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唐河人,谁曾会想到昔日“水涨庄稼淹,进城人作难”的河西滩涂土地,如今会变成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百鸟欢唱、游人如织的大花园。特别是座落在花香四溢四、琴瑟悠扬之中的古香古色的冯友兰纪念馆,更使这座占地1800余亩的友兰湿地公园有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雄浑、思想灵
作为唐河人,谁曾会想到昔日“水涨庄稼淹,进城人作难”的河西滩涂土地,如今会变成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百鸟欢唱、游人如织的大花园。特别是座落在花香四溢四、琴瑟悠扬之中的古香古色的冯友兰纪念馆,更使这座占地1800余亩的友兰湿地公园有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雄浑、思想灵魂的原宿、精神安逸的家园。冯友兰的哲学精髓时时不断迸发出催人奋发、善于哲思、勇于探索的精神动力与源泉。
我作为打造“友兰文化”名片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了打造的全过程,深感这张名片,凝结了许许多多有胆有识的领导与同志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2010年春夏之交,马哲宇同志从桐柏调任中共唐河县常委、宣传部长。我作为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的助手,对于他在工作上的思路深感既符合时代的大趋势,又具有前瞻性。他谈到桐柏成功开发的盘古文化、红色文化、淮源文化、佛教文化对桐柏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桐柏做法对唐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他多次要我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挖掘唐河文化资源,并率先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并让我拿出具体方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先在郑州召开一个唐河籍文化界名人座谈会,广泛征求各位乡亲对家乡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这年的7月中旬,由马哲宇带队,我和文化局长华金松等相关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郑州华云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老乡有: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张其华、马新朝,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陈涌泉,大河村网站站长秦勇,当代作家王子庆,民间收藏家吴金榜。夏挽群提交了《关于发展唐河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随想》,秦勇提交了《打造“千年古城”文化名片 ,让文化彩虹为唐河建设和发展增光添彩》,陈涌泉提交了《挖掘民间戏剧宝藏,为唐河经济建设增砖添瓦》。座谈会上,大家根据唐河实际从名人文化、旅游文化、姓氏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大家特别提出,要充分利用冯友兰这一世界级文化名人的重要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友兰故里”文化名片。回县后,我们迅速以书面形式向县领导汇报,县委遂之形成决议,下发了《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件,从此唐河的文化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8月初,南阳理工学院冯友兰研究会秘书长刘长城,到唐河详谈了想在南阳召开第九届全国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的想法。我觉得这是唐河打响友兰文化名片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就和刘长城直接面见马哲宇同志。马部长详细了解了需要准备的程序方案、参会专家学者的邀请、研讨文章的征集、大会发言者的确定以及会务后勤保障等相关情况后,当场决定:他迅速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报,让我们抓紧进行筹备。
说起在唐河县召开全国第九届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真有点“狼巴子吃天——无从下口”。因为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还没成立,以什么名义邀请各位学者专家呢?马部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要求我们用一周左右时间筹备成立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在宣传部同志们的积极努力下,经过昼夜奋战,从章程起草、会员拟定,到会议议程、大会报告等都一应俱全。8月13日下午3时,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在县人大会议室宣告成立。会议通过了研究会章程,选出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名片的第一道工序终于画上了句号。
如何让这个名片熠熠生辉,这就要巧着色彩、不停锻造,让名声四海远播。于是,我们着手筹备8月20~22日将在唐河县召开的全国第九届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说实话,从8月13日到8月20日用7天时间筹备一场全国性的研讨会,也太有点天方夜谭了。首先制定了研讨会的筹备方案,对研讨内容、会务安排、会场布置、会议筹备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先后成立了会务组、秘书组、宣传组、安保组、接待组。宣传部的同志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无论是每项任务交给哪个同志都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从来没有一个人有一点怨言。从会场布置、会务材料发放、专家学者食宿安排、市县领导的发言及顺序、摄像照相、纪念馆奠基仪式,到车辆调配等各项议程,马哲宇部长和我都是亲自把关,直到8月20日夜间12点,我最后又到唐商会馆看了会场布置,确认无误后,才回到家休息。
第二天上午,唐河西岸松软的滩涂上,彩旗猎猎,鼓乐声声,鞭炮齐鸣,我们感到冯友兰这张文化名片正开始在唐河大地上印制。上午8时,唐河县冯友兰纪念馆奠基典礼开始。会议由县委书记和学民主持,常务副县长刘明杰致辞,市领导郭庆之,北大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友兰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胡军先后讲话,冯友兰亲属冯振岐发言,随后各位领导为冯友兰纪念馆培土奠基。奠基仪式结束后,市县领导同与会60余位专家学者在唐商会馆门前合影留念。9点20分,第九届全国冯友兰哲学研讨会正式开幕。这次大会的研讨主题是“冯友兰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会议名称为“全国第九届冯友兰哲学研讨会”,主办单位为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中国冯友兰研究会、中共南阳市委员会、南阳市人民政府、南阳冯友兰研究会,承办单位为中共唐河县委员会、唐河县人民政府。会议开幕式由刘振山会长主持,市政府副市长张振强、唐河县委书记和学民致词,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许全兴致开幕词,中国冯友兰研究会秘书长胡军讲话,刘长城宣读宗璞、范鹏研究员发来的贺词,并简要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开幕式后,胡军秘书长主持全国第九届冯友兰哲学研讨会,武汉大学教授、冯学研究会专家李维武,黑龙江大学教授、冯友兰研究专家柴文华,中国现代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炯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田永青,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冯学专家徐仪明先后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层次地揭示了冯友兰哲学思想与现代哲学的深刻联系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面旗帜。通过专家们的精辟阐述,更证明冯友兰这个文化名片对唐河县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下午,大会分组讨论。5点半左右,组委会宣读了为建设好冯友兰纪念馆的倡议书,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炯华讲话并致闭幕词。
8月22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先后参观了冯友兰故居及故居沙盘模型、虎山水库、石柱山景区。下午,参加研讨会的冯学专家、学者离唐。
可以说,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的11月13日冯友兰纪念馆开馆,打造友兰故里文化名片的战斗真称得上是紧锣密鼓,一个接一个。仗仗打的激烈,回回声势浩大,异彩纷呈。作为一个参与者,要不是炙热的事业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宣传部全体同志的团结协作,仅有一个人是难以支撑和成功的。所以,县主要领导说,宣传部同志们是善于打硬仗,并且能打胜仗的战斗集体。
唐河承办的这场全国性研讨会刚结束不久,县冯友兰研究会又接到清华大学的邀请,于2010年11月20~21日参加“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冯友兰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
我与会长郑柏林、祁仪乡党委书记张瑞良在市冯友兰研究会会长刘振山带领下,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真是大家云集,宏论恣意。由我和王洛山、郑柏林名义撰写的《学友兰四种境界,兴唐河五厚新风》论文在大会上交流。大家对冯友兰家乡南阳、唐河兴起的研究冯友兰的热潮和唐河以友兰大道、友兰湿地公园、友兰高中的命名而营造氛围的做法,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大力赞扬。与会期间,我们还拜会了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并向他汇报了家乡的变化及对冯友兰先生的缅怀。与会者及宗璞先生对县委县政府打造友兰文化名片、弘扬友兰哲学精神的做法寄予厚望。宗璞特提出要将冯先生的部分相关实物、资料,照片捐献给家乡,以供后人瞻仰缅怀。关于参加这次会议的情况,我回县后迅速以冯友兰研究会的名义向县领导写了专题报告。其中根据会上专家学者提出的就进一步打造友兰文化名片,提升唐河文化软实力的建议进行了具体罗列。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恢复冯友兰先生故居,为海内外游人提供参观瞻仰的条件,让其感受到大家成长的环境与氛围。特别是通过故居的重修,祁仪东河治理后,完全可以申报文化名镇,也能带动祁仪古镇的旅游事业发展。祁仪当代出名人较多,李季、李文元等名人的故居,加以修缮,很有可能发展为江淮流流域有名的古村落代表,带动旅游业力量不容低估。二是提议借助友兰湿地公园建设,在哲圣路两旁建立世界100位哲学家塑像,并将他们的简介和哲学思想镌刻其上,使国内外游客只要来到友兰湿地公园,看到100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就等于读了一部哲学史。专家们说,如果唐河这样打造,就等于向全世界建造了一座哲学殿堂,这不但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堪称第一。三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拍摄《世纪哲人冯友兰》文献纪录片。该片的七集剧本已由中央电视台编导许进安撰写完毕,需用资金200万元。若拍摄制作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就是对打造友兰文化名片的最好的宣传。随后将其刻成光盘,用中英文对照向全世界发行,这是向海内外赠送的最宝贵的礼物,更是我们拿在手里的“友兰文化”名片。四是建议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后,再在唐河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县委县政府对专家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拍摄七集电视纪录片的资金,刘明杰任县委书记后就得到了落实。
如何让冯友兰这个文化名片造得出、拿得起、叫得响。马哲宇部长在做好这个名片上处处显示出大手笔。自2008年至2010年,一批批冯友兰的崇拜者先后组团到唐河深入友兰故里实地采访,了解冯友兰的生活、学习情况的人不少,其中有三五拨是想用拍电影的方式为唐河打造友兰文化名片。但是,不少人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所接触的、接待的,都很亢奋,满怀希望打响这个品牌。其中有几位热心朋友,将导演、演员都请进南阳,但终因赞助商因家人不愿意出资而搁浅,致使剧组人员在2009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冒着漫天雪花、饿着肚子离开了南阳的一家宾馆,电影《青年冯友兰》只有停止拍摄。
2010年10月,刘振山会长带着八一厂导演刘桐生、中国电影学院编剧莫雪峰到唐河,与马哲宇详细谈了电影《青年冯友兰》拍摄过程中的坎坷曲折。作为冯友兰的故乡,刘导演和莫老师是为唐河打造名片,应该说是唐河人民求之不得的事。马哲宇部长随即说这是大事,需向县主要领导汇报后再定。县主要领导很快答复:我们要大力支持剧组在唐河拍摄,期间的接待、住宿、车辆,凡唐河力所能及办得到的都给予全力保障。刘导演和莫老师听到这一信息也喜出望外。因为把《青年冯友兰》从剧本变成电影,他俩几乎花费十年的心血。在经过近两个月的选演员、选场地、租道具等工作后,决定在2010年12月25日在唐河开机。
马部长又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我。我仍是老办法,先召开相关单位及乡镇的协调会,提出祁仪、郭滩等乡镇根据导演要求需做好哪些工作,宣传部根据任务把有关人员分成前方组和后方组。前方组负责现场与乡镇的对接协调,后方组保障住宿、车辆调配、安全保护并及时把饭菜送到拍摄现场,保证拍摄人员吃热、吃饱、吃好、吃卫生。
开机仪式在唐河县行政中心大会议室举行,马部长主持,南阳市副市长冯晓仙、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凌出席并讲话,宗璞特意发来贺电。开机仪式上,市、县领导与剧组人员共同为电影开机揭幕。当日上午,剧组就在县城文笔峰等地取景拍摄,从导演、编剧到演员,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神,真是令人感动不已。一个镜头,哪怕有一点瑕疵他们就推倒重来。在郭滩柴湾拍摄冯友兰父亲灵柩回乡一场戏,连续几天演员们冒着刺骨凛冽的溜河风,踏着咔嚓咔嚓的薄冰,一大早就来到码头上。唐河河水由于是冬季细细流淌,迟迟无法满足行船的需要,无奈我请示县主要领导打开唐河橡胶坝放水支援。水利局长秦建生不但放水支持,而且又派来大型挖沙机,筑沙挡水。从晚上10点钟到第二天下午,橡胶坝的水终于流到了拍摄区域,经过一番艰辛的忙碌,总算完成了唐河码头的拍戏任务。后来在祁仪乡领导的支持下,在石柱山下完成了冯友兰上坟祭父一场戏。《青年冯友兰》整个电影在唐河拍了三场戏,而让冯友兰这个名片响遍了全世界。该片被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文明委列入青少年素质教育励志片。目前已在网络上播放达3000余场次。
当龙腾的步伐在唐河大地刚刚迈走脚步之时,蛇年的新气象便纷至沓来。冯友兰纪念馆在宛东建筑公司工人们夜以继日的奋战中,一座座房基出土,一个个院落形成。负责指挥建设冯友兰纪念馆的副县长朱全富同志,在这年春季升任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纪念馆展厅本应由宛东公司负责布置设计,但由于没有专门人才,相关单位都无力接受编写布展大纲的重任。就在这关键时候,县领导又决定把任务交给宣传部。朱全富部长干事果断,他布置工作,对下属从来都是充分信任,放手干好。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把布展大纲的任务交给了我。说实在的,我连系统的展览也没见过,更不说布展的设计了。接受任务的当晚我睡在床上可以说是反复辗转,一夜难以入眠。这个责任太大了、太重了,但既然接受了任务就一定要下决心干好。于是,我第二天找到原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赵志敏老大哥,详细探讨了冯友兰纪念馆的布展设计问题。志敏兄懂美术设计,有文字功底,善收集保管各种历史资料,做什么事都是细致认真的人。只要接受了任务,从来都是按时完成,精益求精的精神超过了人的想象。他在北京与儿女们相聚的时间里,先后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纪念馆。他向我介绍了国家博物馆布展情况,特别对《复兴之路》的布展,他谈起来绘声绘色。我们把冯友兰纪念馆设计图纸找来,具体了解冯友兰故居的院落分布情况,然后规划设计布展内容。我俩大致经过一个星期商议,拿出了展厅的布置方案。特别是设计《世纪哲人冯友兰》展厅,我们手头没有任何资料,正在发愁时,我突然想到2006年一次在县大会堂开会休息时,王经理向我展示过一本《世纪哲人冯友兰》画册,但王经理已不在唐河。我向志敏老兄提供了这一线索,他从网上查到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联系,出版社3天就把书邮寄到了唐河。我们用十几天时间拿出了整个馆详尽的布展大纲。朱部长拿到县委常委会上,县领导都没有提出异议,紧接着交由北京的一家布展公司制作。我们把展厅版面设计喷绘出成长卷请和书记阅示。和学民书记看后连连赞赏,称速度快、效果好。在冯友兰纪念馆建设及布展的过程中,朱部长天天稳步有序地整体推进,所以,县委县政府领导在项目推进汇报会上,冯友兰纪念馆的工作每次都是受到表扬。直到确定2011年11月13日举办唐河县友兰湿地公园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庆典、纪念冯友兰诞辰116周年座谈会,整个工作都是紧锣密鼓,有条不紊,有声有色。
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庆典活动中,我具体承担了九项任务,一是中央和省市领导嘉宾的邀请;二是文字材料的准备;三是各种证件的制作和发放;四是书画展的布展;五是客人的车票办理;六是礼品的制作;七是宣传材料的制作;八是工作方案制定;九是对纪念馆顺利布展的协助工作等。在这九项中礼品方面,我和志敏兄精心制作了《冯友兰与唐河》画册,而最难的是中央和省、市领导邀请。因为,高层的领导我从没接触过,好在是中央电视台编导许进安是桐寨铺人,他不断回家乡,为拍摄《世纪哲人冯友兰》文献纪录片,他上下奔波,不辞辛苦。为了能在开馆当日播放《世纪哲人冯友兰》,他二话没说,自费10万多元,加班加点请配音,搞制作。利用半月时间,把5年采访的珍贵视频资料,精编成20分钟的专题片,为当日开馆增添不少光彩。我们到北京之后,他又是亲自带着我和郑柏林找老乡发请柬,到清华、北大找校领导说来意,明心情,诚心相邀,感动大家。这次邀请到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海协会副会长王富卿,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张汉兴,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社科部部长李强,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陈占国等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36人,使当日的落成典礼隆重热烈,气势恢宏,充分的展示了唐河大县雄风光彩。至此,一张印着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名字的固定文化名片牢牢扎根于唐河大地,矗立在世人的心中。
2011年12月上旬,我从副部长的位置上转岗,继而被县冯友兰纪念馆聘请为名誉馆长,志敏兄被聘为馆员。我俩在馆里的3年,始终秉持一条原则,踏踏实实干点事,认认真真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我俩牢记这样几句话:父母给副好身体,寒窗十年苦学习。满脑装的是汉字,要是不用太可惜。所以,我们从进馆那天起,就觉得到纪念馆应当真正把余热发挥好。县委县政府已把冯友兰这个固定名片树起来了,我们要把冯友兰这个流动的名片打造好。于是,我们根据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在了解了冯台异(冯友兰之父)这一门的情况的基础上,想进一步了解冯云异、冯汉异这两门的后人们都有什么建树的意愿,我和志敏兄商议编写一本《冯友兰的前辈与后人们》的书,可满足游客的要求。我们把此意见向邓传宝局长、王纪东馆长作了汇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之后,我先把想法告诉宗璞、钟潮等冯氏族人,她们大力支持并提供众族人的联系方式。我以名誉馆长名义向海外冯氏族人发去电子邮件,寻求他们提供资料支持。经过大致4个月的书信来往,所需材料基本齐全。又经过志敏几个月的辛勤整理编辑,样本搞出来了,传宝局长、纪东馆长看后给予高度赞赏,当即决定以内资书号印刷出书。该书邮寄到世界各地冯氏族人后,纷纷发来邮件,赞扬声不绝于耳,对纪念馆如此重视开发挖掘冯友兰文化资源给以高度评价。
在完成这本书后,志敏兄俺俩真有点如释重负。但是回头一想,这仍不是终点站,可是下一步作啥呢?我俩想到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上说“我们这一门有一种作诗的家风”,但这些诗集因年代久远很少有人见过、读过。于是,我们决定编辑《冯友兰家族诗词集》,随即就到冯钟俊老师家、县图书馆寻找这些诗集,又向宗璞、钟潮等报告构想。由于冯氏族人大家多,诗词肯定更多。所以,征集的范围仅限于冯友兰祖父辈、父辈和“兰”字辈。这一计划给王纪东馆长一汇报,立即得到大力支持。又经过几个月苦战,清样交给了王馆长。志敏兄俺俩走在湿地公园的哲圣路上,心里喜滋滋的,感到邓局长、王馆长真是干大事的人,有这样的好局长好馆长支持,干啥都会成功。但我们仍感到意欲未尽。俺俩想到,这些年来冯氏族人不断回乡探亲,说明他们对故乡的挚爱之深,决定再编一本《冯友兰家族故乡情》。思路一打开,材料就滚滚而来。我又向世界各地冯氏族人发邮件,很快得到他们的响应,纷纷撰稿给我们。6个月后,材料收集告一段落。志敏兄又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把一篇篇文章字斟句酌,一幅幅照片精挑细选,一遍遍地校对,一次次地印制清样,累得他腰酸腿疼。他是个急活人,干不完犹如在心里压着东西,就是放不下。我多次拿冯友兰的话劝他,不要急,慢慢来。俺俩就是这样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取长补短,商商量量把一个个计划变成了现实。当这本书的清样摆放在王纪东馆长面前时,他又一次笑了,连连说好,并让我们找个正规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我们把原来的《冯友兰的前辈与后人们》一书更名为《冯友兰家族人物谱》,于是,由《冯友兰家族人物谱》《冯友兰家族诗词集》《冯友兰家族故乡情》三本书组成的“冯友兰家族文化丛书”,在邓传宝局长、王纪东馆长鼎力支持下,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至此,一张会流动的冯友兰文化名片开始飘向世界。
来源:头号英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