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了十几年摄影,我家的储藏室都快成器材博物馆了。这些年交过的智商税能买辆小轿车,但要说真正天天在用的家伙什儿,数来数去也就这几样——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网红神器,而是实实在在能让你少走弯路的"救命稻草"。
干了十几年摄影,我家的储藏室都快成器材博物馆了。这些年交过的智商税能买辆小轿车,但要说真正天天在用的家伙什儿,数来数去也就这几样——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网红神器,而是实实在在能让你少走弯路的"救命稻草"。
当年我也觉得三脚架就是个累赘,直到有次拍银河翻车才懂它的好。现在出门必带两个——车里常年备着碳纤维的旅行款,工作室里供着个铁疙瘩似的重型三脚架。
这玩意儿可不只是防手抖这么简单。拍延时摄影时,它能让你连续三小时稳如老狗;给客户拍全家福时,架好机器你就能腾出手来逗孩子;遇上要拍产品细节的时候,微距镜头往上一架,连呼吸都要屏住。前阵子接了个餐厅菜单的活,就是靠三脚架固定机位,边拍菜边补光,效率直接翻倍。
虽说现在PS功能强大,但有些效果还真得靠物理外挂。去年在巴厘岛拍婚纱,大中午的新娘眼睛都睁不开,一片ND镜压住曝光,1.4的光圈照样敢开。拍瀑布时用减光镜玩慢门,水流丝滑得跟德芙似的,客户看到成片直接加钱要了视频版。
偏振镜更是神器,上次拍珠宝展,隔着玻璃柜都能把钻石的火彩拍得清清楚楚。渐变灰滤镜在拍日出时救过我好几次命,天空不过曝地面不死黑,省得后期叠图层叠到眼瞎。
记得刚入行那会儿,总觉得自然光才是王道。直到有次拍婚礼遇上暴雨天,整个宴会厅暗得像地窖,硬着头皮掏出吃灰的闪光灯,配合反光伞愣是打出了柔光箱的效果。新娘眼里的泪光、婚纱的蕾丝细节全给救回来了,从那以后这组CP就成了我的救命锦囊。
反光伞这玩意儿真是穷人的劳斯莱斯,五百卢布就能搞定的柔光神器。外拍时遇上逆光,撑开就是天然补光板;室内拍人像,伞面一转就能打出立体感。有次在城中村拍时尚片,白墙配反光伞,硬是拍出了杂志棚拍的效果,甲方爸爸还以为我租了影棚。
说多了都是泪,去年在印度洒红节拍摄,相机进了一身彩粉。当时图便宜买的山寨清洁笔,结果越擦越糊,最后还是靠原厂Lenspen救的场。现在我的摄影包里常备三件套:气吹、镜头笔、传感器清洁棒,关键时刻真能起死回生。
特别提醒新手,千万别用衣服擦镜头!上次同行用毛衣擦UV镜,划痕直接刻出个梵高星空。建议每三个月给相机做次大保健,CMOS上的灰比你想的顽固多了。有次拍星轨,照片上全是黑点,修图修到怀疑人生,从此养成定期清灰的好习惯。
顺便给各位提个醒,有些器材真的没必要碰。比如:
多功能反光板:出门带个五合一的,结果99%的时间只用银面手机镜头套装:广角变形严重,微距还不如直接裁剪廉价LED补光灯:显色指数惨不忍睹,拍人像脸色跟僵尸似的自动跟焦云台:重得能练举重,续航还撑不过两小时这些坑我都替你踩过了,省下的钱不如投资个好点的储存卡。去年在雪山拍纪录片,零下二十度普通卡直接罢工,换了军工级存储才保住素材,这钱花得值。
玩摄影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设备不在多,而在精。与其跟风买网红神器,不如把这五样基本功练扎实。记住,最好的相机是你最常带出门的那台,最棒的配件是让你忘记技术、专注创作的那些。下次出门拍摄前,不妨打开包检查检查,这些老朋友都带齐了吗?
来源:雕刻时光的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