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的恶评像碎玻璃一样扎眼,对准的却是那个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7781次国旗的男人——张自轩。有人记得他是建党100周年的升旗手,是2022年冬奥会的火炬手,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个挺直腰杆的汉子,原本只是个农民的孩子;更有人忘了,脱下军装后,他没靠光环炒作,只是
“都过去多久了还翻来覆去说?”“果然出名了就想着靠名声赚钱!”“搞半天是骗情怀带货的!”
直播间的恶评像碎玻璃一样扎眼,对准的却是那个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7781次国旗的男人——张自轩。有人记得他是建党100周年的升旗手,是2022年冬奥会的火炬手,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个挺直腰杆的汉子,原本只是个农民的孩子;更有人忘了,脱下军装后,他没靠光环炒作,只是悄悄回到了养育他的土地,想为家乡多做点事。
退伍一年多,张自轩的日子过得很“轴”。
自家院子里,他还会天天练正步,每一步的距离像当年在仪仗队时一样,用尺子量着校准;各大学校、单位里,他总以“国旗护卫队升旗手”的身份,蹲下身教孩子们握旗的姿势,纠正他们踢正步的节奏,连袖口的褶皱都要帮着理平整。
直播时,他偶尔会提起当年的日子:夏天军装被汗水浸得能拧出水,冬天冻得发僵的手还要稳稳攥住旗杆,每一秒的升旗节奏都要记在心里,差一点都不行。可这些滚烫的回忆,到了一些人嘴里,就成了“活在过去出不来”“只会炒冷饭”。
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张自轩只说了一句话,却比千言万语都有力量:“每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我的骄傲。因为少年强则国强,这一份责任是刻在骨子里的。”
有人质疑:“他怎么还在讲升旗?是不是除了这个啥也不会?”
可这些人大概忘了,那不是他“仅剩”的故事,是他用十几年青春烧出来的人生。从农民的孩子到天安门升旗手,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浸着苦:天不亮就起来练队列,脚磨出血泡也不敢停;为了保持挺拔的站姿,腰上绑着木板纠正姿势;哪怕后来成为“最帅升旗手”,也从不敢懈怠——因为他举着的,是国家的尊严。
这样的经历,早长进了他的骨血里,何须“刻意放下”?
更何况,如今的直播间里,有人靠扮丑博眼球,有人靠一部戏吃一辈子红利,有人靠虚假宣传赚快钱。凭什么张自轩不能靠自己的坚守,延续那份荣光?他站在镜头前,没哗众取宠,没夸大其词,只是堂堂正正地讲国旗的故事,顺便推荐家乡的农产品,轻声说一句“有需要的话,可以支持一下”——这何错之有?
九三大阅兵后,再看张自轩的直播,很多人突然懂了:大家不是来买东西的,是来见一个“老朋友”的。
见那个曾经代表国家形象,走出铿锵正步的升旗手;见那个脱下军装后,依然把“爱国”二字揣在怀里的普通人;见那个哪怕被骂,也没丢了初心,还想着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家乡的汉子。
他的直播间里,卖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农产品,是一份可信——毕竟是曾守护过国旗的人,不会拿口碑开玩笑;是一种正气——他站在那儿,就像一面小旗子,让人想起那些关于责任与坚守的故事;更是一段国民记忆——想起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国旗,想起那些为了尊严默默付出的人。
我们总爱劝人“向前看”,好像停留在过去就是错的。可有些“过去”,本就不该被放下。
张自轩不是“陷在过去”,他是带着国旗赋予他的信仰,继续认真地生活。他去学校教孩子升旗,是想让年轻一代记得仪式感里的敬畏;他直播助农,是想让家乡的土地结出更多希望;他偶尔提起当年的事,是想让更多人记得:那些看似遥远的荣光,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与坚守。
别再说“自轩,该放下了”。
他放不下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是没凉透的家国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该珍藏的光。这样的“放不下”,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尊重。
来源:执着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