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迴响 名师领航】读写共生,点亮成长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20:58 1

摘要:为充分发挥迴澜书院的文明实践和新人培育功能,为“书香汕头”建设注入教育创新活力,汕头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在迴澜书院举办“文明迴响 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汕头日报开辟“名师学堂”栏目,报道名校名师走进书院,面向中小学生及家长开设的精品课程,推

开栏的话

为充分发挥迴澜书院的文明实践和新人培育功能,为“书香汕头”建设注入教育创新活力,汕头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在迴澜书院举办“文明迴响 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汕头日报开辟“名师学堂”栏目,报道名校名师走进书院,面向中小学生及家长开设的精品课程,推动优质教育从校园向社区延伸,实现文明实践、文脉传承与教育普惠的深度融合。

“文明迴响·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第二期由广东省丁彤名教师工作室的两位名师——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姚静和汕头市六都中学副校长王雅青联袂登场,为初高中学生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带来实用锦囊。

姚静老师聚焦“写作内生力的激发”,分享了如何将潮汕大地丰厚的文化资源巧妙转化为鲜活的写作素材。她不仅鼓励学生们主动挖掘身边宝藏,更倾囊相授,将日常生活点滴淬炼成动人篇章的技巧,引导学生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诗意,让写作真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王雅青老师则从阅读教学创新切入,展示了如何打破传统“以文本为中心”的模式。她精心设计的“忘我入境—共我共鸣—化我成长”三阶体验,引领学生深度沉浸文本,在与文字的深度对话中,不仅读懂故事里的“他者”,更清晰地照见成长中的“自我”,让阅读成为一面映照心灵、启迪成长的明镜。

姚静:潮汕文化是座写作“富矿”

姚静老师与学生互动

“你每周写作几次?”“当你提笔写作时,是否常对着空白稿纸发呆?”“写作最困扰你的是什么?”上课伊始,姚静老师抛出的问题直击当下许多学生的真实困境——不少学生坦言,写作仅为完成作业,写作过程中常常苦于“找不到素材”和“词穷”。

“那些被老师称赞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如何让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带着学生的痛点问题,日前,在汕头市文明办与汕头市教育局联合推出的“文明迴响·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中,广东省丁彤名教师工作室、汕头市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室联合推出《快乐写作——在潮汕文化中寻找写作源泉》的公益课,主讲老师姚静在潮汕文化的沃土中,为师生掘开一眼汩汩流淌的写作源泉。

在日常中找到写作触发点

课堂上,姚静老师以《安妮日记》和《平凡的世界》两部经典作品为引,揭示了写作的本质:通过文字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姚老师向学生们指出,安妮的写作毫无功利之心,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只是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困惑与好奇,记录下那藏匿于密室、危机四伏的25个月生活,“写作是她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就像她在书中写道: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

同样,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其伟大之处也在于真实。这部作品凝聚了他从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事件、收集的史料以及具体的生活细节。他将这些素材融入笔端,坚持创作,最终成就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如何像安妮·弗兰克和路遥一样,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触发点呢?”姚老师话音落下,《少年游》的旋律随之流淌,一幅生动的潮汕文化画卷在屏幕上徐徐展开:镜头掠过小公园骑楼的巴洛克式柱,嵌瓷匠人正将彩瓷片缀成凤凰尾羽;南澳岛的碧波间渔船归航,浪花裹挟着银沙;英歌舞者脸绘梁山好汉图腾,木槌击打出雷霆鼓点……姚老师适时引导:“我们脚下这片热土——潮汕平原,正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写作宝库!”姚老师强调:“在岭南文化的版图上,潮汕文化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尤为独特。它既承载着古中原汉文化的深厚根基,又融入了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浓郁的海洋气息。这份独特的交融,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写作素材

为了让学生明确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写作源泉,姚老师以自己发表在泰国《中华日报》上的文章《外马路,一张独特的城市文化记忆名片》为例,借助她设计的《潮汕文化写作转化评价表》,对文章进行详细解析。

姚老师在课堂上总结道,将生活中的场景、画面和素材转化为笔下的文字,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捕捉素材,小处着手,深挖内涵。“这一步切忌贪大求全。与其泛泛而谈,不如找到其中的一两个文化符号与你内心情感的自然联结点,由它触发更深层的思考。”姚老师说。

第二步:巧用技法,活化表达,传递真情。姚老师继续讲解,“当你心中涌动着对这些‘风物’的特定情感和思考,就需要借助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将它们鲜活地呈现出来。”

第三步:即刻实践,微处练笔,养成习惯。姚老师微笑着鼓励大家:“方法讲完了,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比如,走出教室,在老市区选一处打动你的风景——也许是斑驳的老墙,也许是热闹的茶摊……拍张照片,然后为这张照片配上一段简短的朋友圈文案,80字左右足矣。”姚老师说,“不必面面俱到,就运用我们刚才讨论的‘评价量表’中的某一个点:也许专注于一个生动的感官细节,也许尝试融入一个贴切的方言词,也许表达一个由画面引发的小感悟。”

每天坚持“本土微写作”

“每天坚持这样一则小小的‘本土微写作’,”姚老师最后强调,“你会发现,写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难题,而是自然而然地从你熟悉的生活土壤中生长出来,是说真话、抒真情,是你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日常方式。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潮汕文化的深厚根脉中,找到那份快乐写作的本质,最终,听见并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节课为广大中学生带来珍贵启示:当写作从“任务”变为“讲述生命故事的渴望”,每双注视乡土的眼睛,都将发现永不枯竭的春天。课后,一名准高一学生感慨:“从前总在别处找素材,今天才懂得,外婆做粿时被灶火映亮的皱纹,就是最好的写作源泉。”

王雅青:让阅读照见“我”的成长

在汕头市文明办与汕头市教育局联合推出的“文明迴响·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中,在广东省丁彤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汕头市六都中学副校长王雅青的阅读课堂上,学生们正化身为“放牛娃”,赤脚“踩”在了《放牛记》中湿润的田埂上——“我闻到雨后泥土混合青草的腥气”“我听见老牛沉重的喘息和远处隐约的鸟鸣”“我的皮肤感到草叶划过脚踝的微痒”……一张张“感官唤醒卡”,瞬间消融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冰冷屏障,开启了这堂名为“阅读中的我”的奇妙旅程。

忘我入境:从“读故事”到“做放牛娃”

课堂上,王老师摒弃了逐段分析的套路,她大胆地将学生推入文本情境:“现在,你就是那个渴望撒野的小放牛娃。”身份一转,阅读目标随之颠覆——不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亲历文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学生们在字里行间“行走”,敏锐捕捉着被“文明规矩”束缚的憋闷:或许是文中“我”对刻板校服的抗拒,亦或是其面对繁复礼节时的无所适从。这种沉浸式代入,让学生悄然褪去“读者”外壳,化身故事亲历者。“当我在文中读到‘讨厌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时,立刻想起过年去和亲戚拜年的自己,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放的窘迫,太真实了!”一名男学生在分享时感慨。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文本细节与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在此刻深度咬合,阅读成为一场穿越时空的“共谋”。

共我共鸣:文中的“我”映照成长困惑

当情感的闸门被“忘我”状态叩开,“共我共鸣”便水到渠成。随后,课堂聚焦于文中“我”对“野孩子”无拘无束的艳羡与对“文明规矩”的本能抵触。王老师抛出“共鸣卡”:“文中的‘我’享受______,我曾因______而感到______。”有学生写下:“文中的‘我’享受山野狂奔的自由,我曾因周末被补习班填满而感到像笼中鸟般的窒息。”另一个声音接道:“他享受乱坟岗看武侠的刺激,我曾因偷偷在被窝里看漫画被发现,既害怕又带着叛逆的快感!”文本中的少年心性,精准地触动了台下少年心底的隐秘角落。文中的“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文学形象,而成为一面映照自我成长困惑与渴望的镜子。在坦诚的分享中,孤独感消弭,代之以“原来你也这样”的深切共鸣与释然。

化我成长:在自由与责任间找到自洽

课堂并未止步于情感的宣泄与认同。王雅青老师以关键一问将思考引向纵深:“文中的‘我’放牛,仅仅是为了‘野’吗?”学生重溯文本,豁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线索:少年纵情山野时,始终“记得帮家里干活”;大雨天为牛割草的狼狈里,藏着对家庭责任的朴素担当。“成长卡”上,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逐渐清晰:自由不是无边的放纵,责任也非沉重的枷锁,它们像牛绳的两端——握得太紧失去空间,完全放手则迷失方向。“承担责任让自由更有底气,真正的自由是带着责任飞翔。”王老师总结道。

文本的启示,就这样轻盈而坚定地落地为关照自我成长的智慧。这堂打破常规的阅读课,生动诠释了王雅青老师的理念:“阅读绝非被动的文字解码,它是读者带着全部生命经验,主动叩击文本并从中照见自我的探索之旅。”当教学重心从“文本说了什么”转向“文本如何唤醒我”,阅读便拥有了重塑心灵的力量。学生们在《放牛记》的田埂上赤足奔跑,最终带走的,是对自身成长坐标更清晰的描摹。王雅青老师的这次教学实践,为“如何让阅读真正滋养生命”提供了极具启发的范本——唯有当文字的光照亮了“我”的存在,阅读才能成为一场深刻而愉悦的成长仪式。

广东省丁彤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丁彤老师最后总结强调:阅读与写作本是一家,相辅相成。他凝练地提出“善观察、多阅读、厚积累、勤写作、巧修辞”的十五字箴言,勉励广大中学生以此为指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语言,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让读写能力成为终身受益的翅膀。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