题芥子园画谱》赠许广平),还有最有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鲁迅的这些诗词倾注了他的真性情。鲁迅的书法性情,其爱、其憎、其美学思想、其文化底蕴诉诸笔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然而鲁迅并不以书家名世。翻检《鲁迅全集》,少有关于书法的专门论述,更无专论书法的文章。“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懂书法的郭沫若这样说。

·END·

编辑:梁柏诗

审核:揭莉琳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随笔》

2025年第4期

7月10日出刊

提倡理性与真诚,守护常识与温暖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