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智驾事故警示:撞车仅2秒反应,智能驾驶≠自动驾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8:47 1

摘要: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以116km/h的速度疾驰。2秒,是系统发出障碍警告到车辆撞击的时间——这个数字背后,是三条鲜活生命的消逝,更是全社会对智能驾驶技术的集体叩问。

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以116km/h的速度疾驰。2秒,是系统发出障碍警告到车辆撞击的时间——这个数字背后,是三条鲜活生命的消逝,更是全社会对智能驾驶技术的集体叩问。

当车企宣传遇上人性弱点,“信任陷阱”早已埋下伏笔。 打开某车企官网,智能驾驶宣传片里,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喝咖啡的画面反复播放;直播间里,主播激情喊着“解放双手”;社交媒体上,车主炫耀“全程零接管”的视频动辄百万播放。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正在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早有明确定义:当前量产车最高仅支持L2级(部分自动化),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但某机构调查显示,超40%消费者误以为L2等于“自动驾驶”。

血的教训撕开技术真相:系统不是上帝,算法也有盲区。 事故数据显示,事发时SU7的NOA系统提前识别了障碍物,但夜间+高速+突发路况的组合,让算法陷入“死亡两秒”的困局。这不是孤例:2023年特斯拉Autopilot事故中,75%发生在能见度不足的夜间;小鹏P7某起类似案例中,系统甚至误将白色货柜车识别为云朵。再先进的毫米波雷达,也抵不过人类对技术的过度信赖。

监管与宣传的“猫鼠游戏”该终结了。 翻开《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L2级明确要求“驾驶员负全部责任”。但现实中,部分车企用“自动泊车”“领航辅助”等话术打擦边球。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车型的手离方向盘监测机制形同虚设——用力抵一瓶矿泉水就能骗过传感器。这不禁让人发问:究竟是企业低估了人性惰性,还是高估了技术成熟度?

技术的进步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2024年一季度,我国L2级智能车渗透率已突破40%,但同期驾驶辅助系统误操作投诉量同比激增230%。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在拥抱科技革命的同时,必须建立更清醒的认知底线。 正如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指南》强调的——任何智能功能都应以“人机共驾”为前提。

此刻,我们哀悼生命,更需理性前行。下一次坐进驾驶舱时,请记住:智能驾驶是你的副驾,不是替身。 当系统提示音响起,那双放在方向盘上的手,才是生命最后的守护者。

你认为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时,应该用更大字体标注“双手不得离舵”,还是直接限制系统使用场景?

来源:热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