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南京,有人要求老蒋挥泪斩陈诚,现场为何无一人替其求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3:07 6

摘要:南京的春天,雨水不算太多,却总让人头脑发蒙——那种潮乎乎的空气,不管身在厅堂还是市井,总让人有点犯躁。那一天,1948年4月12号,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会议开到中途,怎么说呢,茶水都凉了三遍,会议厅里却热闹到像看杂耍。原本讲台上是白崇禧在说话,军事报告与检讨乱成一

南京的春天,雨水不算太多,却总让人头脑发蒙——那种潮乎乎的空气,不管身在厅堂还是市井,总让人有点犯躁。那一天,1948年4月12号,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会议开到中途,怎么说呢,茶水都凉了三遍,会议厅里却热闹到像看杂耍。原本讲台上是白崇禧在说话,军事报告与检讨乱成一锅粥。实际上大家的心思全飘着,没人真想听白崇禧复盘战局,真正的靶子却是躺在上海病床上的陈诚。大家急着抓个“替罪羊”,好像只要能把所有溃败都算到陈诚头上,汗水就能擦得干干净净。

说起来陈诚,这人早就被会场里点名了。那感觉跟我们小时候逃课,老师抓人都指着一个倒霉同学大骂,其实谁都心里有事。陈诚此刻正养病,却被满场代表拎出来“公审”,没人替他说话。看那情形,老蒋要不是还在上海踟蹰,现场的人说不定真能给他定死罪。

跳回那天的会议,会场就像大杂烩。白崇禧刚说两句,台下就爆起一阵阵“民怨”,各省代表轮番上阵。一个河南籍的代表,姓许,话里不夹杂客气,直接开批:“陈诚这两年裁撤部队,北方好多老兵家里全文没了着落,谁净说这些能改革?把一批人弄成流民,谁来负责?”许代表没说东北的仗,也不谈战术,只盯着这裁军的事翻旧账。其实当时很多国大代表心里跟明镜似的,陈诚的政策是“一刀切”,可被裁掉的那帮人,有些在天津苦撑,有些就往乡下撒了咬牙混日子。这股子怨气,远比什么军事失败更切身。

没几年,裁军出来的后手让南京各处生事不断。搞钱的老兵没营生,有的甚至联合地痞,在闹市搞事——这不,在鼓楼菜市场,有老兵为讨饭冲撞了摊贩,场面一度失控。一时间“陈诚祸国”的消息在坊间传开,连城管都躲着这些裁军大爷。其实,白崇禧清楚,这些事倒不是陈诚一个人决断来的,却偏偏拿他当背锅侠,没人说话,全场代表就像逮住了唯一的老鼠。

再看东北那边,也有代表跳出来了,一个吉林籍的老头姓韩,他那天一开口就是:“陈诚不是号称能治东北吗?怎么我老家一年都没个安稳日子?林彪一路打下来,我们的兵像纸糊的,哪有什么改革?”台下有人附和,有代言的,有起哄的。其实陈诚刚到东北时还踌躇满志,满脑子想整顿纪律,可惜一线军心早被打散,林彪打过来,陈诚束手无策,连沈阳都差点丢了。当时东北的国军指挥全乱套,许多士兵甚至不等命令就逃。陈诚后来只能龟缩大城市里守着,那点脸面算是彻底丢了。

其实,这种场合里,没人真的关心陈诚身体到底怎么样。还有一群代表煽风点火,要发电报去上海,逼着陈诚别走,必须来现场当面报告。有个福建代表甚至嚷嚷:“我们别让他跑了,现场问个清楚!”这股子气氛,真像老百姓吵架,谁都想把锅扣到陈诚头上,有种不抓住不罢休的劲头。

其实,现场还有个大佬本该能替陈诚说两句公道话的,但都装聋作哑。有一阵,国民政府高层掉头不看,连白崇禧、徐永昌这些“名将”,那一刻都不吭声。只剩下何应钦摇着纸扇淡淡说:“我也有责任,这不能怪一个人。”其实谁信呢,这种场合哪有真心话?有时候风向,就是一场饭局里大家都不喝酒的时候,一个人被逼着站起来全喝了。

追着问陈诚到底怎么成了大家的眼中钉,归根到底还是战绩太难看。倒不是说所有败仗就该他背,你瞧,打仗谁都有惨败,连胡宗南在西安守得像个泥娃娃,顾祝同在徐州也打得灰头土脸,那咋没见大家群起喊杀他们?问题在于,陈诚上来喜欢拍板,管头管脚,军内外的大事不管能不能干都揽到自己身上,还总想和老蒋“走一步看一步”,该战略不做战略,非要亲自下场,拿参谋总长当战时指挥。

说他的“一言堂”,其实不假。比如很早以前江西会战那阵,他在同僚面前批评装备太烂,甚至训斥副官,不服气的人都记仇。有一次会议上,他跟国军副总长梁潄泉顶嘴,梁一拍桌子就走了,高层背地里都说陈诚脾气冲,凡事不忍让,还爱当众训斥手下。到了南方战场,有次长沙失守,陈诚没替下属遮丑,反而在会上直言不讳说“指挥无能”,把下面一众军需处长骂得狗血淋头。有人私下说,陈诚这人最大的问题,是不懂留余地,“打不赢就怪别人”,这口风谁受得了?

陈诚在郑州的时候,更爱“整风”——下令查军粮、清点枪械,可结果是本地兵都怨声载道,连炊事兵都闹罢工。坊间流传一句话“陈诚管得越紧,日子越难过”。其实比起北平那种温吞派,陈诚的做派确实很难让大家服气。

再说东北那阵,一到长春,他对杜聿明不假辞色,两人关系据说比水火还糟。陈诚经常批评杜“守得不坚”,也不愿交心。结果杜聿明也不服,战场分歧越来越大,后来甚至传出杜想调职避嫌。陈诚一旦战败,总先甩锅,说是兵员补充不到,后方不给力量,经常让参谋部背黑锅,自己拍拍屁股就走。要说国民党的将领关系复杂,本来就大家心机重,陈诚这一套,更是把“大佬”们全得罪了。

至于性格上,那种不服人、爱钻牛角尖,说白了就是“死犟”。我听有老兵说,陈诚年轻时家里出身不算高,爱跟人吵架,逮着不对就要追到底。跟何应钦斗过,甚至为了一句“军令”对簿公堂,闹得个头晕目眩。据说他曾一天发五份战报,消息一多谁都搞不清真假。何应钦有次挨骂,气得饭也不吃,满南京都知道。他那脾气,属于“别人做错事,自己都不肯帮一句软话”,外人眼里,谁能喜欢?

有时候老蒋也烦他,曾经劝过:“你呀,指责别人的时候看过自己没有?”其实陈诚一辈子没太管和谁搞好关系,老蒋也只好当面拍打敲打,背地里记日记。历史上不缺讲义气的人,但陈诚这样的“轴”,就算做改革时讲原则,也很难让人全信服。

其实,说到底,陈诚搞改革的法子,把“吃绝户”用到了极致。他对东北军政系统、地方官员的贪腐查得比谁都紧,连办事员都怕他“秋后算账”。一次在沈阳,有个副官被查出收了纱布,陈诚当场批评,结果那人直接卷铺盖走了,后边没人替他说一句话。陈诚就是这路“铁面无私”,但大家心里算盘打得精,谁也不愿被他抓到小辫子。

所以会议上一旦风向转了,大家蜂拥而上,谁都不愿当挡箭牌。宁愿照着老样子混日子,也不爱出头讲公道。陈诚是国民党里的“孤狼”,别人私下称他“难缠”,有他的地方,朋友少,敌人多。有位老将私下跟我聊过:“陈诚也不是坏人,就是心太硬,得罪人多了。”其实这样的人,成也铁腕,败也铁腕。

陈诚后来怎的?那天之后,没人再敢为他说话,风声滚滚,就像春夜里的雨滴,接起来就止不住。陈诚究竟算是无辜,还是该背这个锅,谁也说不准。到头来,一切都成了“众口铄金”,也许陈诚自己都觉得委屈,世事无常,人物的好坏,有几个人能说出真话呢?

历史拉长了,人们还会记得当年这场闹剧,要问陈诚真的该死吗?可能每个人心里都装着自己那条“雪恨”的路吧。至于真相,也许只在风中飘着,难以落地。

来源:青山中隐居的隐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