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那样秋天,老师几乎每天在晚自习开始后搬着他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定时给我们播放电视里教写钢笔字的节目,我们弓着背,伏在书桌上,一笔一画临“横轻竖重”,诺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沙沙的写字声,就是那时打下的底子,让我受益至今。
金秋渐浓,丹桂飘香。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踏着这缕桂香悄然来临。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唯有三尺讲台上的那些身影,愈发清晰——像一束光,照进我此后的所有秋天。
1984年,我升入武安一中高一,那时的校园名师云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张建民。
张老师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琥珀框眼镜,说话不紧不慢,始终和颜悦色。从高一到高三,他陪我们走过了整整三年。
记得那样秋天,老师几乎每天在晚自习开始后搬着他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定时给我们播放电视里教写钢笔字的节目,我们弓着背,伏在书桌上,一笔一画临“横轻竖重”,诺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沙沙的写字声,就是那时打下的底子,让我受益至今。
培养“写”的同时,张老师也逼我们“说”。每节语文课,他固定留出十分钟,让我们轮流上台演讲,题目自拟,他现场讲评。第一次站上讲台,还未开口,我的腿就抖成了筛子。他笑着说:“把脊梁挺直,声音就稳了。”一句话,把我按在了原地,也按进了此后漫长的成长岁月里。
真正让我读懂他的,是一件小事。
高二那年,我负责出班里的黑板报。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团支书是位女生,先把好位置分给了女生,剩下的自然是偏一点的位置。包括我在内的部分男生自然“义愤填膺”,于是,我就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教室后墙的黑板报上。
晚自习,张老师照例到我们班进行辅导,自然看到了我那篇“杰作”,看完之后,就这篇短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讲了一席令我至今还记忆尤深的话:“单说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但是出发点不妥,你们毕竟是一个班集体,有问题要商量,不要公开和激化矛盾”。
他声音不高,却像一支粉笔划过黑板,
老师说完,我的脸唰地烧到耳根。第二天,团支书重排了座次,我也把黑板报擦得干干净净。虽然是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张老师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给了我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那一席话,当时似懂非懂,却在后来的无数场合替我“踩下刹车”——少拆台,多补位;先稳定,再发言。
教育是什么?不过是有人把一句“金玉良言”放进你的口袋,让它在关键时候替你做选择。
老师陪我一程,那句话伴我一生。
第 41 个教师节到了,我把这句话重新擦亮,随同一枝丹桂,寄给远方的张建民老师——
张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来源:五零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