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春秋(26)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09:42 1

摘要:古承铄(1920-1949)重庆南川人,中共党员,国立重庆师范音乐科毕业,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工作者和诗人,被誉为“人民的歌手”,曾参加《挺进报》撰刻工作。1948年5月被捕,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

人民歌手---古承铄

年轻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革命诗人,用满腔的热忱和殷红的鲜血谱写出壮丽的诗歌!

古承铄与爱人黄莲生等人合影

1942年南川县同学毕业留影。二排右一为古承铄

古承铄(1920-1949)重庆南川人,中共党员,国立重庆师范音乐科毕业,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工作者和诗人,被誉为“人民的歌手”,曾参加《挺进报》撰刻工作。1948年5月被捕,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

《新华日报》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最喜爱看的报纸,是为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象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阴谋发动内战,遭到《新华日报》的有力揭露。一天,一个进步青年,正看着《新华日报》报登载的一则《多少眼泪,多少仇恨,征兵悲剧到处发生》的消息,联想起家乡南川县抓壮丁充当内战炮灰的悲惨景象,激起他心中无比愤懑,即提笔疾书了一首打油诗:“------呵!南川这块地方竟是这样的不详,可怕的事出在花盆山上;姓谭的黄泥巴脚杆遭了灾殃,几年来他被拉去当壮丁,到现在又要拉去上战场。------谁使你遭受这种浩劫?谁使你遭受这样苦难?苦难的日子不结束,苦难永远受不完。要争取我们的幸福,下决心把不合理的制度推翻。”小伙子激愤地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然而我相信,发生这些事件,并不能长久的在这世界上扮演。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现象,好的社会,正是由其中蜕变而来。”这位青年就是被山城人民誉为“人民歌手”的诗人,可大家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他在进步刊物上以“向乐”的笔名,经常发表进步诗歌,是一个以脍炙人口的诗歌,唤起民众心声,去实现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憧憬一个美好未来的诗歌作者。

这个“向乐”诗人就是古承铄,出生重庆南川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就会编韵味十足的顺口溜,喜擅吟诗,特别爱好音乐,有生之年,创作出《薪水是个大活宝》、《綦江河》、《农村颂》、《磨房的瘦马》、《反内战》、《小英雄》、《大钞魔力如虎豹》、《强盗认作父》、《黎明之前》、《宣誓》等许许多多充满革命激情和揭露社会现实的诗文,是一位极具天赋的杰出人才。

古承铄的创作灵感大多源于生活的磨砺,他10岁起便过早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做过“小贩”,小店学徒,江湖把戏的跟班徒弟,木匠,小学杂役。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练就一手好字,17岁时,他被南川县民众教育师训班聘为文书,一年后,又被当地驻军招入军中任上士文书,因常为下层兵士写家书,受到尊敬,而招致一些军官们的嫉恨,阴谋陷害他,古承铄在一些士兵的帮助下开了小差,先后到江北第12中心小学和南川协和中学当文书。他开始参加进步活动,阅读进步书籍,逐步走了革命道路。1942年,他考入国立重庆师范学校音乐科,1945年曾因病被迫休学,1946年秋毕业后,先后在任南岸南坪小学教员、江津江口铁道训练所军需、重庆川盐银行总务处机要股文书员。

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建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古承铄在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刘镕铸等,他们组织“儿童文化交流社”,开办进步书店,创办“前锋社”等,暗中联络学校进步青年和教师,传播进步书物、文学作品和进步歌曲。

此时,国民党政府早已腐败不堪,贪官污吏除大发 “劫收财”外,还克扣小学教师复员费,拿去放高利贷,从中渔利。这一恶行激起了重庆等地教师的无比愤慨。大家相互联络,古承铄参加组织发动了500多名教师到重庆市政府和教育当局请愿。这次斗争与上海发起的小学教师请愿相呼应,获得胜利。在地下党组织指导下,古承铄和大家又乘势发起成立了“小学教师联谊会”,出版《国民教育导报》半月刊。洋溢着青春战斗活力的古承铄,在《国民教育导报》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诗歌。古承铄的名作《薪水是个大活宝》就是在导报上署名“向乐”发表的。这首诗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政权的腐败和丑恶,揭示了反动派不顾人民死活,疯狂扩军备战,搜刮民脂民膏以充内战,致百业凋敝,社会经济衰落,物价飞涨,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歌很快被人谱成曲,在重庆各学校传唱起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和反响。人们为诗人能大胆地针砭时弊,提出改造社会的呼声而钦佩。“向乐”这个名字也很快在人民群众中传颂开来。

面对内战危机,古承铄站在反内战的“前锋”阵地,写下《反内战》诗歌,以嬉笑怒骂的形式,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唤起民众奋起抗争:“道路虽不远,何妨下细点,纵使狂风暴雨多,为了发光要大胆!”。

内战爆发后,他以其犀利的笔调写下《黎明之前》组诗:“------黎明之前黑暗,黑暗之中混乱,世上总有阳光,黑暗毕竟很短。迎着扑面而来的滚滚黑云和暴风骤雨,为民主开遍自由之花而勇往直前。”1946年秋,古承铄在江津铁道人员训练所工作期间,写下《綦江河》诗歌,这是继他当小学教师时创作的《薪水是个大活宝》之后,又一首反映国民党抓壮丁打内战,綦江河两岸人民深受其害、鼓动人民起来斗争的反战诗歌。古承铄的诗歌通过进步刊物公开发表,其作品抑扬顿挫,声声有力,脍炙人心,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抄、朗诵、演唱。他的以“向乐”、“永恒” 、“陈灼”等笔名创作的诗歌很快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古承铄身边有许多朋友都蒙在鼓里,不时猜测这位堪称“人民歌手”的人到底是谁?终于有人打听到“向乐”原来竟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古承铄。大家惊喜之余,都埋怨他,有朋友开玩笑说:“向乐先生,是不是怕你的歌在重庆城大街小巷都给唱红了,让人知道,大家要你请客哟?” 古承铄不好意思的摇摇头,谦和地解释道:“大家把我当成一个人民的歌手,我是感到很幸福的。但目前,更需要的是参加激烈的斗争。请客自然是要请的,该在胜利之后,在我同各族群众一起高唱战斗之歌、胜利之歌时。”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发动进攻,我军被迫主动撤出延安。当时重庆黑云压顶,一片白色恐怖,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许多人的情绪低落、徬徨观望,而古承铄却在这年春再次申请并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腥风血雨的“六一”大逮捕席卷整个山城。重庆城大街上警车呼啸,学校及车站、码头,军警、宪兵、便衣特务四处搜捕进步学生和群众,重庆被捕人数达260多。古承铄看着身边的许多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被捕,十分的痛心和愤怒。他在《无题》诗中激愤地写下:

“假如山崩地裂,假如天要垮下, ------我将勇敢上前,毫不惧怕!”

他还写下《1947年“六·一”大逮捕有感》这首振奋革命斗志的战斗檄文,表达了诗人誓死与反动派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由于《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反动派封杀,1947年下半年,地下党重庆市工委决定秘密发行机关报《挺进报》,古承铄的朋友刘镕铸任挺进报特支书记,古承铄由于擅刻蜡版,于是被安排秘密从事刻写工作。此时古承铄已到重庆川盐银行工作,他白天在银行上班,夜里在灯下以刚劲有力的仿宋体认真地刻写《挺进报》蜡纸。他深知这张秘密发行的油印小报,将要发挥多么重大作用。《挺进报》在进步群众中秘密传阅,就像穿破迷雾的一缕阳光,让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看到了斗争的方向。

一次,有位在轮船上担任领江的朋友来看望古承铄,谈到其公司的船大量被征用运兵。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古承铄眼睛一亮,他让这位可靠的进步朋友将一叠《挺进报》秘密带上船,放置在船仓的角落里。就这样,当时国民党军队拼命用船运兵打内战时,《挺进报》却被国民党士兵们拣起来私下传看,真是具有讽刺意味。

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挺进报》机关遭到破坏。在躲避追捕期间,古承铄与组织失去联系,面对险恶的前景,他没有灰心气馁,在给革命朋友谭重威及李文安的两封信中,他写道:

“我并没有死在四月。虽然,生活上依旧充满着狂风暴雨,三灾八难。而我,疲倦的心灵,将随此苦难而更增勇敢。我固然不幸而遭此流离无依,但紧随着痛苦的便是幸福。我竟希望能受到更苦的锻炼。”

“然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一味过惯幸福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而幸福则是要一个苦难来对比的。我并没有因此沮丧。------只要希望还在,我会新生。我发誓决不放弃希望,我一定保持我身心的纯洁,我会新生。”

1948年5月,古承铄未能逃脱特务的追捕,被关进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他写下了《宣誓》诗:

“我宣誓——,我是真理的信徒,我是正义的战士,我要永远永远: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战!”

《宣誓》诗在难友中秘密传抄传颂,成为难友心中的正气歌。古承铄还参加了狱中秘密组织的“铁窗诗社”,用诗歌作斗争武器,团结难友,鼓舞斗志,坚持斗争。他以自己的音乐天赋,和难友周特生将何敬平写的《把牢底坐穿》谱成曲。

“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这深沉、激昂、有力的歌声不时从牢房传出,唱响了整个监狱,就像难友们手持着利剑,向敌人发出雄狮般的怒吼,让看守特务惊恐万状。

重庆解放前夕, 1949年11月27日,敌人对渣滓洞实施大屠杀。人民的歌手古承铄,昂首挺胸走向松林坡刑场,在歌乐山麓慷慨就义,壮烈殉国。时年29岁。

来源:开朗明月P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