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唐朝,除了诗仙李白的浪漫、长安城的繁华,更让人热血沸腾的,是那支横扫四方的唐军——灭东突厥、平西突厥、收西域、破薛延陀,把大唐旗帜插遍漠北草原与葱岭以西,硬生生打出12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提到唐朝,除了诗仙李白的浪漫、长安城的繁华,更让人热血沸腾的,是那支横扫四方的唐军——灭东突厥、平西突厥、收西域、破薛延陀,把大唐旗帜插遍漠北草原与葱岭以西,硬生生打出12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如今说起唐军的强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骑兵无敌”,毕竟李靖三千精骑捣毁突厥王庭、苏定方铁骑追亡逐北的故事太过传奇。但翻阅史料才发现,唐军能纵横欧亚,从来不是骑兵“单打独斗”,而是一套“组合拳”打到底,少了任何一环都成不了气候。
制度是根基:从“兵农合一”到“职业军人”,唐军从不缺好兵
初唐能快速崛起,府兵制是绕不开的关键。这制度说起来很实在:平时农民种地,朝廷给分配荒田(均田制兜底),农闲时集中训练;一旦打仗,自带武器铠甲出征,打完仗再回家种田。
别觉得“兵农合一”就战斗力弱,李世民对府兵训练的要求严到极致——他会亲自到长安城外的校场,看府兵练骑射,射得准的赏绸缎,教得好的将领升官职;要是训练偷懒、技艺不行,不仅士兵要受罚,将领也得跟着担责。
正是这种“有田种、有奔头、训练严”的制度,让初唐府兵成了“六边形战士”:既能骑马冲锋,也能徒步拼杀,还对朝廷忠心耿耿。公元630年灭东突厥、640年攻高昌、648年破龟兹,靠的都是这批府兵;就连漠北那场灭薛延陀的硬仗,冲在最前面的还是训练有素的府兵。
可到了唐高宗时期,问题来了:唐朝打仗越来越频繁,打西突厥、打高句丽、甚至和日本在白江口交手,府兵伤亡越来越多;加上土地兼并开始严重,分给府兵的田少了,没人愿意再当“打仗还得自己贴装备”的府兵。
眼看府兵制撑不下去,唐朝立刻改弦更张——换成募兵制。简单说就是“国家养兵”:士兵不用种地,专门打仗,朝廷管吃管穿管武器,还给俸禄;为了保证质量,还会挑身材壮、力气大、会武艺的人入伍。
这一改,唐军直接升级成“职业军团”。唐玄宗时期打吐蕃、攻大小勃律,甚至和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交手,靠的就是这批职业兵。要知道,职业兵天天练打仗,战术熟练度、武器掌控力都比临时征召的士兵强得多,这才让盛唐的军威没掉链子。
战术是灵魂:骑兵能当“特种兵”,步兵也是“铁疙瘩”
很多人以为唐军全靠骑兵“平推”,但真实战场远比这复杂——唐军是“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合成部队,骑兵能玩闪击,步兵能扛硬战,甚至骑兵还能临时变步兵,怎么管用怎么来。
先说骑兵的“绝活”:闪击战。公元630年李靖打东突厥,堪称“特种作战”的典范。当时突厥可汗以为唐军不敢深入草原,正忙着和其他部落扯皮,结果李靖带3000精骑,昼伏夜出绕到突厥王庭附近,趁着夜色突然冲锋。突厥人连盔甲都没穿好,王庭就被捣毁,可汗吓得连夜北逃。
更绝的是,后来唐朝派使者去和突厥谈判,李靖又玩了一出“趁你放松打你脸”——带着骑兵悄悄跟在使者后面,等突厥人以为“和平了”,放松警惕时,骑兵突然杀出来。这两波闪击下来,东突厥直接崩盘,可汗被俘,整个部落归顺唐朝。
这套战术后来被苏定方学去,打西突厥时更狠:他带骑兵追着西突厥可汗跑了几千里,连沙漠都敢穿,最后把可汗堵在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彻底灭了西突厥。
可骑兵也不是万能的,遇到吐蕃这种“硬茬”,唐军还得靠战术变通。吐蕃步兵是重步兵,能扛能打,“前队死光、后队接着上”;骑兵也是重骑兵,冲起来像铁墙。公元680年,吐蕃3万大军攻河湟,唐军将领黑齿常之没硬拼,而是选了3000精锐骑兵,半夜摸到吐蕃大营外面,先放火烧粮草,再趁乱砍杀。吐蕃人以为唐军主力来了,慌得四散逃跑,光是被杀的就有2000多人。到了第二年,黑齿常之故技重施,又烧了吐蕃的物资,吓得吐蕃人后来见了他的旗帜就躲。
再说步兵,唐军步兵可不是“打酱油”的。公元657年苏定方打西突厥,在额尔齐斯河遇到西突厥10万大军。苏定方把步兵摆到南岸,让士兵拿着长枪扎成方阵,自己带骑兵躲在后面。西突厥一看唐军步兵人少,就围着方阵冲,结果不管骑兵怎么冲,唐军的长枪方阵都纹丝不动——士兵们平时练的就是“长枪拒马”,连王世充、窦建德的精锐都冲不破,更别说西突厥骑兵了。等西突厥冲得没力气了,苏定方再让骑兵从侧面杀出来,步兵也跟着反击,10万西突厥军直接被打垮。
最有意思的是“骑兵变步兵”的应急战术。公元641年李绩打薛延陀,薛延陀骑兵很狡猾,五人一组分工:一人射箭、四人保护,专挑唐军的战马射。刚开始唐军骑兵冲上去,战马被射死不少,眼看要败,李绩立刻下令:“骑兵下马,拿长槊冲!”这些骑兵平时也练过步兵战术,一听命令就弃马持槊,像步兵一样结成阵型往前推。薛延陀骑兵没见过这阵仗,被冲得七零八落,再加上另一路唐军从后面包抄,直接被打垮。
装备是底气:铁甲普及率60%,陌刀能斩马
光有制度和战术还不够,唐军的装备也得跟上。初唐时,一个1.2万人的军,有60%的士兵能穿铁甲,剩下的也穿皮甲——要知道南北朝时,能穿铁甲的大多是将领,普通士兵只能穿布衣,这防护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武器更是“高科技”:陌刀是唐军的“大杀器”,刀身又长又重,砍人能劈成两半,砍马能直接斩断马腿。安史之乱时香积寺之战,叛军骑兵冲得正猛,唐军名将李嗣业带着陌刀队上前,“陌刀一挥,人马俱碎”,直接把叛军的冲锋势头压了下去。
还有长枪,唐朝的钢铁冶炼和淬火技术比前代强得多,长枪枪头锋利又坚韧,捅穿铠甲跟捅纸似的。《大唐李卫公兵法》里专门记载过唐军练长枪的场景:士兵要练“刺、扎、挑”,还要练方阵配合,确保长枪阵既能防骑兵,又能主动进攻。
除此之外,唐军几乎人人会用弩,射程能到200米,关键时刻能远程压制敌人。这种“铁甲+锋利武器+远程弩箭”的配置,让唐军不管是打草原部落,还是打西域城邦,都有足够的底气。
说到底,唐军能横扫四方,靠的不是单一兵种的“独大”,而是制度、战术、装备的“三位一体”:制度保证兵源质量,战术应对不同敌人,装备提升作战底气。也正是这三者的结合,才让唐军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军队,也让“盛唐”二字,至今仍让国人热血沸腾。
来源: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