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建引领,关键在“人”。近年,洛阳市偃师区“选育管用”筑牢队伍根基,破解“无人干事”难题;“红格连心”激活神经末梢,破解“无力管事”难题;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破解“单一治事”难题。通过聚焦“人”这一核心要素,在组织建设、人才回引、网格治理和多元协同等方面系统发力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编者按:党建引领,关键在“人”。近年,洛阳市偃师区“选育管用”筑牢队伍根基,破解“无人干事”难题;“红格连心”激活神经末梢,破解“无力管事”难题;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破解“单一治事”难题。通过聚焦“人”这一核心要素,在组织建设、人才回引、网格治理和多元协同等方面系统发力,真正让基层治理“有人、有力、更有招”,展现出高效能、可持续的治理新格局,为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可复制的“偃师样本”。
“家人们,直播开始喽!您吃过半甜半糯的燕窝雪糯玉米吗?咱引礼寨村种了300亩!”
9月8日下午六点,洛阳市偃师区大口镇引礼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强在抖音等平台开始直播。
2024年4月至今,李志强天天在庄稼地里和熏香基地开直播,从贡菜到燕窝雪糯玉米到熏香,村子红了,自己也成了“网红书记”,组织增能、产业增值、集体增收、群众增富,全村乐享和和美美新生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能力关键在人、关键靠人。”偃师区委书记彭仁来说,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实现。
近年来,偃师区紧盯“两高四着力”,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以“五基四化”为抓手,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筑牢“基层堡垒”,锻造“过硬铁军”,激发“网格活力”,党建引领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
人是乡村治理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有人就有力量、就有办法、就有招数。
把“青春流量”引入党支部
基层组织队伍有没有活力,直接决定了治理能不能发力。
“调研发现,有的老书记‘看摊守业’,干劲不足;有的带富无门,治理乏术。基层队伍老了、弱了,治理肯定使不上劲。”彭仁来说,改变,从“选育管用”开始,把优秀人才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打造一支信得过、能扛事、能成事的硬核队伍。
“我们村的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翟镇镇宁北村村民李世卿笑着说,“每年发福利,学生考学有奖,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多亏了小陈书记!”
“小陈书记”陈宇龙是一位“90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2021年,他放弃城市高薪,回村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成为当时偃师区最年轻的基层党支部书记。
“从带班子、调动党员,到跑土地流转、村集体‘耕耘宁北’五谷品牌商标注册,镇党委等组织的培养一路相伴。”陈宇龙说,4年时间,村集体经营收入达80万元,群众期盼的事一件件落地,“支部有了作为,集体增了收入,百姓得了实惠!”
“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现在经常受外地邀请去给基层书记培训讲课,咋带班子、咋抓党员、咋搞产业,都是组织上一点点带出来的。”陈宇龙笑着说,只有把群众的满意和认可作为标准,才能干好村里的事、当好一名基层书记。
近年来,偃师建立“村推+自荐+镇选”联动机制,从致富能手、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七类人群中择优筛选375名后备力量。
2024年以来,已有89人进入村(社区)“两委”,27人走上基层党支部书记岗位。
青春血液,正汩汩地注入偃师乡村全面振兴的脉搏。
让“能干的人”扛起党支部大旗
引礼寨村是个小村,全村不足1平方公里、不足1000口人,曾经是一穷二白的软弱涣散村。
改变始于党委组织部门求贤。能人李志强返乡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率先实施网格化治理;引进牡丹香薰加工项目,发展产业,采取“春贡菜+玉米+秋贡菜”等“一年三熟”模式,建成了贡菜加工中心;建成了乡村大食堂,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攀升”。
选对一个人,激活一个村。
高龙镇逯寨村也曾是软弱涣散村。2023年1月,村党支部原书记辞职后,镇党委和组织部门的同志“三顾茅庐”,请回在三门峡经商的任庆辉。
回村后,任庆辉用企业家的思维开始清理旧账、开拓新路。
“当干部,先得有吃亏奉献的精神!”他带班子外出学习,刀刃向内解难题:奶牛场年租金从1万元涨到5万元,多占的土地依法收回租赁;借力先进技术,把牛粪牛尿污染变资源,建起了洛阳市绿载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变废为宝,彻底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复垦土地,试种富硒红薯、有机蔬菜新品,直播带货,“辉哥”品牌渐渐叫响;办老年食堂、办球赛,老百姓的心一下子拢到一起了。
2024年,偃师区整顿1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调整书记7人、其他干部14人。
“不换思想就换人,没有斗志就让位,真正让能干事的人扛起党支部乡村振兴的大旗。”彭仁来说。
“逯寨村软弱涣散帽子该摘了!”任庆辉信心满满。
将“热心的人”纳入治理体系
高龙镇高崖村因伊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土崖而得名,更因“国保”兴福寺成焦点。
高崖村是偃师的明星村,有6200多口人,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治理好,发展后劲足。
高崖村党支部书记王宏超说:“乡村治理靠‘巧’更靠‘情’。”他最大的心得是:“让有本事的、热心的人一起参与乡村治理。”
退休教师王延军德高望重,被请出来做民调。十几年间,村子成了信访“三无村”,老王也成了全区调解“活招牌”,连法院、交警队都经常请他帮忙协调。
民以食为天。解决农村留守、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内容。
高崖村建起了养老中心,目前入住24人,吃住每月500元,虽然有村干部义务买菜,但厨师的1800元月工资必须出,养老中心入不敷出怎么办?
村“两委”把闲置的房子改造为“兴福礼堂”,建了能停200辆车的停车场,村里提供水电、餐具、桌椅板凳和场地。村里的红白事,村班子跑前跑后义务帮忙,村里老人过大寿,党支部书记又是送蛋糕,又是送匾送祝福。
“群众省了心、省了钱,也把心意捐给了养老中心。”王宏超说,一年多收到捐款超8万元。
在国外工作的村民王润回村办回门宴,直接捐出礼金2万元。她说:“我就希望咱村老人幸福、家乡更好!”
暖胃又暖心。如今,在高崖村,好媳妇、志愿者自带食材包饺子、陪老人,已成高崖一景。
“乡村治理好不好,就看群众笑不笑!高崖村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成效,生动地印证了让党的政策充满烟火气,让基层治理焕发出澎湃的生命力,考验的就是基层‘领头羊’的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彭仁来说,打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核心是汇聚人的力量,选好领头雁、培育生力军、用好热心人。
以“红格连心”激活多元共治
偃师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玉勋说,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激发多元活力。
近年,偃师区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创新实施“三在农家红格连心”行动,构建“总网格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体系,把全区242个村(社区)科学划分网格,成立了1773个网格党组织,“红格连心、干部示范、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干部、党员、志愿者全部下沉。
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在居住地参与基层治理是偃师区的创新之举。
偃师各社区网格指导员中有104名科级干部,微网格员中有616名党员干部。
这些党员干部都是通过偃师区委组织部倡导的“红格连心”行动,通过开发的小程序自觉自愿到自己所住的小区或者村(社区)担任网格指导员和微网格员的。
偃师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姬晓东,是高辛社区的14个网格指导员之一。
“高辛社区有6800户、2万多居民。通过‘红格连心’到社区报到的科级干部一共23名,最终通过社区和群众代表评议,我们选聘了14个网格指导员。”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瑞涛说。
姬晓东说:“自从我担任了网格指导员后,我晚饭后的锻炼时间基本成了小区的安检员,既锻炼了身体又服务了群众,我觉得挺好!”
党员干部下沉还不够,集众智、汇众力,治理才更高效。
在党员带头下,更多力量被激活:物业、老兵、志愿者纷纷加入,全区组建了2857个自治、自乐和志愿“三自”组织,定岗定责,响应诉求。截至目前,下沉干部已解决群众急难问题562件。
万千微光,汇聚成炬。在偃师,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已被全面激活,“红格”不仅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更是一座紧密连接党心与民心的桥梁,它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将组织阵地前移、服务力量下沉,党群关系在这张“红格”中愈发密切,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