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公众号在上半年,发表了《高彩礼之下,愉群翁年轻人的择偶走向》一文,聚焦愉群翁回回群体的彩礼问题,彼时二十万左右的彩礼数额已引发不少讨论。赞同的、反对的,甚至还有人对作者动粗口的。总体来说,大家都希望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抵制高彩礼现象。
我的公众号在上半年,发表了《高彩礼之下,愉群翁年轻人的择偶走向》一文,聚焦愉群翁回回群体的彩礼问题,彼时二十万左右的彩礼数额已引发不少讨论。赞同的、反对的,甚至还有人对作者动粗口的。总体来说,大家都希望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抵制高彩礼现象。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尽管社会层面对高彩礼的抵制呼声愈发高涨,高彩礼这一现象却未得到遏制,反而呈现出明显的攀升势头—— 上周,回愉群翁参加聚会,饭桌上,听说现如今青年男女结婚,大多数八十克到一百克黄金首饰、楼房、小车等硬性要求外,现金彩礼从二十五万、三十万、三十五万不等,甚至出现了五十万的高额数额。
这种高彩礼的后患已经呈现,愉群翁现在已经出现许多大龄未婚男青年,表示无力承担高额的婚娶彩礼,不如一个人自由潇洒;有许多家庭从小康又返贫,家有两三个处于婚娶年龄段的儿子,面对高额的婚娶彩礼,不负债返贫那肯定家里有矿;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生育二胎甚至三胎,但很多年轻人连一胎也不愿要,就怕生个儿子,将来无力承担婚娶天价的费用。
这种“越抵制越攀升” 的悖论,绝非简单的民俗异化或个体选择,其实很多人要高彩礼,不是故意想为难谁,多半是心里没底,或者怕没面子。先说说“没底” 这事儿。现在日子不好过啊 —— 钱难赚,物价还涨,万一以后小两口吵架、男方没本事养家,女方手里有笔彩礼,心里能踏实点。
就像咱们平时存点钱防生病一样,女方家觉得这彩礼就是女儿的“备用金”。而男方家呢?也觉得掏得起高额彩礼,才能让女方家相信 “我能养活你女儿”,不然人家凭啥把姑娘嫁过来?就这么着,你怕我没保障,我怕你不信我,彩礼数额就跟着往上飘了。
再就是“怕没面子”。咱们过日子离不开熟人圈子 —— 村里、小区里,亲戚中谁家结婚给了多少彩礼,传得比啥都快。要是邻居家嫁女儿要了三十五万,你家只要二十五万,亲戚朋友难免会说 “是不是你家姑娘没人要啊”,女方父母脸上挂不住,下次再有人结婚,彩礼就跟着往上提。
这就跟买衣服似的,本来觉得两百块的挺合适,一看别人都穿五百块的,自己也想换贵的,慢慢就成了“攀比风”。还有个现实问题:有些地方适婚的姑娘少、小伙多。比如愉群翁回回这边,要是有两个小伙追一个姑娘,男方家自然会想 “我多给点彩礼,姑娘家肯定更愿意选我”。就跟买东西似的,东西少了,想买的人多,价格肯定就涨了,彩礼也成了 “竞争的筹码”。
光说表面原因还不够,为啥大家明明知道高彩礼不好,却还是改不了?其实是有些深层的习惯和现实问题没解决。
第一个坎儿:咱们身边的人际关系变了。以前住村里,谁家啥情况大家都知道,结婚靠的是“知根知底”—— 比如男方家踏实肯干,女方家就放心把姑娘嫁过去,不用靠彩礼撑场面。
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上学找的外地人,要么住小区,邻居之间都不怎么来往,两家结亲跟“陌生人打交道” 似的。这时候咋让人放心?只能看 “实在的”—— 彩礼给得多不多、有没有房和车。相当于用彩礼当 “定心丸”,证明 “我家有实力,不会骗你”。
第二个坎儿:家里老一辈的想法难转变。在爸妈、爷爷奶奶眼里,“给彩礼” 和 “养孩子” 是绑在一起的 —— 女方父母觉得,养个女儿二十多年,吃穿用度、上学花钱,要点彩礼是 “补偿”,也是为了让女儿在婆家不受气;男方父母觉得,给彩礼是 “当爹妈的责任”,要是连彩礼都掏不起,会被人说 “没本事”。
他们不是故意要抬高价,是打心里觉得“这是该做的事”,你跟他们说 “别要这么多”,他们反而觉得 “你不懂事”。
第三个坎儿:为啥女方家非要彩礼当“备用金”?因为有些地方养老、看病还得靠自己。比如农村老人,一个月养老金没多少,要是女儿嫁过去后日子苦,自己又帮不上忙,就只能指望彩礼让女儿有点底气。要是以后老人养老有保障、女人生孩子能多休产假还能拿补贴、看病不用花太多钱,谁还愿意费劲儿跟人争彩礼多少?现在这些保障还没完全跟上,彩礼就成了 “没办法的办法”。
之前文章发出去,有人说“彩礼多就是男方靠谱、女方有安全感、男方有本事”,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细想不对。先说说 “彩礼是保证”。大家觉得给了高彩礼,男方就会好好对女方 —— 可真要想好好过日子,靠的是两个人互相体谅,不是钱啊。比如男方给了五十万彩礼,婚后天天不回家、不管孩子,这五十万能当 “保证” 吗?反过来,要是男方只给了十万,但每天下班就回家做饭、帮着带娃,这日子不也过得踏实?说白了,“保证” 是人心,不是彩礼数儿。
再说说“彩礼是安全感”。女方想有点安全感没错,但安全感不能只靠彩礼。比如你手里有十万彩礼,万一以后生了孩子没工作,钱花完了咋办?,如果女孩子能自立,就算没那么多彩礼,心里也不慌啊。彩礼就像 “一次性的钱”,花完就没了;但你有工作有事业有社保,这些,是 “细水长流的安全感”,比彩礼靠谱多了。
最后说说“彩礼是能力”。有人觉得男方能拿出高彩礼,就是会赚钱、有本事 —— 可本事分很多种啊。会赚钱是本事,但会不会疼人、能不能跟你一起扛事儿,更重要。比如有人为了凑三十万彩礼,跟亲戚朋友借钱,婚后两口子一起还债,日子过得紧巴巴;还有人虽然只拿了十五万彩礼,但工作稳定,还会帮着女方照顾老人,你说哪种才算真有本事?靠借钱撑起来的 “能力”,还不如踏踏实实过日子的靠谱。
高彩礼看着是两家的事,其实坏处可不少,不管是年轻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得受牵连。对年轻人来说,压力太大了。男方这边,要凑齐彩礼、买房买车,多半得花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有的还得借债,结婚后一睁眼就欠着钱,日子能轻松吗?女方这边也不省心,要是只看彩礼多少,可能会错过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就算嫁过去了,男方家要是因为彩礼跟女方家有疙瘩,以后婆媳、夫妻关系也容易闹矛盾。
还有些年轻人,实在凑不起彩礼,干脆不结婚了,爸妈着急,自己也闹心。对咱们住的地方来说,风气也会变坏。比如村里要是都比彩礼,张家要三十五万,李家就敢要四十万,最后穷的人家更娶不起媳妇,富的人家也得跟着攀比,慢慢就成了“越穷越要彩礼,越要彩礼越穷” 的死循环。而且有不结婚的人,有不生孩子的人,这对因家倡导的提高人口数量也不利是不是?
更严重的是,大家对“结婚” 的看法会变味。本来结婚是两个人想一起过日子,结果现在变成了 “比谁的彩礼多、谁的房子大”,感情反而不重要了。时间长了,大家会觉得 “没钱就别结婚”,慢慢就没人相信 “两个人一起奋斗也能过好日子” 了,这多可惜啊。
高彩礼不是一天涨起来的,要降下来也得一步一步来,不是光喊口号就行。得让大家别再攀比了。社区、村里可以多组织点活动,比如请那些彩礼少但日子过得好的夫妻来讲讲经验,让大家知道“彩礼多少跟日子好坏没关系”。要是邻居家结婚只收了十万彩礼,大家都夸 “这家人明事理”,而不是说 “太寒酸了”,慢慢攀比的风气就会变。
还得把该有的保障跟上。比如多给农村老人涨点养老金,让女方家不用靠彩礼给女儿留“养老钱”;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产假能长点、补贴能多点,不用怕因为生孩子没工作、没收入;看病、上学的花费能少点,大家不用总想着 “存点钱防万一”,自然就不用靠彩礼当 “备用金” 了。
老一辈和年轻人得好好沟通。爸妈那辈觉得彩礼是“责任”,年轻人觉得彩礼是 “负担”,其实大家都是为了日子好。年轻人可以跟爸妈说说自己的难处,比如 “凑彩礼得借债,以后日子咋过”;爸妈也可以跟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担心,比如 “怕你以后受委屈”,互相理解了,彩礼的事也能商量着来。
其实说到底,彩礼本来是结婚时的一点心意,是男方对女方的祝福,女方对男方的认可,不是用来攀比、用来当“保障” 的。愉群翁回回的彩礼涨得快,不是大家故意要为难谁,而是心里没底、怕没面子、有些现实问题没解决。要是以后大家不用靠彩礼找安全感,不用靠彩礼撑面子,两个人结婚只看感情好不好、能不能一起过日子,那时候彩礼自然就降下来了,年轻人也能轻松点,日子也能过得更踏实。
无论是愉群翁回回群体,还是其他面临高彩礼问题的区域与群体,都需要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婚姻文化的现代转型—— 让彩礼回归祝福的本质,让安全感源于多元保障,让能力评价趋向全面客观。唯有如此,才能让婚恋关系摆脱金钱的束缚,让青年群体在婚姻中收获幸福,让社会在健康的婚恋文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愉群翁往事之:婚姻与地域的奇妙羁绊
来源:木老二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