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当稚嫩的童声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响起,孩子们挥动着小小的国旗,眼中闪烁着对红色旋律的好奇与向往。从娃娃开始唱响红歌,从学前阶段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从日常点滴践行“敢扶”的担当,这不仅是对红色基因的精准传承,更是培育时代新人、涵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当稚嫩的童声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响起,孩子们挥动着小小的国旗,眼中闪烁着对红色旋律的好奇与向往。从娃娃开始唱响红歌,从学前阶段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从日常点滴践行“敢扶”的担当,这不仅是对红色基因的精准传承,更是培育时代新人、涵养清朗社风的生动实践,如同在心灵沃土中播下希望的种子,终将成长为支撑社会精神的参天大树。
红歌是镌刻着时代记忆的“精神密码”,而儿童则是传承红色血脉的“希望载体”。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而言,抽象的历史叙事难以理解,但旋律与情感却能跨越年龄的界限,直抵心灵深处。红歌从来不是晦涩的理论教材,而是旋律明快、情感真挚的歌谣,是可以触摸、可以传唱的“活历史”。《娃哈哈》里藏着民族团结的欢歌,孩子们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旋律中,懵懂感知着“大家庭”的温暖;《歌唱祖国》中饱含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当老师指着地图上的万里长城、滔滔长江,孩子们便会对着“金色的太阳”“宽广的土地”生出最纯粹的自豪;《学习雷锋好榜样》则传递着助人为乐的温暖,那句“忠于革命忠于党”,在孩子眼中化作“帮别人就是好孩子”的朴素认知。
幼儿园里的红歌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教唱”,而是充满巧思的“浸润”。老师会将红歌改编成童谣,把“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换成“幼儿园的天是快乐的天”,让孩子先感受身边的美好,再理解时代的幸福;会编排简单的手势舞,唱到“红星闪闪”时比出星星的手势,唱到“帮助别人”时做出拉手的动作,让身体的律动与精神的感知同频;还会讲述红歌背后的小故事,比如唱《卖报歌》时,告诉孩子“以前有个小姐姐很辛苦,现在我们能幸福地唱歌,要珍惜生活”。当孩子们用奶声奶气的声音跟着伴奏唱着“雷锋叔叔我爱你,助人为乐记心里”,红色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这种萌芽无关复杂的理论,而是对“美好”“善良”“热爱”最本真的认同,是日后价值观长成的“第一缕阳光”。
学前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期”,学习雷锋精神当从“小事启蒙”开始。提起雷锋,有人会想到“英雄”“榜样”等宏大的标签,但对于3到6岁的孩子来说,雷锋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藏在生活点滴里的“行动指南”——是“帮同学系鞋带”的耐心,是“把积木让给小伙伴”的分享,是“捡起地上的纸屑”的责任。这种启蒙,需要将“大精神”拆解成“小行动”,让孩子在可感、可做的小事中,体会“向善”的快乐。
在不少幼儿园,“雷锋角”成了孩子们最爱的角落。它不必华丽,或许只是一个装满绘本的小书架,孩子们轮流当“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籍、提醒同伴“轻拿轻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责任”与“珍惜”;或许是一个“互助小站”,放着备用的鞋带、橡皮、创可贴,当有小朋友鞋子开了口、文具丢了件,“小雷锋”们会主动上前帮忙,在伸手的瞬间懂得“被需要”的温暖。“雷锋小任务”也融入了日常:早餐后帮老师分发水果,午睡后帮同伴叠被子,户外活动时照顾班级里的“植物朋友”——给小苗浇水、给小花拍照。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让孩子在劳动中明白“付出不是负担,而是能让别人开心的事”。
“雷锋故事会”更是充满童趣。老师不会讲复杂的事迹,而是通过绘本、手偶剧,演绎“雷锋叔叔帮战友补袜子”“冒雨送大娘回家”“把省下来的钱捐给灾区”等具象的片段。有个幼儿园曾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用画笔画“我心中的雷锋”,结果大多数孩子画的不是穿着军装的战士,而是“帮我捡玩具的小朋友”“给我讲故事的老师”——在他们眼中,雷锋就是“身边那些好心的人”。这种启蒙不追求“立竿见影”,不要求孩子立刻懂得“无私奉献”的深意,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熏陶,让“帮助别人”成为一种本能,让“向善”成为融入血脉的习惯。
社风的“红”,终究要落到每个人“敢扶”的担当上。曾几何时,“扶不扶”的纠结成为社会信任的一道考题:有人担心扶起老人反被讹诈,有人犹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迟疑背后,是对“善意被辜负”的恐惧,也是社会信任链条上的一道裂痕。而改变这道考题的答案,恰恰需要从娃娃时期播下的“勇敢与正义”的种子——当孩子在幼儿园里敢于指出“有人抢玩具不对”,敢于主动扶起摔倒的小伙伴,敢于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哭泣的同伴,这种“敢”便是长大后“敢扶”的雏形,是面对困境时“不犹豫”的底气。
培育“敢扶”的社风,需要“校园启蒙”与“社会护航”双向发力。从校园层面看,当孩子扶起摔倒的同伴时,老师的一句“你真勇敢,懂得帮助别人”,远比空洞的表扬更有力量;当班级里形成“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氛围,孩子便不会因“怕麻烦”而退缩。这种教育,是在孩子心中种下“正义无需犹豫”的种子,让他们明白“伸出援手”是正确的选择,无关利益,只关本心。
从社会层面看,我们更需要用制度为“敢扶者”撑腰。近年来,多地出台见义勇为保障条例,明确“善意救助免责”条款,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建立见义勇为基金,为救助者提供医疗、法律等支持,让“扶人”不再有后顾之忧。除了制度保障,榜样的力量同样重要——宣传身边普通人的“伸手时刻”:菜市场里摊主扶起摔倒的老人,马路上中学生帮助受伤的骑行者,小区里邻居合力救助突发疾病的居民……这些“小人物”的“小善举”,比遥远的英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让“敢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大家都这么做”的集体自觉。
当“扶起摔倒的老人”“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像“唱红歌”“学雷锋”一样自然,当“见义不为”的犹豫被“挺身而出”的坚定取代,清朗的社风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种社风的“红”,不是口号式的鲜艳,而是浸润在每个普通人行动里的温暖,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底色。
从童声唱红歌到童心学雷锋,从校园里的“小善”到社会上的“敢扶”,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精神传承链”。红歌的旋律是“启蒙的钥匙”,用最动听的方式让孩子懂得“爱祖国、爱他人”的初心;雷锋的精神是“行动的指南”,用最朴实的小事让孩子学会“尽己力、暖人心”的担当;而“敢扶”的勇气则是“传承的检验”,用最真实的考验让个人的“小善”汇聚成社会的“大暖”。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传承”,而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让红色的旋律滋养童年,让雷锋的精神照亮成长,让“敢扶”的担当温暖社会,便是对过往最好的致敬,对未来最坚实的铺垫。当更多孩子能随口哼出红歌的旋律,能主动践行雷锋的小事,能在长大后毫不犹豫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我们的社会便会充满“红色”的温度——这种温度,是红色基因的延续,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始终挺立的精神脊梁。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