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邯郸市第一医院神外一科主任王志强带领团队率先开展首例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手术——针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代表着我院神经外科技术能力跨入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我市阿尔茨海默病外科治疗技术紧跟前沿,创新发展,技术能力位于全市前列。
日前,邯郸市第一医院神外一科主任王志强带领团队率先开展首例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手术——针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代表着我院神经外科技术能力跨入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我市阿尔茨海默病外科治疗技术紧跟前沿,创新发展,技术能力位于全市前列。
病例回顾
阿尔茨海默病的无声侵蚀,记忆就像一个逐渐模糊的画面
2年前,家住大名的程女士开始出现记性变差的情况,近期逐渐加重,合并幻觉,躁狂;位置、时间认知障碍;计算障碍;偶有大便失禁;表情淡漠、呆滞;言语减少,不问不答,运动障碍不明显。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持续关注,程女士家属得知我院神外一科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来到我院就诊。
颈深部淋巴管LVA手术,阿尔茨海默病新疗法
术 前
接诊后,神外一科团队在神内二科主任程丽萍教授配合下,迅速完善检查,多项认知量表评估为中、重度认知障碍,经过全面的分析与讨论,确定了规范、严谨的诊疗方案,决定为其实施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颈部LVA)治疗。
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堪称中国显微外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该手术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
术 中
神外一科主任王志强带领团队在神经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精神心理团队,影像科团队的护航下,借助蔡司全新Kinevo 900 机器人手术显微镜系统,在仅有3公分大小的切口里将小的颈深淋巴结、纤细如发的颈深淋巴管与颈内静脉进行精准吻合,手术顺利完成。
术 后
术后,程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眼睛不再无神,目光也不再呆滞,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肢体活动增加。“这次手术前后变化还是挺明显,刚入院时,肢体不灵活,话说不清楚,答非所问,现在已经能够准确对答,这是手术前难以想象的!”程女士的孩子和爱人描述了手术后程女士的改变,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王志强主任介绍到,该技术是在院党委超前谋划,顶层设计,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不断覆盖新领域,开拓新赛道的引领下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市阿尔茨海默病外科治疗技术紧跟前沿,创新发展,技术能力跨入一个新的台阶。在院党委正确领导下,神外一科团队将继续聚焦疑难重症诊疗技术攻关,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协同创新,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健康科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神经退化性疾病。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1906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因此得名。主要症状表现: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是早期常见症状,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语言能力也会逐渐受损,可能出现找词困难、语言表达不流畅或理解障碍。此外,患者在注意力、计算力、判断力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难以完成简单的数学运算、无法判断物品的价值等。行为和精神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淡漠、易激惹等情绪变化,以及幻觉、妄想、徘徊、睡眠障碍等行为异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人格改变,如变得自私、多疑、行为幼稚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都需要他人帮助。到疾病晚期,患者可能长期卧床,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β - 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学说(目前学界认可度最高):认为 Aβ 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致病因素。Aβ 在脑内形成斑块,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神经细胞,影响神经信号传递,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后会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破坏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和死亡。
疾病现状: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4》统计,我国现存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近 1700 万,占全球总数近 30%,居全球首位。阿尔茨海默病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65岁以后,每增长5岁,患病的风险翻倍;我国因AD和其他痴呆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25.2%;大量研究表明,AD患者从证实确诊到去世,平均预期寿命大约是10年。阿尔茨海默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虽然无法完全治愈。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还有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用于中晚期患者。抗精神病药物,SDA等。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氧化应激、神经递质紊乱、细胞周期异常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被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研发也在不断进行中,虽然许多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包括近年来的新药仑卡奈单抗,甘特珠单抗、克瑞珠单抗等,而且作为新发原研药,花费巨大,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新方法: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误打误撞窥得的天机,还是自以为是的玄学?(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一般人认知:通过淋巴和静脉吻合,能治疗老年痴呆?有点烧脑,容我想想。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但不完全专精该领域的专业医护:通过淋巴和静脉吻合,能治疗老年痴呆?让我去查查相关资料。)
1979 年我国医生就开始将 LVA 应用于少量病例的淋巴水肿治疗。2012 年 Iliff 等人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 “A paravascular pathway facilitates CSF flow through the brain parenchyma and the clearance of interstitial solutes, including amyloid β” 首次提出胶质淋巴系统概念 ,阐述了脑脊液经血管周围间隙在脑实质流动、清除间质溶质(包括 β - 淀粉样蛋白 )的机制。2015 年有两项独立研究分别在小鼠和人类中发现脑膜淋巴管(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mlvs ) :Louveau A 等人在《Nature》发表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atic vessels” ,报道了小鼠脑膜淋巴管的存在、位置及与深部颈淋巴结相连等特征 。Aspelund A 等人在《Nature》发表 “A functional lymphatic vascular system in the human brain meninges” ,证实人类大脑脑膜中存在功能性淋巴管 。数年间支持Aβ和tau 蛋白致病假说的文章不胜枚举,不再赘述。2018 年,我国专家在为病人进行 LVA 手术解决颈部淋巴系统问题时,偶然发现术后伴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得到改善。此后,基于学界认可度最高的β - 淀粉样蛋白(Aβ)和tau 蛋白学说,国内专家率先提出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颈部阻塞的淋巴管与颈深静脉吻合,构建新的 “排毒通道” 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2020 年 9 月,国内专家正式为一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颈深部 LVA 手术。术后 9 个月,该患者恢复了基本认知和生活自理功能。2021 年年底,相关论文投稿至《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近两年,国内首创的LVA手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大神经外科中心,包括天坛、宣武等顶级国家中心均开展了相关手术及临床试验。得到的初期结果效果明确,中长期效果待临床数据回馈。
来源:邯郸新闻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