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降至500万,前国脚徐亮怒斥限薪令!曝中超薪资仅日韩的1/3?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0:00 1

摘要:中国足球的薪资问题,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前国脚徐亮近日公开质疑足协的限薪政策,直言中超球员收入已降至日韩联赛的三分之一,若继续降薪,青训体系将面临崩溃。

中国足球的薪资问题,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前国脚徐亮近日公开质疑足协的限薪政策,直言中超球员收入已降至日韩联赛的三分之一,若继续降薪,青训体系将面临崩溃。

这番言论迅速引爆网络,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而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困境——高薪低能、青训断层、商业化不足。这场关于“该不该降薪”的争论,究竟谁更有道理?

2010年至2020年,是中国足球的“金元时代”。大牌外援纷至沓来,本土球员年薪动辄千万,俱乐部疯狂烧钱,但成绩却未见提升。

2021年,足协出台限薪令,本土球员顶薪降至税前500万,外援不超过300万欧元。这一政策本意是遏制俱乐部财政失控,让联赛回归理性,但徐亮却认为,薪资已跌至危险线。

“现在中超球员的收入,只有日韩联赛的三分之一,再降下去,家长谁还愿意送孩子踢球?”徐亮的担忧不无道理。职业球员的黄金期仅十余年,若收入无法保障,青训体系的吸引力必然下降。但反对者则认为,过去的高薪并未换来成绩,限薪反而能倒逼球员提升水平。

限薪令实施后,球员收入结构发生巨变。以往依赖高额年薪,如今则需靠比赛奖金和商业代言弥补。但能拿到代言的球员凤毛麟角,多数人不得不寻找副业——有的转型青训教练,有的经营体育相关生意,甚至有人兼职解说。

更残酷的是,与日韩乃至欧洲联赛相比,中超的薪资竞争力已大幅下滑。徐亮称中超薪资仅为日韩1/3,虽无具体数据佐证,但J联赛、K联赛的薪资体系确实更成熟。而对比欧洲,差距更为悬殊——英超顶级球星一周的薪水,可能超过中超球员一年收入。

这场争论的核心,并非单纯“该不该降薪”,而是球员的薪资是否与其贡献相符。职业运动员拿高薪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中国足球长期“高薪低能”,薪资泡沫与成绩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球迷的愤怒,更多源于“不值这个价”。比如国足近年战绩惨淡,门将王大雷的失误、教练伊万科维奇的低胜率、单后腰战术的漏洞,屡屡成为笑柄。而青训体系的薄弱,更让未来蒙上阴影——19岁的李新翔、22岁的向余望等新星虽带来希望,但整体人才储备仍远逊于日韩。

单纯争论“限薪”与否,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中国足球需要的,是一套市场化运作机制,让薪资自然反映球员价值。例如:

1、完善青训体系:只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涌现,才能形成良性竞争,避免“躺赚高薪”。

2、提升联赛商业化:转播收入、赞助体系成熟,俱乐部才能健康运营,而非依赖投资人输血。

3、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薪资应与表现挂钩,而非资历或名气。

徐亮的发声,或许偏激,但确实点出了中国足球的深层危机——如果连基本收入都无法保障,谁还愿意踢球?然而,若薪资仍与成绩脱钩,球迷的怒火也不会平息。这场争议,注定没有简单答案,但唯有直面问题,中国足球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那么,你认为球员该降薪吗?还是说,问题的根源在其他地方?

来源:周元vlog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