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太极拳门派林立,到底谁才“正宗”?真正的“正宗”,藏在身体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4:45 1

摘要:今天又有朋友问我:“我想学太极,可网上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还有‘赵堡’‘和氏’‘李式’……到底哪个才是‘正宗’太极拳?”

前些天,一位网友评论我分享拳友的文章:“杨式是太极拳?孙式是太极拳?陈式是太极拳?吴式是太极拳?武式是太极拳?”

今天又有朋友问我:
“我想学太极,可网上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还有‘赵堡’‘和氏’‘李式’……
到底哪个才是‘正宗’太极拳?”

我和他说:“没有哪个门派天生‘正宗’,只有练出来的‘对不对’。”

如今,太极拳江湖风起云涌:
有人自称“第X代传人”,动辄“祖师亲授”;
有人直播推手发人于丈外,像演武侠片;
更有机构打着“秘传”旗号,收费上万……

可你问他们:
“什么叫‘松’?”
“气怎么沉?”
“劲怎么整?”
回答却模模糊糊,动作僵硬如铁。

真正的“正宗”,不在名头,而在身体反应;
不在门户,而在是否合乎“太极之理”。

虽然我自己的路数更偏向洪传陈式,但今天不谈门派,不争传承,
而是以浅薄的理解从三个维度,
来说说我认为的:
什么才是“正宗”的太极拳?
如何判断你练的拳,是“真太极”还是“假动作”?

很多人以为,“正宗”=“某位祖师传下来的那一支”。
于是:
❌ 陈家沟的就一定正?
❌ 杨氏后人打的就一定对?

我不这么认为

太极拳的“正”,不是血统的“正”,而是“理”的“正”

就像一棵树:
主干是“太极之理”,
分支是各门各派。
枝叶可以不同,
但根脉必须相通。

名家语录
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明确指出: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其理则一,其用则通。”

——“理则一”,才是“正宗”的根本标准!

✅ 正宗表现:
肩松肘坠,腋下如夹棉球,
动作轻灵,却劲力内含,如棉裹铁。❌ 伪“正宗”:
要么全身僵硬如机器人,
要么软塌如面条,腰胯松懈,膝盖内扣。

哲理金句
“松不是软,是去掉拙力后的自然张力;
就像弓弦,松时蓄势,发时如雷。”

✅ 正宗表现:
呼吸深长匀细,小腹随呼吸微微起伏,
动作配合呼吸,一动一息,周身温热。❌ 伪“正宗”:
呼吸短促,胸口起伏,打完拳喘如跑步,
或故意鼓肚子,装“气沉”。

中医机理
《黄帝内经》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气沉丹田,实为“意守中焦”,激活脾胃之气,升清降浊。

哲理金句
“气不入丹田,拳如无源之水;
意不到腹,动只是形。”

✅ 正宗表现:
力从地起,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一动无有不动,如风吹杨柳,梢动根随。❌ 伪“正宗”:
手动腰不动,肩动胯不跟,
动作割裂,劲力断在半路。

名家语录
李雅轩先生说:
“太极拳功夫,全是‘松净’二字的结果。
能松净,才能出轻灵虚无之致,方能有神奇之效验。”

——“松净”之后,才有“贯穿”

门派风格特点易误入的“坑”

关键结论
各派虽外形不同,
核心原理一致

都讲“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都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都重“舍己从人,后发先至”

就像五个人用不同方言说同一句话,话音不同,意思不变。

老子曰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真正的“正宗”之路,是平实的、可重复的、身心受益的,
而不是神秘的、排他的、只属于“少数人”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不必纠结:
“陈式是不是最老?”
“杨露禅的拳现在还有吗?”

我们要问的是:
✅ 我练的拳,能让身体“松”下来吗?
✅ 能让呼吸“沉”下去吗?
✅ 能让心神“静”下来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你就在“道”上;
如果答案是“否”,哪怕你是“第十八代嫡传”,也离“正宗”很远。

✨ 最后送大家一句哲理金句:
“拳无真假,理有是非;法无高下,练有对错。
不执门派之名,方见太极之真。”

转发收藏!愿每一位练太极的人,不被名相所困,终得真实受用。
#太极拳# #健身气功# #中医养生# #养生之道# #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正宗太极拳# #太极理法#

互动话题
你认为“正宗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传承?是动作?还是身体感受?
评论区理性讨论交流吧

来源:常壹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