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三岁的女孩,现在还在教室背课文;在古代,早已梳好发髻跨进婆家门槛
十三岁的女孩,现在还在教室背课文;在古代,早已梳好发髻跨进婆家门槛
不是孩子想长大,是身后的规矩、锅里的米、官府的令,推着她往前赶
越王勾践为复国,把女子婚龄定到十七,不嫁就治父母罪
汉代更狠,十五到三十不嫁,要交五倍人头税——一百二十钱一算,五算就是六百钱,普通人家半年口粮没了
穷人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被父母托人找婆家
聘礼是家里的进项,早嫁一天,少一天吃闲饭的人
有的甚至卖去当童养媳,从小就给婆家洗衣喂猪,等十三四岁再圆房
古代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战争、瘟疫、饥荒像三把刀悬着
今天二十岁结婚,能生五六个孩子;古代要等二十岁,说不定没几年好活了,所以得赶在年轻的时候多生,不然孩子夭折了连替补都没有
皇帝眼里,人口是兵源是粮食
战乱年代,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气——种地的、当兵的、交税的,全靠人堆
唐朝安史之乱后,直接把女婚龄降到十三,就是要赶紧补人口窟窿
十三岁的女孩,子宫才鸡蛋大,骨盆还没长开
古代接生靠稳婆揉肚子,遇上胎位不正,要么把孩子掰碎了掏出来,要么娘俩一起死
很多女孩第一次分娩就落下病根,腰直不起来,或者再也怀不上,只能被婆家骂“不下蛋的鸡”
古代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家人的联盟
富人家早婚,是攀附权贵——比如魏晋士族,八岁就把女儿嫁给司徒家的儿子,为的是家族地位更稳
穷人家早婚,是甩包袱——女儿嫁出去,不用再管吃穿,还能换点钱贴补家用
礼教说“女大不中留”,留久了会被说“没人要”“有瑕疵”
十三岁出嫁,是“家风好”的证明——父母会教女儿,这是“守妇道”,是“尽孝”
要是晚嫁,邻居的闲言碎语能把家门砸破
有网友说:“现在农村还有十六七结婚的,不拿证就过,说早生早享福
”我觉得这是老思想没改过来
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了,女孩得读书得有自己的事业,早婚只会耽误一辈子——没学历没能力,婚后只能围着孩子转,连吵架都没底气
古代女孩早婚,就没有反抗的吗?其实不是没反抗,是反抗没用
有的女孩偷偷跑出去,被抓回来打一顿,再绑着嫁过去
有的宁死不嫁,父母就说“丢祖宗脸”,连饭都不给吃
那时候女人没有财产权,没有话语权,除了嫁人生孩子,没别的路走——就像被线牵着的木偶,只能跟着别人的指令动
我觉得古代女孩太苦了
今天我们二十几岁结婚,能自己选对象,能读书上班,可她们十三岁就被当成“生育机器”“劳动工具”
不是她们想早嫁,是社会把路堵死了——法律逼、父母逼、礼教压,连哭都没地方哭
现在好了,我们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结婚,能靠自己赚钱,这才是女人该有的样子
这事你怎么看
来源:tik799忆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