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物栖息地破碎化、水土流失等.生态廊道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保护手段,对于恢复和维护巫溪的生态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揭秘重庆巫溪:生态廊道建设背后的技术秘密!
冉啟香等
重庆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物栖息地破碎化、水土流失等.生态廊道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保护手段,对于恢复和维护巫溪的生态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巫溪生态现状与生态廊道建设的意义
11 生态现状
巫溪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位于大巴山南麓,渝陕鄂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且重要.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草地、水资源等为区域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巫溪县复杂的山地地势以及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形成了斑块面积变异性大、形状不规则、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特点.一方面,部分区域存在因开垦、建设等因素造成的自然生态斑块被割裂的情况,一些森林区域被道路、农田或居民点分割成大小不一且互不相连的小块,使得物种的栖息地变得破碎和孤立,限制了生物的活动范围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区域的不合理开发使得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依赖这些环境生存的生物,一些对水质、土壤条件要求较高的动植物数量逐渐减少.此外,巫溪县的植被覆盖度虽整体较好,但存在一定比例的裸岩石砾地及坡度大于 25° 的旱地,表明人为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坡耕地,这反映了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大.目前,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占比较高,而阔叶树相对欠缺,使得森林的稳定性和抗疫性相对较差,整个生态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干扰的能力有待提升。
12 生态廊道建设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增加,巫溪的生态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尽管当前县内主次河流水域功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过去一段时期均达到 100% ,大宁河干流域区以上段及主要支流常年保持 Ⅱ 类水质标准 ,但部分断面仍存在超标风险,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巫溪的生态环境虽然整体较好,但生态依然脆弱,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一定制约,生态廊道可以连接破碎的生态斑块,为生物提供相对安全、稳定且连续的迁移通道和栖息空间,缓解栖息地受干扰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从更大的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巫溪作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一部分以及特色资源加工基地,还是大宁河等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发源地,是重庆市和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生态廊道建设成为提升巫溪生态质量、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举措,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紧迫性和重要性。
2 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技术
21 植被恢复技术
在巫溪生态廊道建设中,植被恢复与配置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关乎整个生态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11 乡土植物筛选 从重庆市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以及当地实际的植被分布来看,马尾松、巴山冷杉、崖柏、巴山松等针叶树种,对当地高海拔山地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且在维持区域水土保持、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栓皮栎、麻栎等阔叶树种,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其果实可以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灌木植物马桑、黄荆、杜鹃等,可以丰富植被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涵养水源、调节局部小气候.此外,草本植物狗牙根、白茅等,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点,能够迅速覆盖地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增强生态廊道的稳定性.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优先选择既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又对生态廊道构建有着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植物种类,确保植被恢复的基础坚实可靠。
212 植被群落配置 构建乔灌草多层次的植被群落结构,是提升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稳定性的有效手段.乔木层作为生态廊道植被结构的上层,可以选择巴山松、栓皮栎等高大乔木,合理控制种植间距,使其能够充分利用上层空间的光照、空气等资源,发挥其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为众多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和筑巢场所的重要功能.灌木层配置马桑、黄荆、杜鹃等,与乔木相互配合,填充乔木层以下的空间,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另一方面为林下的小型动物、昆虫等提供躲避天敌和觅食的场所,增加生态廊道内的生物多样性.草本层采用狗牙根、白茅等草本植物,紧密覆盖地表,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并且草本植物在开花结果时能够为蜜蜂、蝴蝶等昆虫提供花蜜等食物资源,促进生态廊道内昆虫等生物种群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以昆虫为食的鸟类等动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结构.在一些靠近河流的生态廊道区域,可以配置水杉、垂柳等耐水湿的乔木,搭配杞柳等灌木以及菖蒲、芦苇等水生草本植物,形成从陆地到水域的过渡性植被群落,既能够稳固河岸,减少河流对河岸的冲刷,又能为鱼类、两栖动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环境,构建水陆两栖的生态空间。
213 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为了保障植被能够顺利恢复并健康生长,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种植与养护技术措施.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季节,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温度适中、降水相对充沛,比较适宜大多数植物的栽种,能够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种植时,对于一些种子繁殖的植物,要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如浸泡、催芽等操作,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对于采用苗木移栽的植物,要保证苗木根系完整,带土球移栽,减少对根系的损伤,并在移栽后及时浇水,确保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同时,选择本地耐旱、耐瘠薄的植物进行混交种植也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例如,将侧柏、刺槐等耐旱植物与黄荆、马桑等耐瘠薄植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交,不同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深浅不同,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提高整个植被群落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而且混交种植能够避免单一植物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风险,保障植被群落的健康稳定。
22 水系生态治理技术
巫溪水系纵横交错,在其生态治理过程中,应多种技术相互配合,协同发挥作用.石笼护坡作为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技术手段,其采用金属丝编制成石笼,内部填充石块.这种结构既具备强大的抗冲刷能力,能够稳固河岸,防止河岸崩塌与水土流失,又因其石笼间的空隙,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理想的扎根生长空间.水生植物的根系在石笼孔隙中延伸生长,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固土壤,形成一种良性的河岸生态稳定结构,同时也为水生生物创造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生态潜坝巧妙地安置于河道之中,它能够根据不同的水流条件和生态需求,合理调节水流速度与水位.在水流湍急处,生态潜坝可适当降低水流速度,减少水流对河床与河岸的侵蚀;在水位较低时,又能起到一定的蓄水作用,保障水生生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人工湿地通过物理沉淀、生物降解以及植物吸附等多种作用机制,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去除.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其中的泥沙等大颗粒物质首先沉淀下来,微生物则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生态浮岛以水生植物为主体,漂浮于水面之上,这些水生植物直接从水中摄取氮、磷等污染物,同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善水体溶氧状况,进一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一套高效的水质净化体系,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量,显著提升河流水质,为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3 湿地修复技术
巫溪存在一定面积的湿地资源,部分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湿地修复迫在眉睫.依据湿地类型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本地湿地植物进行补种,如芦苇、香蒲、水葱等,构建完整的湿地植被群落,提高湿地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而且湿地植被能够为鸟类、鱼类等众多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加强对湿地周边污染源的管控,减少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对湿地的影响,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4 水源涵养技术
巫溪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意义重大. 1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尤其是在河流源头、集水区等关键区域,选择如巴山松、栓皮栎等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树种进行种植,利用森林植被的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入渗等作用,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资源量.大宁河的上游山区,扩大森林面积后,有效地调节了河流水量,枯水期流量有所增加,洪水期洪峰流量得到一定削减. 2 )保护和修复草地资源,对于一些天然草地加强封育管理,避免过度放牧等破坏行为,同时对退化草地进行补播改良,提高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和水源涵养能力.红池坝的成片草场经过合理的保护和改良措施后,对周边区域的水源涵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加强对地表的保护,减少人为开发造成的土地裸露和水土流失.在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通过设置截水沟、沉沙池、护坡等工程措施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泥沙进入水体,保障水源地水质和水量的稳定。
巫溪生态廊道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运用植被恢复、水系生态治理、湿地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巫溪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需不断探索创新,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和理念,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为巫溪打造一个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