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得明确,“买断工龄”从来不是法律认可的说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原劳动部就发文指出,企业不能以“买断工龄”为由断了职工的社保关系,它更多是过去部分企业精简人员时,和职工商量的一种安置办法:给一笔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但这笔“买断”钱,和法定的经济补偿在性质
总有人把“买断工龄”和经济补偿混着说,其实这俩完全是两码事——下岗职工按规矩要经济补偿,既合理又合法,这点得先跟大伙说透。
首先得明确,“买断工龄”从来不是法律认可的说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原劳动部就发文指出,企业不能以“买断工龄”为由断了职工的社保关系,它更多是过去部分企业精简人员时,和职工商量的一种安置办法:给一笔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但这笔“买断”钱,和法定的经济补偿在性质、计算标准上差得远,绝不能互相顶替。
就说2024年福建泉州的事儿吧。当地一家老制鞋厂要升级生产线,得和16名工作满5年以上的老职工解除合同。一开始企业说“按买断工龄算,每人每年给1700块”,还说“拿了这笔钱,后续就没啥牵扯了”。可这些职工心里犯嘀咕,去当地人社服务大厅咨询后才知道,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得按职工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算,每满一年给一个月工资,月工资还得按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算。这16名职工里,最低的月平均工资也有5100元,按法定标准,最少能拿2.55万元补偿,比企业一开始给的“买断”钱多了快一倍。最后在人社部门协调下,企业按法定标准补了钱,职工们也顺顺利利办了离职。
为啥说下岗职工要经济补偿合法?从法律来讲,《劳动合同法》《劳动法》都写得明明白白:用人单位因为生产调整、转型升级等原因和职工解除合同,只要不是职工主动辞职或犯了错,就必须给经济补偿。而且2023年人社部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里还特意强调,企业不能用“买断工龄”“协议离岗”这些说法躲着不给补偿。要是企业不给,职工能找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能去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这些维权路都是通的。
有人问,是不是工作时间短就拿不到补偿?根本不是。2025年初,广东惠州一家电子厂要搬迁,得和9名工作满2年4个月的职工解约。一开始企业说“没满3年不给补偿”,可职工们拿出《劳动合同法》条文,明确“满六个月不满一年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给半个月工资”。最后企业按每人2.5个月工资的标准,给这9名职工发了补偿。这说明不管干了几年,只要符合条件,职工都有权拿补偿。
现在各地人社部门还在帮职工简化维权流程。比如2024年起,不少地方开了“下岗职工权益保障绿色通道”,职工线上就能提交仲裁申请,还能免费找律师帮忙。像浙江台州,2024年就帮310多名下岗职工追回了拖欠的经济补偿,平均每人拿到3.7万元。这都说明,国家在实实在在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该得的补偿,一分都不能少。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法律明确了补偿标准,但有些老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年限咋认定、月平均工资咋算还是不清楚。要是遇到企业故意模糊这些细节,该通过哪些具体办法去核实自己该拿多少补偿呢?
来源:ꕥ᭄半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