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屏幕那头,姜糖一铁锹掀翻退婚宴,粪水飞溅的瞬间,弹幕刷到卡屏。
三天12亿点击,把“炸粪坑”炸成了五一档最响的炮仗。
屏幕那头,姜糖一铁锹掀翻退婚宴,粪水飞溅的瞬间,弹幕刷到卡屏。
谁还管逻辑?
爽就够了。
可爽完之后,空落落的。
姜糖像开了挂的手游角色,怒气值永远满格,升级不耗血条。
男主傅横江干脆躺平,昏迷、温柔、给钱,像系统派来的NPC。
观众嗑糖,也嗑出了塑料味——这糖没核,嚼两下就化。
有人杠:短剧嘛,图个乐。
真这么简单?
竖屏时代,耐心比地铁早高峰的座位还稀缺。
制作方把十年苦情浓缩成三秒反转,把“被欺负→打脸→暴富”做成流水线。
观众不是不想看深度,是手机一滑,下一个视频就把你踹进新剧情。
听花岛传媒的投流清单泄露过一张截图:抖音千川计划里,“炸粪坑”片段被剪成0.8秒一镜,连看三遍才看清是粪。
算法吃准了猎奇,点赞像雨点砸进池塘。
可隔壁《厂花那年》也讲孤女,女主为一张批文跑断腿,弹幕骂“憋屈”。
数据腰斩。
市场用脚投票,深度成了奢侈品。
最魔幻的是评论区。
有人刷“姜糖是我嘴替”,转头在职场群里对领导秒回“收到”。
爽剧成了情绪抽水机,把现实里的窝囊抽干,再灌回屏幕。
久而久之,人开始分不清:到底需要故事,还是需要麻醉?
当然,也有意外收获。
家具厂老板老周蹭热度直播,把剧里同款梳妆台挂上小黄车,一晚卖出两千单。
他咧着大嘴笑:“以前讲榫卯没人听,现在说姜糖用过,木头都带仙气。
”流量像洪水,淹了剧组,也顺带冲肥了隔壁庄稼。
可洪水过后,总得有人清淤。
业内饭局上,编剧阿黎灌了半杯白酒吐槽:“我也想写女主交不起学费去卖血,可制片说‘血’字不过审。
”话没说完,被隔壁短视频公司HR递名片:“来我们这,写30秒一反转,月薪这个数。
”阿黎捏着名片,像捏着一张通往流量天堂的门票,背面却印着“人物深度不可超过两行”。
观众真的只配吃糖渣吗?
未必。
去年《胡同里的她》用五分钟讲下岗女工摆摊,结尾女主擦汗时眼角的皱纹冲上热搜。
没有炸粪坑,只有一声叹息,照样收割眼泪。
可惜这样的剧,像夜市里的手工冰粉,好吃,却干不过连锁奶茶。
所以《风风火火的她》不是原罪,是镜子。
照出我们既想逃,又想赢;既要十分钟看完一生,又嫌一生太苦。
下次再刷到“孤女开挂”,不妨暂停三秒,想想现实里那个被欠了三个月工资的女工——她连炸粪坑的铁锹都买不起。
爽剧可以存在,但别让它成为唯一的光。
毕竟,真正的逆袭从来不是屏幕里粪坑炸开的烟花,而是黑夜里有人咬牙把日子一寸寸往前挪。
来源:空中欢乐飘荡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