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是播撒幸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07:11 1

摘要:姚跃林是谁?曾经担任厦大附中创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十六年,如今是厦大附中名誉校长。姚跃林又是谁?借他自己的话来讲,则是其新著《通向幸福的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的这几个句子:“我自认为是一个生活在狭窄的胡同里也要仰望星空的人,算是不太浑浑噩噩。看书不多,

姚跃林是谁?曾经担任厦大附中创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十六年,如今是厦大附中名誉校长。姚跃林又是谁?借他自己的话来讲,则是其新著《通向幸福的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的这几个句子:“我自认为是一个生活在狭窄的胡同里也要仰望星空的人,算是不太浑浑噩噩。看书不多,但每有所览必有心得。这点滴心得是我前进的重要动力。”

很显然,《通向幸福的教师成长》给予读者最切近也最长远的影响,莫过于方法的指引,即如何才能在成长中得到幸福。姚跃林说:“追梦的人应该是幸福的。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难言幸福的。”怎么追梦?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事情做到极致。他强调互信的重要性,否则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建立,人际关系不好,则无法为专注工作、勇敢追梦保驾护航。而追梦的根本前提,在于律己,大到专业成长,小到日常穿戴。在这本书中,姚跃林谈成长,更多地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点滴。换言之,成长与许多容易被忽视的小事有关。

在姚跃林看来,教师收获幸福最寻常也是最重要的做法,莫过于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姚跃林谈的多种幸福中,最具温度、最具感染力的幸福,莫过于他自己的幸福。他创造着自己的幸福,也带给别人幸福。幸福着自己的人,也可以幸福别人,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

收到学生发来的微信、寄来的信件,那些字里行间充满对校长的惦念,对附中的怀念,对高中生活的想念。这样的校长能不幸福吗?这样的幸福缘起于何处?不正缘起于“重要他人”吗?被他珍藏着的那几百封长的信与短的便条就是证据。

我尤其珍视姚跃林于书中引用的同事与学生的来信,如果要给那些信设立一个共同的精神标签,唯有“感恩”这个词当得起。感恩是相互的,同事与学生感恩他,他感恩同事与学生。在书中,他这样写道:“当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所为被人们认可时,我们获得了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其实也是需要播种的,幸福也是有种子的。”那么,除了他本人,同事与学生同样是播撒幸福种子的人。

之所以追读姚跃林作品多年,其重要原因在于时不时会在他的叙述中,遇见关乎教育的正本清源的认知。他说:“尽可能上好每一节课,尽可能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有所进步,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事业’。”伟大从何而来?从平凡的点滴中来,诚如古人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还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班的班风就是班主任的风范、人格气象和精神面貌。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最终一个班的学生也很‘像’班主任。”人格,是教育最可靠、最恒久、最稳固的资源。这一点,尤其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通向幸福的教师成长》是一部教育随笔集,教育随笔从哪里写起?怎么写?可以写成什么样子?这本书皆可给许多教师以启发。在《相信机遇,但不相信机会主义》中,他写道:“教师的生活细节往往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既如此,生活细节或生活中的诸多琐事,亦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在《幸福是一种觉悟:自觉拥抱幸福》中,他摘录引用许多信的内容来自同事和学生,展示了他曾经走过的路与付出过的点滴,还有被同事与学生牵挂并祝福的幸福。诚如他在《播种幸福: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问题》末尾所写:“我不需要刻意播种幸福的种子,而当我将学生放在学校的中央、放在教育的中央时,我的工作往往就是播种幸福。”说到底,教师幸福感的最大源泉,不正在学生身上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