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沈雁冰,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然而,他的另一个名字矛盾,却是如雷贯耳。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特意找到沈雁冰,请他担任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
前言
说起沈雁冰,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然而,他的另一个名字矛盾,却是如雷贯耳。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特意找到沈雁冰,请他担任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
然而,沈雁冰却显得十分为难。因为在他的心里,更喜欢专心搞创作……
毛主席:雁冰,第一任文化部长非你莫属
1949年10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就任了政务院总理后,周恩来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各部门的机构组织起来,并迅速将各部门的部长人选确定下来。为此,周恩来总理做了大量工作。
在确定文化部部长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进行了细致的甄选,最终认为沈雁冰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选。
于是,周恩来总理找到沈雁冰,对他说:“雁冰,我受命组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准备任命你为文化部长,特向你征求意见。”
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话,沈雁冰感觉到有些突然。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让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见沈雁冰愣在那里没有说话,周恩来总理没有着急劝说,而是耐心地等待着他的答复。
过了一会儿,沈雁冰才说:“总理,我一向都是搞创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活可以安定下来了,我不想当部长,只希望继续从事创作。”
对于沈雁冰的说法,周恩来总理是理解的,也不好勉强,便说:“你说的有道理,但还是请你再考虑一下。”
随后,周恩来总理经过认真思考,还是觉得沈雁冰出任文化部部长一职比较合适,便决定向毛主席求助。
10月13日,沈雁冰正在工作,突然见到了周恩来总理派来接他的工作人员,便跟随来人一起前往中南海颐年堂。
刚进门,沈雁冰便看见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于是,沈雁冰赶紧走上前去,紧握着毛主席伸出来的手,互相作了问候,又和周恩来总理握手问候。接着,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请沈雁冰坐了下来。
沈雁冰刚坐定,周恩来总理便用商量的口吻,对他说:“在人事安排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所以,请你来商量。”
这时,毛主席也看着沈雁冰,微笑着说:“我跟恩来商量过了,还是请你出任文化部长。”
紧接着,毛主席又亲切地说:“雁冰,文化部长这把交椅,是好多人想坐的,只是我们不放心,你是中外知名的大作家,这第一任文化部长,非你莫属啊!所以想请你出来。”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时沈雁冰的身份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
听了毛主席的话,沈雁冰还想再婉拒一下,便说:“那为何不请郭老担任呢?”
沈雁冰口中的郭老,指的是郭沫若。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份资历,还是办事能力,郭沫若担任文化部部长这一职务,都是非常合适的。因此,在听到毛主席的话后,才会提出由郭沫若来担任此职。
对于沈雁冰的婉拒,毛主席是听出来的,他并没有因此而不悦,而是耐心地向沈雁冰解释说:“郭老是可以的,但他已经担任了两个职务,一个是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一个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再要他兼任文化部部长,顾不过来。”
见毛主席这样信任自己,沈雁冰也不好再说什么,便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任职之后,沈雁冰虽然也十分喜欢创作,但还是以文化部部长的工作为主,在工作之余,才会潜心创作。
虽然,此时的沈雁冰是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着文化部部长。但在事实上,他只是不是名义上的共产党员,而在他的心里是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对此,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1896年7月4日,沈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所以,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雁冰。”
1921年,在上海时,沈雁冰便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预备组织,也就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2年,沈雁冰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那时候,沈雁冰经常从事秘密活动,还担任过上海地下党组织和直属中央机关的联络员。
在为党工作的期间,沈雁冰先后认识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士。沈雁冰与毛主席的相识的时间是1926年。
那时候,在组织的派遣下,沈雁冰离开上海,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而毛主席恰好担任着国民党的宣传部代部长。
在交流的过程中,毛主席对沈雁冰很有好感,尤其是沈雁冰对《红楼梦》等历史经典著作的见解,和毛主席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此外,毛主席对沈雁冰的书法也特别欣赏。沈雁冰也对毛主席的狂草书法十分佩服。
在广州期间,沈雁冰和毛主席曾经有过同处一室的机会。那时候,两人在夜里谈论了许多,谈论的话题不仅涉及了文学和书法,还涉及到了国家大事。
听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前景的看法,沈雁冰感觉茅塞顿开,对革命的前途更加坚信了。从此,沈雁冰和毛主席结下了长久的革命友谊。
1927年7月,沈雁冰奉命前往江西,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然而,在沈雁冰于7月23日赶到江西九江的时候,当地的国民党已经将前往南昌的铁路破坏,致使沈雁冰错过了参加南昌起义的机会。
后来,南昌起义失利,沈雁冰在寻找党组织的过程中,得了严重的腹泻,不得不在庐山上养病。
病情好转后,沈雁冰立即前往南昌,却发现周恩来总理等南昌起义的部队已经不知去向了。就此,沈雁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络。
那段时间,沈雁冰先后完成了《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后来,国内的革命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沈雁冰只好决定到日本暂避,待机回国继续参加革命。
期间,沈雁冰又创作了长篇小说《虹》(未完),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沈雁冰从日本归国,在上海担任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执行书记。
期间,沈雁冰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文学作品。
1938年,沈雁冰来到武汉,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周恩来。见面后,沈雁冰向周恩来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尽快前往延安,与毛主席见面。对此,周恩来表示理解,积极联系。但最终由于其他原因,沈雁冰未能达成所愿。
1939年,沈雁冰在新疆学院担任了教员,后又担任了新疆文化协会委长。
1940年,沈雁冰终于得到机会,怀着热切的愿望,来到延安。
得知沈雁冰来到延安后,毛主席非常高兴,先后两次接见了他。期间,沈雁冰向毛主席讲述了他在南昌起义时与党失去联系的那段经历,并向毛主席提到了希望尽快回复党组织关系的意向。
听了沈雁冰的话,毛主席对他的想法表示理解,但还是对他说:“对于你希望恢复组织关系,我们是表示欢迎的。但是,这个问题,你最好和恩来同志先谈一谈。”
后来,在和沈雁冰谈话的时候,周恩来考虑到当时的革命需要,便建议他最好暂时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在重庆为党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党的事业。
周恩来说完后,沈雁冰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很快便前往重庆,开始为党工作。后来,重庆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沈雁冰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和一些民主人士前往香港,在那里领导抗日救援和募捐工作。
那段时间,毛主席十分关心沈雁冰的情况,特意给他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里,毛主席写道:
“雁冰兄:别去忽又好几年了,听说近来多病,不知好一些否?回想在延安时,畅谈时间不多,未能多获教益,时以为憾。很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敬祝健康!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虽然一直没有恢复党的组织关系的合适时机,但沈雁冰从来没有因此后心生抱怨。就这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还是一个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
任职期间,考虑到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文化部部长更有利于党的事业,沈雁冰便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再也没有向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主动提起恢复组织关系的事情,而是一直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积极参加党的工作。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弥留之际,沈雁冰忽然郑重向党中央提出了入党的请求,作为他人生的最后遗愿。那天,沈雁冰动情地说:“我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至死不变,这时提出入党,就不存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我分享党荣誉的问题了。”
听了沈雁冰的话,在场的人都十分动容,才知道了这么多年在他的心中独自承受了太多。因此,大家都为沈老的崇高品德,表示由衷崇敬。
后来,在为沈雁冰举行的追悼会上,正式宣布了党中央的决定:“根据沈雁冰同志的遗言,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至此,沈雁冰正式回到了党的温暖怀抱。
来源:急速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