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大众出版龙头的AI实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3:02 2

摘要:人工智能浪潮如今已席卷出版业。从写稿、编辑、校对,到选题、营销与用户服务,几乎每个环节都在被重新定义。在这场深度转型中,中信出版集团尝试了一条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路径:不是用AI替代人,而是用AI延展图书的生命力。于是,一系列出版智能化工程悄然启动。中信出版平

人工智能浪潮如今已席卷出版业。从写稿、编辑、校对,到选题、营销与用户服务,几乎每个环节都在被重新定义。在这场深度转型中,中信出版集团尝试了一条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路径:不是用AI替代人,而是用AI延展图书的生命力。于是,一系列出版智能化工程悄然启动。中信出版平行出版实验室成立近三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AI在出版领域的全方位应用。2025年以来随着大模型能力的飞速提升,AI创新成果也更加显著,尤其是在创意设计和图书文本深度加工和拆解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内容创新的新可能。

封面之变:AI让图书的“第一眼”就出彩

在图书出版流程中,封面往往被视为“销售的起点”,它承载着传达内容气质、激发读者兴趣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封面设计周期长、创意受限、主观性强,常常成为出版生产流程的瓶颈,尤其是在选题密集、市场节奏加快的背景下,这一环节成为制约新品快速上线的关键问题之一。

“AI视觉设计提升工程”是我们今年的重要工作任务,目的就是通过AI全面提升图书设计效能和视觉表达体系。我们的AI设计师开发了一套全流程的封面设计辅助系统,通过四个关键阶段实现从创意到成品的智能化转换,并在一些新书设计中完成试点,进入标准产品平台搭建阶段。

创意生成阶段:AI与责任编辑的“共创搭档”

以《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为例,这本聚焦“消费心理学”与“行为暗示”的书籍,设计初期的关键词包括“冲动购买”“潜意识说服”“重复决策”“购物隐喻”。AI系统在分析书名、副标题与内容提要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提示词矩阵,涵盖视觉意象如“眼球”“箭头”“收银小票”“购物车”“电商闪购标签”等。

在设计初稿阶段,AI系统生成了多个构图建议,包括橱窗里的虚影、正在被“吸入”的钱包、眼神跟随产品路径的图案等。经过AI多轮筛选与编辑团队协作比对,最终敲定了“红色购物袋正面承载全部信息,袋口由一只手拎起”的构图。

这一封面极具象征性:购物袋是最通俗直观的消费载体,红色强化了“欲望驱动”的心理暗示,而将标题直接印在购物袋正面,不仅增强了信息的阅读效率,也形成了极强的陈列感和冲击力。AI在这一方案中还参与了袋体光影塑造、字体比例控制和线下陈列测试模拟,最终确保其在线上缩略图、书店书架和社交媒体海报上都具有一致的吸引力。

封面从构思到落地用时不到三天,而传统人工设计流程至少需要两周。这一成功案例表明,在设计师主导下,AI可以高效辅助完成风格探索、图像生成、排版优化和多场景适配,让一本书从“第一眼”就具备让人驻足的心理张力。

《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封面

底图生成阶段:AI成为“快速画手”

如果说“视觉创意”是封面设计的灵魂,那么“底图绘制”就是将灵感落地为现实的关键一步。在传统出版流程中,这一步恰恰最耗时也最考验执行力——一个封面从构思到落笔,通常需要设计师查找素材、手绘草图、修图调整,周期往往长达1~2周。而AI的出现,让这一切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再以科普作品《解码生物电》为例,这本书聚焦生物电现象与神经科技革命,话题前沿、概念抽象,对封面的视觉表达提出了极高挑战。设计师最初提出“电流”“神经元”“能量场”这些创意关键词,希望图像具备未来感、模糊感和科学性。

AI图像生成系统接收到这些词汇后,通过NLP模型与图书原文摘要进行语义比对,自动补全出一系列提示词组,如“neural wave in darkness”“electric haze”“future signal flow”,并调用Midjourney进行多轮图像生成。系统内置的风格标签引导模型偏向“科技+抽象+写意”这一组合,短短数小时内,就批量产出数十张封面底图候选。

最终被采纳的底图,正是其中一张“粉蓝电流在黑色背景中舞动”的作品,极具张力与神秘感。这张图像并非来源于某一张图片素材,而是完全由AI根据关键词在视觉语义空间中合成而成。它的构图精准对齐图书的核心主题:“人类身体中流动的隐藏能量”。

《解码生物电》图书封面

《解码生物电》的封面上线后,迅速获得多个平台推荐,点击率显著高于同类科普作品,其强烈的感知美学与高信息匹配度,使得图书在“第一眼”即脱颖而出,成为读者心中的“视觉锚点”。

这正是AI封面设计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缩短了设计时间,更让创意实现过程充满可能性与探索性——图书的封面不再是流程末端的“产出”,而是内容表达的一部分,成为知识传播的第一道高光。

封面字体与排版阶段:AI主导设计“可感的理性美”

在《积极谈判》的封面设计中,从标题字体、字号、颜色到副标题与推荐语的排版组合,几乎全部由AI完成。AI不仅根据图书内容调性,自动选择了具有理性气质的无衬线字体,还依据底图的色彩构成和视觉重心,确定了文字的布局与配色策略。

整个排版过程由AI输出为标准HTML结构代码,并与底图自动融合,确保文本信息在视觉上清晰突出,同时不过度干扰封面的主图表现。系统还根据不同展示平台(如线上缩略图与线下实体书架)自动进行多版本适配,使封面在多场景下都具备最佳阅读性和传播力。

通过这一智能化流程,责任编辑与设计师从“手工对齐与试错”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只需关注表达是否准确与整体风格是否契合,真正将创意空间让渡给更高效的AI辅助。

《积极谈判:别害怕冲突》图书封面

营销素材生成:AI一键生成多平台宣传物料

在封面定稿后,AI系统会自动生成海报、竖屏封面图、书单卡片、微信公众号首图、小红书九宫格等社交媒体物料,极大减少了美编的工作量。以《求助不是示弱》为例,该书发布日当晚AI即完成8套不同风格的推广物料,营销团队在24小时内发布于6个渠道,实现阅读转化率同比提升32%。

同时,AI还能追踪不同平台的图片点击率,反向优化下一轮封面或素材生成参数,逐步构建“内容—视觉—用户偏好”的数据闭环。

过去,一个封面从文案、意象到视觉草图,往往需要几周甚至数月。如今,有了AI设计助手,创意生成10分钟可见成效,封面初稿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定型,配套物料自动同步生成。这种“AI协同设计”模式并不是降低品质的妥协,而是用智能手段系统性提升内容表现力和市场适配度,为出版行业的设计体系带来了真正的结构性革新。

当今读者的阅读方式早已悄然改变。据202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超过80%的用户已习惯于数字化阅读,但真正阅读完整图书的比例却不到10%。人们渴望知识,但却在碎片化的注意力结构中,难以沉下心来读完一本厚重的书。这是出版行业面临的最大矛盾:用户依然渴求系统、权威的知识,却不再以"读完一本书"的方式来获取。

中信出版“知识精粹”工程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AI技术将图书内容拆解为可理解、可调用、可组合的最小知识单元,把整本书“化整为零”,再“以需重构”。它不再以章节或页码为单位,而是以“用户问题”为导向,以“知识节点”为基本结构,为用户提供逻辑清晰、按需提取的定制化内容服务。

完成这一任务的背后,是一个AI驱动的多层级技术系统。首先,图书内容被拆解成细粒度的文本片段,每一段内容都由大语言模型进行语义理解与结构归纳,自动提炼出核心观点、提出关键问题,并打上主题、行业、知识类型等多维标签。

接下来,通过知识图谱构建机制,这些原子化的知识单元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被组织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系统会识别各单元之间的因果、类比、演绎、对比等关系,形成内容之间的“语义桥梁”。用户在提出问题时,系统能在秒级内召回多个相关知识点,并生成一段跨书、跨领域、结构化的回答——不仅有观点,还有出处;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案例。

与此同时,我们还打通了语音合成与多模态生成能力,让这些知识单元可被转化为15分钟的音频解读、3分钟的视频讲解,甚至是图表、交互式问答等移动端友好的形态。从“读一本书”到“获得一套知识”,不再需要4小时,而可能只需要4分钟。

AI编辑:知识精粹成为策划工作的“智能助理”

“知识精粹”悄然重塑了编辑工作的逻辑。过去,编辑要快速了解一本历史出版物的内容、调性与市场表现,往往需要反复通读原文、查询资料、依赖他人经验;而今,知识精粹为编辑提供了高效、结构化的认知入口。

每本书在进入“知识精粹”系统后,其内容会被拆解成可调用的知识单元,附以多维标签(如主题、行业、知识类型、适用场景),并形成可视化的内容地图。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不再需要从零开始摸索,而是可以通过检索相关主题,迅速定位已有书籍中的经典观点与空白领域。例如,在策划“组织变革”类选题时,系统可显示《纳瓦尔宝典》《从0到1》《马斯克传》中相关知识节点的聚合视图,辅助判断市场切口与内容密度。

更进一步,系统会统计哪些知识标签被频繁引用、哪些观点在不同用户群体中持续活跃,形成“知识热度图”,帮助编辑洞察真实的阅读兴趣与潜在趋势。这让内容策划从传统的“经验直觉”转向“数据驱动”,提升选题命中率的同时,也加快了策划效率。

同时,“知识精粹”还能帮助编辑在图书出版前,提炼出清晰有力的内容卖点。通过对比同类书籍中知识点的传播路径与用户反馈,系统可自动生成营销推荐语、社交传播语料、AI辅助封面文案等,为图书的市场化做好充足准备。

在“知识精粹”的支持下,编辑不再只是内容的“打磨者”,更是知识资产的运营者与价值重构的参与者。这不仅提升了内容策划的专业深度,也拓宽了出版人在智能时代的角色边界。

在我们看来,“知识精粹”工程的本质,并不是要让AI替代编辑或作者,而是要让AI协助他们,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表达”和“价值的传递”。

未来,编辑可以不再从头梳理一本书的素材结构,而是从AI给出的“知识地图”中寻找线索;策划人不再孤立设想选题,而是从用户需求和标签趋势中精准捕捉机会;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图书推荐,而是以问题为中心,主动生成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

当一本书的封面因为AI而更加打动人心,当一本书的内容因为AI而更加触手可及,中信出版所描绘的,不仅是一个图书智能化的愿景,更是一次出版产业面向未来的集体跃迁。在这个跃迁中,图书不再只是被“阅读”的,而是可以被“调动”的。知识不再只是沉睡在页面之中,而是像水一样,在用户的问题之间流动、联通、扩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相信结构化的信息——知识,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触达用户,传递思想;我们也坚信,出版将以静水流深的力量,传承文化,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一审:亢姿爽

二审:赵 冰

三审:黄 璜

来源:小小兔R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