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项目原址曾是高炉厂区,如今则在上海的减碳战略中承担着关键角色。通过产业转型与减少填埋,该设施每年可减少超过300万吨的碳排放。这一新中心在探索循环经济的同时,也展示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如何演变为可持续的城市地标。
© Derryck Menere
该项目原址曾是高炉厂区,如今则在上海的减碳战略中承担着关键角色。通过产业转型与减少填埋,该设施每年可减少超过300万吨的碳排放。这一新中心在探索循环经济的同时,也展示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如何演变为可持续的城市地标。
感谢 BAM对gooood的分享
上海在可持续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新落成的宝山垃圾焚烧发电中心由BAM设计,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的电厂。该项目原址曾是高炉厂区,如今则在上海的减碳战略中承担着关键角色。通过产业转型与减少填埋,该设施每年可减少超过300万吨的碳排放。这一新中心在探索循环经济的同时,也展示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如何演变为可持续的城市地标。
项目概览© Derryck Menere
宏伟的夜景© Derryck Menere
该综合体占地12.8万平方米,包含两项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发电装置与厌氧消化系统。日处理能力分别为3000吨干垃圾与8000吨有机垃圾。尽管体量庞大,BAM设计团队却避免了现代工业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棚屋”模式,而是采用伪装与融合的设计策略,即建筑与景观相结合,并叠加包括“垃圾博物馆”和多样化休闲设施在内的公共功能。该策略将这座原本单一的工业设施,塑造为一处充满活力的教育科普目的地,也是一处建筑景观交汇的新型城市地标。
场地原貌© BAM
新型城市地标© Derryck Menere
BAM设计团队将项目内更大范围的工业场地构想为一片城市公园,并将其“抬升”,以容纳各类建筑。建筑外壳则被设计为多孔的地质形态,其屋顶设有大面积开口以满足消防安全需求,这也使其整体并非完全封闭。从远处看,建筑呈现出山体般的巨大存在,而从内部观之,却更像是一层地质外壳。屋顶之上铺设了4公顷的绿色公园,既为公众提供休闲与教育场所,同时掩映着下方的工业功能。整体设计打破了传统工业建筑的单一性,模糊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
“抬升”场地 © BAM
项目鸟瞰© Beidouxing
山体般的建筑© Derryck Menere
在游客入口广场,富有图案感的结构从工业立面中生长而出,形成一片“微型城市”,其中容纳了展览与休闲空间。参观者由此进入 “垃圾博物馆”,开启一段从自然历史到垃圾能源化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立面概念模型© BAM
游客入口广场© Derryck Menere
工业立面© Derryck Menere
“微型城市”© Derryck Menere
通透的建筑立面© Derryck Menere
立面细部© Derryck Menere
通过公众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垃圾博物馆”以“垃圾的故事”为叙事主线,通过一系列主题化的沉浸环境向公众与学生群体展开教育。设计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使得参观者在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邂逅恐龙、探索化石燃料的诞生、经历工业革命,以及塑料与半导体的发明。随着参观的推进,观众逐渐直面垃圾问题的巨大规模,同时也受到启发去思考自己在应对垃圾挑战中所承担的角色。
沉浸式的环境(概念图)© BAM
继续参观之旅,垃圾能源化体验馆为参观者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垃圾处理关键环节的机会,包括抓斗操作、控制室运行、焚烧、袋式除尘和涡轮机运作。在涡轮机房,一场电影式的沉浸体验演绎了“垃圾的故事”,鲜活呈现工厂内部的运转过程。参观的最后一站则是4公顷的屋顶绿色公园,通过屋顶峡谷般的开口,人们得以再次窥见下方运转的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能源化体验之旅(概念图)© BAM
宝山垃圾焚烧发电中心通过整合垃圾焚烧发电与厌氧消化两大设施,在垃圾处理方面实现了一次创新性的飞跃。这种整合也使垃圾能够被高效处理,有机物被转化为沼气,用于多样化的应用,而非有机垃圾则通过焚烧产生电力。这种双重路径不仅提升了能源回收效率,还通过最大化资源利用与最小化废弃物,支持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虽然在现有可持续性标准下,将附加材料与资源整合(如维持屋顶公园)可能显得具有挑战,但BAM设计团队的愿景是将该项目定位为一种过渡性的“原型”。这是一个探索如何在城市核心区整合工业设施的实验性步骤,为未来绿色技术奠定基础,并助力上海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碳中和的愿景© BAM
将安全且清洁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引入城市核心,是推动垃圾管理范式转变的关键。这需要重塑公众认知,以克服“邻避效应” 所带来的社会抵触。最终目标是向循环经济转型,在这种模式下,垃圾能源化技术本身终将过时,而建筑则会转型为公共市民空间。在此意义上,宝山项目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将垃圾转化为能源,并重塑公众对垃圾认知的城市地标。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BAM
剖面图与平面布局图© BAM
立面图© BAM
Technical sheet
Year Completed: 2025
Location: Shanghai, China
Client: Baojinggang
Year: 2019-2025
Scope: Lead Architecture Design, Lead Landscape Design, Masterplanning
Status: Complete
Planning Area: 355,000 m²
Architecture Size: 128,000 m²
Landscape Area: 110,000 m²
Dry Waste Capacity: 3,000 tons/day
Organic Waste Capacity: 8,000 tons/day
Collaborators: BAM (Architecture, Landscape, Masterplanning); ARUP (Structural and Fire Consulting); Hyder (Façade Consultant); Wuzhou (Facilities).
Photographer: Derryck Menere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来源:gooood谷德设计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