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美国:一个深陷案件的问题总统,一个疾病缠身的奇葩国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09:55 2

摘要:近期围绕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司法裁决与争议事件,再次将美国的政治生态与法律体系推向公众视野焦点。从高达8330万美元的民事赔偿判决,到涉及个人关联的“爱泼斯坦贺卡”风波,再到关税政策与国民警卫队部署的违法裁定,多重争议叠加,凸显出美国社会当下的深层矛盾。

近期围绕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司法裁决与争议事件,再次将美国的政治生态与法律体系推向公众视野焦点。从高达8330万美元的民事赔偿判决,到涉及个人关联的“爱泼斯坦贺卡”风波,再到关税政策与国民警卫队部署的违法裁定,多重争议叠加,凸显出美国社会当下的深层矛盾。

一、性侵诽谤案终审:8330万美元赔偿背后的司法终局

当地时间2025年9月8日,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以“陪审团裁决公平合理”为由,驳回了特朗普关于女作家卡罗尔性侵及诽谤案的重审请求,正式维持此前联邦地区法院的天价赔偿判决,特朗普需向卡罗尔支付总计8330万美元的赔偿金,其中包括65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金与1830万美元名誉损害赔偿金。

这起案件的时间线可追溯至2019年:作家卡罗尔公开指控特朗普在上世纪90年代对其实施性侵,面对指控,特朗普不仅坚决否认,更公开将其斥为“骗局”,此举直接引发卡罗尔的诽谤诉讼。2024年1月,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陪审团经过审理,首次作出对特朗普不利的裁决,认定其诽谤行为成立并判处高额赔偿。

此次上诉法院的70页意见书明确指出,陪审团对赔偿金额的裁定“充分考虑了特朗普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诽谤言论的传播范围及对卡罗尔造成的长期精神伤害”,不存在“过度惩罚”情形。这一判决不仅是对卡罗尔个人权益的司法支持,也再次凸显美国民事司法体系中对名誉权与性侵受害者权益的保护倾向。

二、“爱泼斯坦贺卡”风波:个人关联争议与白宫的否认拉锯

同样在9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民主党人公开了一批由爱泼斯坦遗产管理人提交的传票文件,其中一张2003年的生日贺卡引发轩然大波,这张贺卡被指来自特朗普,是爱泼斯坦前女友马克斯韦尔为其50岁生日制作的贺册组成部分。

根据《华尔街日报》《卫报》等媒体披露,贺卡内容以第三人称记录了一段据称是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对话,结尾写道“生日快乐:愿每一天都是另一个美妙的秘密”,文字边框为女性身体轮廓,签名则是腰部下方锯齿状的“Donald”字样。这一细节引发舆论对两人过往关联的猜测,而此前特朗普曾坚决否认该贺卡存在,并于2025年7月以“诽谤”为由,向曝光此事的《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提起100亿美元诉讼。

面对争议,白宫迅速回应: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称“特朗普未画图案、签名非其本人所签”;办公厅副主任泰勒・布多维奇更上传特朗普2024年签名样式佐证,但这一辩解被《卫报》质疑,布多维奇公开的笔迹均为近年所写,而贺卡签署于2003年,笔迹随年龄变化属正常现象,现有证据无法直接推翻贺卡关联性。截至目前,该风波仍处于“文件公开-白宫否认-媒体质疑”的拉锯状态,尚未进入司法程序,但已对特朗普的公众形象造成额外冲击。

三、施政合法性危机:关税与国民警卫队部署接连被判违法

除个人民事与关联争议外,特朗普政府的多项施政举措近期也接连遭遇司法“红灯”,核心争议集中在“行政权力边界”与“联邦-地方分权”两大议题。

(一)关税政策越权:总统征税权受宪法制约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的投票结果裁定,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的“普遍性关税”违法。法院在裁决书中明确指出,征税权是美国宪法赋予国会的专属权力,《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仅授权总统在“应对异常和特殊威胁”时采取有限经济措施,而非允许其对几乎所有商品开征统一关税,此举属于“行政越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决并非全面否定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针对汽车、钢铁、铝等行业的“特定关税”仍保持有效。法院同时给予缓冲期,允许现行违法关税维持至10月14日,以便政府向最高法院上诉。9月3日,特朗普政府已正式提起上诉,此案后续将成为美国“行政与立法权力划分”的关键司法案例。

(二)国民警卫队部署违法:联邦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在国内治理层面,特朗普政府派遣国民警卫队的行为也两次被法院认定违法,核心矛盾指向“联邦权力对地方自治权的侵犯”。

加州判例:违反宪法第十修正案

2025年6月12日,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裁定,特朗普在未获加州州长纽森同意的情况下,将部分加州国民警卫队“联邦化”的行为“超越法定权限”,违反了保护地方权力的《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

洛杉矶部署:触碰《地方保卫队法》红线

9月2日,同一法院法官查尔斯・布瑞尔再次作出裁决,认定特朗普政府6月向洛杉矶派遣国民警卫队应对民众抗议的行为,违反了1878年《地方保卫队法》,该法律明确禁止在未获国会同意时,动用联邦军事力量参与国内执法。

华盛顿特区诉讼:地方自治权再引争议

9月4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总检察长施瓦尔布进一步发起诉讼,指控特朗普政府在首都地区“非法部署”国民警卫队,认为此举“侵犯了特区的地方自治权与民众基本自由”,目前该案已被特区联邦法院受理。

这一系列裁决与诉讼,本质是美国“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体现,也反映出司法体系对“行政权力扩张”的警惕——即便在应对社会治理或经济问题时,总统的行政行为仍需严格遵守法律边界,不得突破“权力制衡”的宪法原则。

结语:争议背后的美国社会深层矛盾

当下的美国正以一种极具讽刺性的姿态,暴露其制度与社会的深层病灶,让外界清晰看到这个所谓“民主灯塔”的裂痕。在个人层面,8330万美元的性侵诽谤赔偿判决堪称“天价污点”。从2019年卡罗尔的性侵指控,整个过程耗时六年,最终以司法判决的形式,为特朗普的个人声誉钉上一枚沉重的砝码,暴露美国司法程序的低效与公众人物维权的双重标准。而“爱泼斯坦生日贺卡”风波,则让个人关联争议更添暧昧色彩。

特朗普此前曾坚决否认贺卡存在,并对曝光媒体提起100亿美元诽谤诉讼,如今证据公开后的“改口否认”,政治人物的公信力便在一次次拉锯中瓦解。在施政层面,“违法”几乎成了特朗普政策的标签。关税政策被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越权”,正是美国权力制衡机制失灵的缩影。联邦与地方的“分权矛盾”激化,更暴露联邦政府对地方治理的过度干预,国家治理便会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

权力制衡失灵、社会信任崩塌、联邦地方对立,这些“病症”早已存在,只是在特朗普的任期内集中爆发。如今的美国,就像一个身患慢性病的病人,虽能通过司法判决、政治抗议等方式“缓解症状”,却无法根治“制度病灶”。当总统的“违法”成为新闻常态,当国家的“治理”沦为政治博弈,所谓“美国梦”的光环便会逐渐褪色。

这就是当下的美国:一个在“问题总统”与“病态国家”的恶性循环中,逐渐失去方向的国家。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