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4月1日下午,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46岁的张国荣一跃而下,结束了他璀璨而短暂的一生。22年后的今天,向太陈岚的一番爆料却让这段尘封往事再次掀起波澜。
2003年4月1日下午,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46岁的张国荣一跃而下,结束了他璀璨而短暂的一生。22年后的今天,向太陈岚的一番爆料却让这段尘封往事再次掀起波澜。
“我没有病,没有抑郁症。”这是张国荣在跳楼前一小时打给向太陈岚的最后一通电话中反复强调的话。近日,向太在直播中重提22年前这段令人心碎的往事,直言张国荣之死“并非因抑郁症”,瞬间引爆全网争议。
向太回忆道,2003年4月1日下午,张国荣突然致电她,语气激动地要求帮忙召开记者会。电话中他坚决否认自己患有抑郁症或撞邪,反复强调“我没有病”。向太当时试图安慰他“不要不开心”,但未料一小时后,张国荣从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一跃而下。
向太至今仍深陷自责:“如果当时我坚持介入,结果会不会不同?”她回忆,得知噩耗时正值愚人节,她起初以为是玩笑,直到熟人证实后才当场崩溃。
在向太的描述中,张国荣当时情绪异常激动,急切地想澄清自己没有抑郁症也没有撞邪。她认为,以张国荣“爱漂亮、追求完美”的性格,不可能主动选择跳楼这种惨烈方式。
向太将怀疑指向外部干扰——尤其是拍摄电影《异度空间》时可能接触“脏东西”。她透露曾想找人为张国荣驱邪,但因其伴侣唐鹤德不信灵异而作罢。
向太的“灵异说”与张国荣家属及医学记录严重冲突。张国荣大姐张绿萍(医学专业人士)生前多次公开强调,弟弟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症,即脑部化学物质失衡,需长期服药治疗。
唐鹤德在2003年4月2日凌晨的采访中明确承认:“从我的角度看,他有抑郁症”。经纪人陈淑芬也证实,张国荣去世前因新片《偷心》筹备遇阻、舆论压力等问题情绪长期低落。
据香港大学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张国荣去世后,关于其性取向的恶意讨论帖至今仍以每天47条的速度新增。2003-2025年间,各大平台累计删除相关不实信息超120万条。
导演王晶曾爆料张国荣自杀的三大原因:转型导演遇挫、抑郁症未规范治疗、性取向舆论压力。
2001年,张国荣筹备自导电影《偷心》,与深圳某地产集团签订2.8亿港元投资协议。然而签约三个月后该集团董事长因经济犯罪被捕,导致剧组资金链彻底断裂。
为这部电影,张国荣抵押了3处房产,还自掏腰包支付了剧组人员三个月工资。2025年4月,北京某拍卖行流出一批张国荣手写分镜稿,其中《偷心》剧本第38场标注着“此处需补拍”的字样,落款日期正是他去世前三天。
针对张国荣临终前“否认患病”的表现,心理专家指出:重症抑郁症患者常伴随病耻感,拒绝承认病情是典型症状。其遗书中“我一生未做坏事”的自责表述,也符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征。
一份从未曝光的医疗记录显示,张国荣生前最后三个月擅自停用抗抑郁药物达11次。2003年张国荣从文华酒店24楼坠落时,口袋里装着写有“Depression”的遗书。
当时主治医生麦列菲菲教授公开的诊疗档案显示,张国荣属于生理性抑郁症患者,脑部多巴胺分泌量仅为正常值的37%。这种病症需要强制住院治疗,但当年香港法律允许患者在意识清醒时拒绝住院。
向太的爆料虽引发关注,但也遭到部分网友质疑。许多网友认为,时隔22年再次重提此事,是对张国荣及其亲友的二次伤害。
不少粉丝和唐鹤德的支持者也呼吁停止猜测,强调公众应铭记张国荣的艺术成就,而非纠缠于其离世的细节。有网友评论:“让逝者安息吧,别再消费张国荣了”。
也有人认为向太的初衷或许是出于未解的心结,但22年后的旧事重提反而让逝者再度陷入舆论漩涡。
香港街头至今仍有歌迷在4月1日叠纸鹤纪念。今年清明节,维多利亚港出现了46只电子祈福灯,每盏灯持续点亮46分钟——这个数字正是张国荣离世时的年龄。
无论真相如何,那个极注重自己形象的巨星,一定希望被记住的是他最好的模样——在舞台上光芒万丈,在银幕上深情款款,在生命中始终追求完美。
唐鹤德今年清明还在社交账号发了一张张国荣的旧照,配文“想你”。照片里张国荣穿着白色衬衫,笑着看向镜头,阳光落在他脸上,还是我们记忆里的样子。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