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居婆婆省吃俭用40年,临终交给我一个布袋,打开后全村人都哭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09:46 1

摘要:婆婆走得很安详,手里攥着那个灰布袋,指甲缝里还有昨天剥蒜的痕迹。我不明白一个人怎么能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一个布袋。

她走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三月的雨,凉丝丝的,却不冷。

婆婆走得很安详,手里攥着那个灰布袋,指甲缝里还有昨天剥蒜的痕迹。我不明白一个人怎么能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一个布袋。

我叫李梅,今年四十二岁,在我们石灰村,这个年纪不算年轻了。十八年前,我嫁给了张家的儿子,从此多了个婆婆。那时候村里人都说我运气好,嫁进了个”单位人家”,公公是县里供销社的,在城里有套房子。可惜好景不长,婚后第三年,公公突发脑溢血走了,没两年,丈夫又出了车祸。

日子就这么戛然而止了,像村口那棵被雷劈过的槐树,半边枯死,半边顽强地长着新绿。

往后的日子,就剩我和婆婆相依为命。最初几年,我想过离开。村里不少人劝我:“你还年轻,再找个人家吧,何必守着个老太婆。”城里的亲戚也来劝我,说可以帮我介绍对象。

那时候,我心里也犹豫过。婆婆似乎看出来了,有天晚上,她突然对我说:“梅子,你要是想走,我不拦你。”

她坐在那张缺了一条腿、用砖头垫着的旧木凳上,借着昏黄的灯光补袜子。那双手,粗糙得像树皮。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哭了,说:“妈,我不走。”

就这样,我留了下来。

婆婆是个勤快人,从不肯闲着。院子里种了一小片菜地,黄瓜、茄子、辣椒,四季不断。屋后还养了十来只鸡,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喂食。她总说:“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鸡蛋可以卖点钱贴补家用。”

日子虽然清苦,但也算过得去。村里人都说张家婆媳关系好,羡慕得很。其实只有我知道,婆婆有个怪癖——极度节俭,到了几乎病态的地步。

她舍不得买新衣服,身上穿的永远是打了补丁的旧衣裳。我给她买的新毛衣,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说留着过年穿。家里的肥皂用到只剩薄薄一片,她也不肯丢,非得贴在新肥皂上用完不可。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几乎不舍得吃肉。每逢过年过节,我买回来的肉,她总是说:“你吃,你吃,我吃素就好。”次数多了,我也习惯了她的这种”怪脾气”。

村里人背后议论她是”铁公鸡”、“守财奴”。我知道婆婆听见了这些话,但她从不辩解,只是笑笑。

有时候,深夜里我起来上厕所,会看见婆婆坐在灯下缝缝补补,旁边放着那个灰布袋。每当我问起那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她总是笑着说:“没啥,就些零碎东西。”

就这样,年复一年,我和婆婆相依为命地生活着。我在县城找了份工作,每天骑摩托车往返四十多公里。婆婆则守着这个破旧的小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去年冬天,婆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劝她去医院检查,她总说不碍事,休息几天就好了。等到实在扛不住了,去县医院一查,已经是肺癌晚期。

医生说最多还有三个月。

我哭得昏天黑地,婆婆却很平静,只是叹了口气说:“命该如此,别折腾了,咱回家吧。”

回到家,婆婆的精神似乎好了些。她开始整理屋子,翻箱倒柜,像是要把积攒了一辈子的东西理出个头绪来。

有天晚上,婆婆突然对我说:“梅子,我这辈子欠你的。”

我赶紧说:“妈,您别这么说,这么多年,要不是您,我早就被生活打垮了。”

婆婆摇摇头,眼里泛着泪光:“我欠的,会还的。”

我不明白她的意思,只当是病中胡话。

直到那个雨天,婆婆躺在床上,气若游丝,她招手让我过去,艰难地从被窝里掏出那个灰布袋,塞到我手里,颤抖着说:“这是给你的…打开看看…”

我不忍心在这时候违背她,就在床边打开了布袋。

里面是一叠叠用报纸包着的钱,还有几本存折。

我愣住了。

婆婆用尽最后的力气说:“这是…四十年…省下的…全给你…你的命不该这么苦…”

说完,婆婆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

葬礼那天,我才仔细清点了布袋里的东西。总共三十二万现金,加上存折里的钱,一共六十八万零五百二十元。

我坐在地上,泪如雨下。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农村老太太,省吃俭用几十年,攒下的全部身家。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她宁愿吃百家饭,也不愿意多花一分钱;为什么她的毛衣补了又补;为什么她总是把别人送的好东西收起来不用。

在一张泛黄的纸条上,婆婆写道:“梅子,这些钱是给你攒的。你命苦,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我没法给你找个好人家,只能给你攒点钱,让你今后的日子好过些。”

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写成的。

我把这事告诉了村长,不知怎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都来看我,看到那一堆钱和存折,都惊呆了。

老刘婶子说:“我以前还笑话你婆婆抠门,原来她…”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村里那些年轻人,那些曾经嘲笑过婆婆穿得破破烂烂的年轻人,也都沉默了。

葬礼过后的第七天,我决定做一件事。我用婆婆留下的钱,在村里办了个”张老太助学金”,专门资助村里和周边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开办仪式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当村长宣布这个消息时,乡亲们都哭了。他们终于明白,那个被他们嘲笑了大半辈子的”守财奴”老太太,攒钱的目的是什么。

我在婆婆的墓前,放了她最爱吃但舍不得吃的糖三角。那是五块钱一斤的”奢侈品”,婆婆生前从来舍不得买。

风吹过麦田,带着初夏的气息。我仿佛看见婆婆站在田埂上,冲我笑。

后来,我整理婆婆的遗物时,在她的针线盒底下发现了一本发黄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她每天的开销,精确到分。

“今天卖了6个鸡蛋,3.6元,给梅子买了两个馒头,1元,存2.6元。”

“修补了袜子,又能穿一年,省下10元。”

“今天胃疼,没去医院,喝了点热水就好了,省下药费50元。”

最令我心痛的是这样一段话:“今天是梅子的生日,想给她买件毛衣,可是一看价格,要一百多,太贵了。回来自己织了一件,花了30元买毛线。她好像不太喜欢,但是能省下七十多元呢。”

我想起来了,那是我嫁到张家的第二年,婆婆给我织的那件毛衣。确实很丑,而且扎人,我几乎没怎么穿过。如今想来,心如刀割。

日记的最后几页,是婆婆生病后写的:

“医生说我的病很严重,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也好,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终于可以给梅子了。她这些年跟着我,太苦了。这钱够她在县城买套小房子,再也不用风里雨里骑摩托车上班了。”

“今天数了数,一共攒了68万零520元。520,多巧的数字,是我对梅子的爱呀。我这辈子没能给自己儿子一个像样的婚礼,也没能给梅子一个像样的家,心里总是愧疚。这些钱,就当是我的赎罪吧。”

“梅子最近瘦了,整天守在我床前,不肯去上班。我知道我时日不多了,希望走之前能把话说清楚,把这些年的心里话都告诉她。”

读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

这些年,我一直以为婆婆是个”铁公鸡”,从不知道她省吃俭用竟是为了我。我嫁到张家后,她从未给过我好脸色,总是唠叨这唠叨那,我还一度怀疑她是不是不喜欢我这个儿媳妇。原来,她那些唠叨,都是关心;她的严厉,是怕我和她儿子学坏;她的节俭,是为了给我攒一份安稳的未来。

村里人都说婆婆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县城。县电视台还来做了报道,说这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大爱。

可是对我来说,什么大爱不大爱,我只知道,我永远失去了一个把我当亲女儿一样疼的人。

她活着的时候,我没能好好孝顺她;她走了,留给我的除了钱,还有永远无法偿还的愧疚。

那个灰布袋,我一直留着。里面现在装着婆婆的照片、她的日记本、和她用了大半辈子的顶针。有时候夜深人静,我会拿出来看看,仿佛这样就能离她更近一些。

今年春天,我用婆婆留下的钱,在县城边上买了套小房子。搬家那天,我特意回村里,在婆婆坟前烧了纸,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风吹过麦田,麦穗沙沙作响,像是婆婆在点头。

距离婆婆走已经一年多了。张老太助学金已经资助了十几个孩子。每逢周末,我会回到石灰村,看看那些孩子,听他们讲学校里的趣事。

村里人都说我变得越来越像婆婆了——勤快、节俭、心地善良。我听了,心里暖暖的。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婆婆知道她的钱没有全部留给我一个人,而是用来帮助那么多孩子,她会不会生气?但转念一想,她那么疼我,肯定会支持我的决定。

昨天,我收到了第一批受助学生的来信。其中一个叫小李的女孩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她在信中写道:“谢谢张奶奶,虽然我没见过她,但她就像我的亲奶奶一样,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帮助像我一样的人。”

读着这封信,我又一次落泪。

婆婆走了,却留下了一个不断生长的爱的传奇。

那个总是穿着打满补丁衣服的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牺牲。

如今,每当我经过村口那棵被雷劈过的槐树,看着它枯干上新生的嫩芽,就会想起婆婆。生命以各种方式延续着,爱也是如此。

我把那个灰布袋挂在新家的墙上,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婆婆的爱,也永远不要忘记传递这份爱。

村里人说,那个灰布袋里,装的不是钱,是一个老人家对儿媳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整个世界的爱。

婆婆省吃俭用四十年,不是为了守财,而是为了在她离开这个世界后,依然能够温暖她所爱的人。

来源:深林人不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