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者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有时退一步,反能海阔天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何尝不是对人生起伏的最好诠释?唯有在盈满时保持谦逊,在前进时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闲藏在我,用舍有时!!
知进而不知止,何异于驰骋沙场而忘了归途?古人云:"欲速则不达",一味地向前冲刺,却忽视了脚下的路,终将迷失方向。
智者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有时退一步,反能海阔天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何尝不是对人生起伏的最好诠释?唯有在盈满时保持谦逊,在前进时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闲藏在我,用舍有时!!
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知进与知止,知进是知晓上进,以勇者的姿态夯实人生基础;
知止,是知晓停止,以智者的姿态拿捏人生尺度。知进是态度是精神,是不断超越中彰显的进取姿态;知止是修养是智慧,是适可而止中体现的审时度势。
知进以成事,知止以成人,二者相益,体现了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知止,首先是对底线和原则的清醒认识,懂得当止则止,恰到好处。其于内在人心,表现为自我克制;其于外在事物,表现为留有余地。
此时的“止”,是一种节制,从这个角度看,知止是对知进的保护,避免因为不知所止,导致以往所进有所亏损,甚至彻底陨灭的悲剧。
为官者,官居宰相企望王侯,不知所止,不节为官之欲,最终锒铛入狱;为商者,恨不能圈尽天下之财,不知所止,不懂创富于民,最终为天下笑。
反观春秋时范蠡,为政建言立功,辅佐勾践称霸,却在功高位显之际毅然隐退;为商广德济民,三次富甲天下,却三次散尽其财。范蠡之贵,贵在知止。是故懂得知止,方可更好守护知进之成果,知止而思,方知进不止。
时代风云际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人生梦想和目标,踌躇不前于事无补,犹豫彷徨丧失良机,惟有当机立断、把握当下,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机遇向前进发,才能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潮流中扬帆远航。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时时秉持“进”的信念和斗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看准了就抓紧行动,才有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有可能接近我们向往的那个地方。
人生是“今天”的不断累积,是“此刻”的不断延续,每一个“今天”不被辜负,方可串起无悔的人生,日积月累,方得始终,时间终将属于“知进”的人。
在人生发展的旅途中,“知进”勇气可嘉,“知止”也难能可贵,过度的紧张忙碌会让人身心疲惫,一路的向前奔波往往忽略身边的美景。
适时停下脚步,不是知难而退、无所作为,而是自我省察,或者总结反思,重新规划自己的目标,调整前进的方向,或者加油充 电、更新知识、完善自己,让生命在短暂的放松和精进之后得到更大。
“知进”与“知止”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符合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张弛有度的平衡。人的发展和完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既“知进”又“知止”的辩证统一。
“知进”“知止”是自我修养的境界。“知进”,既体现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积水三千里”的信念上,更体现在“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中,莫说江头风浪险,更有人间行路难。
登高才能望远,翻山才能见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困难越向前,是“知进”的本质特征。
从汉字结构上看,“止”字为“上”字加一竖,这一竖好似挡在前面的一堵墙、一种界碑。自觉律己修身,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越界、不撞墙,才能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知进”“知止”是达观致远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视野、格局和生活品质是通过主宰自己的心态来实现的。
“知进”源于乐观的心态。乐观是一种感恩万物的生活态度,把一切际遇都当做生命的体验,并从中发现美好、感受快乐,乐观心态伴生着进取姿态。
知止,源于内心的知足。“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知足,就是保持内心的平和,坦然从容地对待人生的不完美,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结出果实,不是每个梦想都能成为现实。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行于所当行,至于不可不止”,方能进入达观的境地、活出生命的惬意。“知进”“知止”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需要能动把握“度”的高超智慧。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箴言,都揭示了把握好度的重要性。
保持平和淡泊、达观致远的心态,就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实现“知进”“知止”的良性互动,在干事创业上知进不怠,在利益诱惑前知止守节;就能做到进退有度、收放自如,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知进者常新,知止者常安。在知进与知止间追寻人生的智慧与价值。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