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身着检察蓝,走出办案区,走进工地、校园与社区,用案例释法,以互动教学,将法治种子播撒进未成年人心中。他们就是葛洲坝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以“法治教师”的身份,跳出传统普法框架,在不同场景中为孩子们打造“接地气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身着检察蓝,走出办案区,走进工地、校园与社区,用案例释法,以互动教学,将法治种子播撒进未成年人心中。他们就是葛洲坝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以“法治教师”的身份,跳出传统普法框架,在不同场景中为孩子们打造“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的法治课堂,用专业与责任守护少年成长之路。
工地亲子课堂:为驻外职工家庭补上“护未课”
“驻外施工最担心孩子没人管、不懂法,这堂亲子法治课,帮我和孩子补上了重要一课!”中国能建无锡项目部职工张师傅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央企职工的心声。针对企业职工常年驻外、留守儿童监护难的痛点,葛洲坝检察院的“法治教师”们将课堂搬进施工工地,开启“工地护未专场”。
检察长杨娟带头化身“主讲老师”,不搞“照本宣科”:讲家庭教育,用“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叛逆”“高压管控引发心理问题”的真实故事,点醒家长“陪伴比说教更重要”;讲家校协同,以“学生遭遇侵害后学校及时报告”的案例,解读“强制报告制度”具体要求;讲网络安全,用“未成年人被隔空猥亵”“出租银行卡触犯帮信罪”的案件,为家长和孩子敲响警钟。
更贴心的是,“法治教师”们创新“亲子同堂”模式,让职工与子女一起参与案例互动、风险识别小游戏,把法治观念种进家庭。截至目前,该课堂已覆盖200余户央企家庭,成为职工眼中“最实用的普法服务”。
校园定制课堂:让安全知识“活”起来
“遇到欺凌别沉默!记住‘不参与、及时告、善自保’三原则!”在宜昌市第十六中学的多媒体活动中心,葛洲坝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秦雯以“法治辅导员”身份,结合邯郸校园欺凌案例,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剖析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为在场师生拉响安全警报。
今年以来,葛洲坝检察院以“朝阳未检”办案组为核心,组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专属“教师团队”,实现辖区9所中小学及职业院校全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教师们”量身定制“一校一策”护未方案:给小学生用情景模拟游戏教“防拐骗”,给中学生用动画演示“隔空猥亵”讲“网络安全”,给职业院校学生用“出租银行卡获刑”的身边案例解读“帮信罪”。
课堂上,“法治教师”们还设计“法治知识闯关”互动环节,将安全常识、法律常识改编成趣味题目,答对就可获得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点”的定制书签。此外,他们还联合学校举办“检察开放日”,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共同排查校园安全隐患、收集师生护未需求。截至目前,已开展校园宣讲12场,覆盖1.2万名师生,不少学生说:“法律知识不再是枯燥条文,听得懂、记得住,遇到问题知道怎么应对。”
社区联动课堂:让法治观念入脑入心
“现在开庭!”随着“小法官”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响起,葛洲坝街道锦绣社区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庭。这是葛洲坝检察院联合街道、司法局打造的“社区护未驿站”特色活动,“法治教师”们指导未成年人主导庭审流程、撰写法律文书,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秒懂“规则”的意义。
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前夕,一场特殊的“户外课堂”在长江岸边开讲:“法治教师”们联合法院公开审理“可视化锚鱼案”,邀请辖区未成年人及家长旁听。当“带摄像头锚鱼钩”呈现在眼前,当检察官讲解“在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非法捕捞破坏生态链”时,孩子们屏息凝视。庭审后,“教师们”现场答疑,引导孩子们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一名小学生说:“回家就告诉家人,不能去长江钓鱼!”
从工地到校园,从社区到长江岸边,这个教师节,葛洲坝检察院的“法治教师”们用行动证明,教育不止于校园讲台,更在每一个守护未成年人的场景里。他们表示,将继续探索“数字护未”“心理干预”新路径,让“检察蓝”始终守护“少年红”,陪孩子们安全、健康长大。
来源:宜昌市葛洲坝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