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岳麓书社正式推出《孔子传:华夏的崩坏与新生》(以下简称《孔子传》),这是已故台湾知名学者、哲学家韦政通先生(1927—2018)积四十余年研究心得,系统讲述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核心精义的作品,旨在还原一个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坚守理
本文转载自《半岛都市报》朝花周刊(2025年9月6日),记者孟秀丽。
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岳麓书社正式推出《孔子传:华夏的崩坏与新生》(以下简称《孔子传》),这是已故台湾知名学者、哲学家韦政通先生(1927—2018)积四十余年研究心得,系统讲述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核心精义的作品,旨在还原一个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坚守理想却屡屡碰壁的真实孔子,探寻其思想成为华夏文明两千年精神内核的核心秘密。9月5日,韦先生的弟子、深圳大学教授王立新就该书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 《孔子传》,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仁”治天下
以此基点创造国人精神生活
韦政通先生力作《孔子传:华夏的崩坏与新生》致力于探寻孔子思想成为华夏文明两千年精神内核的核心秘密,这个核心秘密是什么?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为什么儒学始终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主要是孔子和他的思想确实有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在《论语》里表达的就是仁、智、勇。这三个里面最核心的是“仁”,“智”是认识“仁”和见识、践行“仁”,“勇”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捍卫“仁”,所以最核心的观念是“仁”,也就是所谓的核心密码。
看中国的历史就能了解到,我们政治上一直要求仁政,统治要温和,要慈爱;社会生活中要求人的品质要善良、仁慈、恻隐,对别人关爱一些。所以儒学核心的精神,也就是孔学的精神密码,最重要的一点实际上就是“仁”。如果没有“仁”,孔子的学说就是一般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了;正因为他强调了“仁”,树立了中国历史文化,包括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的最根本的东西,才传承两千多年,不管社会怎么变迁,我们心里“仁”的观念还在,可能表达不是这个字,但实际上它朝向的目标都是“仁”字,这才是孔子最明显的精神标志,也可以叫精神密码。儒学如没有“仁”的基本精神,不会在世界上流传这么久,大家也不会这么喜爱它。“仁”就是仁德,就是善良,爱别人,善待世界万物。
书中作者最赞赏孔子的品质或能力是什么?他是怎样呈现这一点的?
他讲过,孔子的品质和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情况中反映出来的。孔子的品质就是“仁”,这是他的精神密码;他的能力就是表现“仁”,他让“仁”在世界上普及开来,为此他做了毕生的努力。韦先生对孔子的认识跟很多人都不一样。大家都把孔子当成圣人,历史上他确实是圣人,创造了中国文化最原初的目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在这个基点上他创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但是韦先生写《孔子传》,实际上是把孔子作为一个学者来看待的,他认为认识孔子不能局限在把他当成圣人,否则神圣化就只有崇拜,就不生活化了。只有生活化,我们才能理解孔子的遭遇、苦衷、理想、用心、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努力的成果,你只把他当作圣人,就看不到这些东西。韦先生表现的孔子的综合能力和他努力的成效、他的品质,主要是在历史的境遇中表现的。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仁德?是因为他反对各个诸侯国当时对老百姓的统治太残酷,动辄杀戮;各个诸侯国里的大臣对于君王不够仁德,以下犯上;有些诸侯国君的儿子要继承国君之位,还会杀掉君王……孔子看到了当时的礼崩乐坏,道德伦理秩序崩溃,政治统治秩序崩溃,社会生活秩序崩溃,因为他们缺少“仁”的用心,他就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仁”。
孔子将“仁”凝聚为“仁者爱人”。最重要的是,孔子认为,“仁”是世间一切善的发端,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人生下来心里就有这个本性。孔子为解决社会秩序崩溃带来的社会紊乱、民生疾苦问题,倡议“仁”的学说,发扬仁德之心,都朝向这样一个方向努力,社会就会变得慈善一些,温柔一些。孔子强调要维护稳定秩序,一定要按照过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原则来做,客观上对统治阶级和老百姓都有利,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因此跟随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思想传播也越来越广,这是孔子个人的品质、努力和能力的主要表现。
“双轮并转”
复盘孔子及孔学精神内核
孔子为万世师表,写孔子的不乏名流大家,您认为韦先生的《孔子传》相较市面上其他同类作品,有何特色或优势?
韦先生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把孔子放在历史场域中,孔子要树立仁德的标准,重新创立社会新的行动的目标,这并不是他凭空造出来的。他在生活中成长起来,也要回到传统中去,韦先生在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专门的“孔子与传统”一章,论述了孔子与过去的宗教传统的关联,与周礼、当时的政治、经典传统的关系,他从诸多方面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体会到了当时的紊乱,希望重新回归一个比较稳定的、有秩序的安宁社会,于是他创立了以“仁”为基础的“礼”,目的就是维护稳定的秩序。
孔子教学生的办法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的主要目标是创立“仁”,最了不起的贡献表现在对“仁”的重塑上。他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第一个私学兴办的成功者。他通过教育自己的学生,首先感动学生的心,让他们每个人作为一粒种子,向社会各个地方传播,由此把仁德传遍整个社会,适合了中国社会的世情和人心,因而流传至今。
这是孔子的贡献,这方面韦先生写得是最全面的。他第一次把孔子放在真实的历史传统中重新考量,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也做不到的,因为没有韦先生的学养。韦先生写《孔子传》时已沉浸在儒学中四五十年了,对儒学经过了黑格尔“正反合”的过程,走向平稳面对儒家的过程,他看到了孔子的优点,也看到了儒家在后世的不足;他又跟随大师学习西方哲学,逻辑功夫特别好,具有开阔的视野,韦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篇的落脚点就能看出。
韦先生在书中先说孔子和传统及现实的关系,这些关系刺激他产生了反省社会重建秩序的想法。他通过教育的方式创立了很多重要观念,如仁、智、勇、礼、义,以及忠、孝等,韦先生在书中都梳理到了。在最后一篇,韦先生从他新儒家的老师徐复观晚年写的文章《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开始写起,什么叫“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徐复观说孔子不是像柏拉图式只阐述学问的思想家,孔子在于实践,用行动践行自己的理想。所以韦先生说,如果把孔子仅仅当作学问来研究的话,就丢掉了孔学的根本精神,所以要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孔子的思想是实践性的思想,不是单纯理论的思想。
韦先生说儒家实际上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这是他的原话。一个车轮是思想学术,一个车轮是个人修养,这就是道德人格的养成。他说这两个车轮少一个都不行,必须两个一起转,这个车才不会偏、不会倒。第一点,如果儒家不成为一种学问和思想的话,那它就不会被现代教育所接纳,你得把它变成学问,才能进入哲学讲堂。所以你可以把孔子当作哲学家来分析他的思想问题,他有学术和思想。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可以把孔子儒学以及当代的新儒家放到世界讲堂上去跟其他国家进行对话。
第二点是说道德人格养成这个轮子,社会风气要变好,儒家要把自己的学说推广下去,必须得有像当年的孔子、后来的朱熹这种以身作则的楷模人物来示范,不能把儒家仅仅当成一种学问。因为儒家学问就是他的“仁”、他的道德人格。若把后一项去掉,把它仅仅变成学问的话,就丢掉了儒家的根本精神。所以韦先生提出了“双轮并转”的说法。他在最后一章的提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本书整体来讲是客观、全面、系统、深刻而通俗的,不像很多考据学者那样长篇大论,而是简洁又生动的。
图
书
信
息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孔子传:华夏的崩坏与新生》
韦政通 著
岳麓书社
孔子,一位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巨匠,被誉为“中国文化之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他本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其思想到底有何贡献?今人阅读他有什么益处?著名哲学家韦政通倾注半生心血,历经四十余年对孔子的反复研读,系统讲述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核心精义,为读者还原第一圣人的本来面目。
全书从孔子与传统的关系,孔子的时代、性格、教育理念,孔学的基本观念和成德之学的内涵等多个面向呈现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细致梳理孔子如何在传统中开出人文的新天地,核心章节聚焦孔子的“成德之学”,探讨修身、君子理想人格与成德工夫的内在关联,揭示其作为儒家精神命脉的独特价值。作者认为,在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将在21世纪人类精神重建中扮演关键角色。本书兼具学术深度与时代关怀,叙述流畅,是一部思想性与可读性并重的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韦政通(1927—2018),著名哲学家,曾任大学教授,出版过 30 多种哲学、思想、文化类专著,如《中国思想史》《先秦七大哲学家》《儒家与现代中国》《思想的探险》等,编写有《中国哲学辞典》。他对孔子、荀子、朱熹等人及中国思想史的系统研究,新论迭出,受到海峡两岸哲学界广泛关注。
来源: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