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成年人中有超过15%的人群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成年人中有超过15%的人群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
其中一部分患者在接受全面肠镜检查后,仍查不出明确的病因。
这类现象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医学上称之为“功能性胃肠疾病”,最典型的就是肠易激综合征。
对于很多患者而言,听到“肠镜正常”往往意味着“没事”,但事实上,功能性疾病并非无病,而是疾病的表现形式并未在结构层面显现。
就像一台电脑,外壳完好却频繁死机,问题可能出在“系统”上,而不是“硬件”。
腹泻的本质,是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性状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腹泻定义为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质稀薄者。
但在临床实践中,更强调持续的时间、频率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20版)》,如果腹泻持续超过4周,且无法通过常规检查发现器质性病变,就要高度怀疑功能性肠病。
这类疾病,多源于肠道动力、肠道菌群失调、肠-脑轴紊乱等多种机制。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证据、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病学》2021年刊载的一项全球研究指出,功能性胃肠病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达23%,尤其在东亚地区,因饮食、压力、节奏等因素,患病率更高。
这些患者在肠镜检查中,肠道结构完全正常,却反复腹泻、腹痛、腹胀,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
常用的西药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治疗效果时好时坏。这正是因为功能性腹泻的根源,不在“肠”,而在“系统”。
肠-脑轴(Gut-Brain Axis),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它描述的是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行双向调节的复杂网络。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澍田教授指出,很多功能性肠病患者,实质上是情绪、压力等因素通过神经系统影响了肠道功能。
肠道并非只是消化器官,它拥有超过1亿个神经元,被称为“第二大脑”。当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状态时,肠道神经敏感性增强,容易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
人体肠道内有超过1000种、总数达100万亿的细菌,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中山大学消化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功能性腹泻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减少、产气菌增多的现象。
2020年《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刊登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肠道微生物不仅参与食物分解,还调节免疫、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菌群的紊乱,等于打乱了肠道的“节奏”,导致腹泻反复。
1. 诊断明确是关键:需排除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乳糖不耐受等。
2. 药物选择需个体化:肠道动力调节类如匹维溴铵、抗抑郁类如多塞平,均有研究报告其在IBS-D(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有效。
3. 心理干预不可忽视:2021年《中华消化杂志》刊文指出,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功能性腹泻有显著疗效。
中医学认为,腹泻多因脾虚、肝郁、湿热等因素。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李长松教授指出,“脾为后天之本”,调养脾气在功能性腹泻治疗中举足轻重。
常用中药组合包括:
四神汤:用于脾肾阳虚型腹泻,含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等,具有温肾固肠之效。
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虚湿盛型,适合长期腹泻伴疲乏、食欲差者。
柴胡疏肝散:用于肝郁气滞型腹泻,调畅肝气,缓解紧张焦虑。
1. 避免寒凉刺激:冷饮、生冷瓜果、油炸辛辣食品应少食,防止刺激肠道。
2. 规律作息,减压减负:保持作息规律、适量运动、心理放松,可有效缓解症状。
3. 益生菌补充: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有积极作用。2022年《Gut Microbes》刊文指出,连续服用8周益生菌可显著改善IBS症状。
4. 饮食日记记录触发因素:通过记录饮食与症状变化,识别个体敏感食物,有助于制定个人化饮食方案。
“无法治愈”并非“无法控制”。功能性腹泻虽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通过多学科联合、持续管理、个体化干预,可以将症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正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段丽萍教授所言:“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目标,不是消灭症状,而是恢复生活质量。”
持续腹泻超过一个月,应主动就医,做功能性评估,而非仅依赖肠镜结果。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适当运动、冥想、太极均有助于调节肠-脑轴。
尝试中西医结合疗法,特别是体质偏寒者,可选择中药调理。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民间偏方”误导,尤其不明成分的保健品使用需谨慎。
定期复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尤其是症状变化记录和用药记录。
腹泻并非小事,背后可能藏着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面对“肠镜正常但腹泻频繁”的情况,需从“全人医学”角度重新审视,重视情绪、菌群、饮食、生活方式等多维因素。
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药物治疗,而是持之以恒的生活管理。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启发,让身体和心灵一起“通畅无阻”。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20版)》
3. 张澍田.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访谈资料
4. 李长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作《中医消化病临床实践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